我帮村民卖腊肉创收千万,反被骂赚差价,我不卖后,他们却求我回去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王婶一把拽住我的胳膊,眼眶通红地喊着:

"你不能走啊,咱们村离不开你!"

我冷笑一声,甩开她的手:

"当初你们说我是黑心贩子的时候,怎么不想想今天?我帮你们把腊肉从15块一斤卖到25块,你们不感激也就算了,还骂我赚差价。"

王婶擦着眼泪,声音都变了调:"是婶子糊涂,婶子给你跪下还不行吗?"

我看着她身后黑压压跪了一片的村民,心里五味杂陈。

半年前我回村帮他们卖腊肉,让青山村家家户户收入翻倍。

可他们呢?因为嫉妒我赚的钱比他们多,联合起来逼我涨收购价,还骂我是黑心商人。

我一气之下把设备全拆了,去了隔壁柳家村。

短短半年时间,我帮柳家村的腊肉生意做到了上千万的规模,电视台都来采访了。

青山村的人这才慌了,腊肉重新滞销,收购商把价格压到十二块一斤。

现在他们来求我,可我心里的那道疤,真的能愈合吗?



1

我拖着行李箱站在青山村村口。

离开深圳五年的打拼,我本以为回城市发展才是正道。

可这次回村过年,爷爷的一句话改变了我的想法。

爷爷指着堆满半个仓库的腊肉,叹了口气:"这些肉怕是要烂在家里咯。"

我走进仓库,浓郁的腊肉香气扑面而来。

一排排挂着的腊肉泛着油光,色泽红润,一看就是上好的货色。

我拿起一块仔细看,肉质紧实,肥瘦相间,光是闻着就让人食指大动。

爷爷摇着头说:"今年养猪的人多,收购商把价格压得死低,十五块一斤都没人要,咱村里家家户户都是这样,腊肉卖不出去。"

我心里一动,这么好的腊肉,在深圳的超市里起码要卖五六十块一斤。

当天晚上,我用手机拍了爷爷做腊肉的过程。

镜头里,爷爷戴着围裙,熟练地给猪肉抹盐,动作行云流水。

老旧的灶台上,炭火烧得正旺,青烟袅袅升起。

我把视频发到短视频平台上,配上文字:六十年手艺传承,大山里的古法腊肉。

没想到第二天醒来,这条视频竟然有一百多万的播放量。

评论区炸开了锅,全是问哪里可以买的。

"这腊肉看着就香,店主卖不卖?"

"我爷爷以前也这么做腊肉,好多年没吃到这个味道了。"

"求购买链接,愿意出高价!"

我盯着手机屏幕,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

我在深圳做了五年电商运营,对线上销售再熟悉不过。

既然有这么多人想买,我为什么不帮村里把腊肉卖出去?

第二天一早,我就去找了村支书。

村支书老陈听完我的想法,激动得差点把茶杯打翻:

"你真愿意帮村里卖腊肉?"

我点点头:"我有个条件,所有腊肉必须统一收购,统一标准,我来负责销售。"

老陈连连答应,当天下午就召集了全村人开会。

村委会的院子里挤满了人,大家听说我要帮忙卖腊肉,都很兴奋。

我站在前面,大声说:

"我可以帮大家卖腊肉,但有几个要求,第一,收购价统一定为二十五块一斤,比现在的收购商高十块,第二,腊肉必须符合我定的质量标准,第三,所有人必须配合我的安排。"

人群里立刻炸开了锅。

王婶第一个跳出来,尖着嗓子喊:"二十五块一斤?那你打算卖多少钱?"

我早料到会有人问这个问题,直接说:"线上销售价格定在五十八块一斤。"

王婶眼睛一瞪,声音更大了:

"你一斤赚三十三块,我们才赚十块?这不是抢钱吗?"

我深吸一口气,耐心解释:

"王婶,做生意不是这么算账的,我得投资买设备,租冷库,请人打包发货,还有快递费、包装费、推广费,这些成本加起来可不少。"

李老汉站出来说话了:

"我看行,小陈能帮咱们卖出去就不错了,二十五块比十五块强多了。"

李老汉在村里德高望重,他这么一说,其他人也就不再反对了。

散会后,李老汉拉着我的手:

"婶子那个人就是爱占小便宜,你别往心里去。我信你,我家五百斤腊肉全给你。"

我握着老汉粗糙的手,心里涌起一股暖流:

"李爷爷,您放心,我一定让大家都赚到钱。"

接下来的日子,我开始疯狂筹备。

我拿出自己的积蓄八万块,在村口租了间空房子改造成冷库。

又花了两万多买了真空包装机和封口机。

我专门去县城找了设计师,设计了"青山土腊肉"的商标和包装盒。

包装盒是牛皮纸材质,上面印着青山村的风景画,看起来既有质感又接地气。

为了保证质量,我挨家挨户去教村民改进腌制工艺。



有些人家的腊肉太咸,有些又太淡,还有的熏制时间不够,颜色不对。

我整理出一套标准流程,从选肉、腌制、晾晒到熏制,每个环节都有详细要求。

王婶家的腊肉第一批就被我退了回去。

她气呼呼地跑来找我:"凭啥不收我家的?我这腊肉做了几十年了!"

我把她的腊肉拿出来给她看:

"王婶,您看这肉,肥肉太多,而且熏制的颜色不均匀,这样的品质卖不上价。"

王婶嘟囔着不高兴,但还是回去重新做了。

一个月后,第一批腊肉正式上线销售。

我注册了直播账号,每天晚上八点准时开播。

镜头对准爷爷做腊肉的场景,从选料到成品,全程展示。

观众们看得津津有味,弹幕刷得飞快。

"这才是真正的手工腊肉啊!"

"主播,我要买十斤!"

"支持乡村振兴,下单了!"

第一场直播下来,竟然卖出了五百斤。

我看着后台不断跳动的订单数字,激动得手都在发抖。

第二天一早,我就组织人开始打包发货。

张美玲听说我在村里卖腊肉,下班后专门过来帮忙。

她是我的青梅竹马,在镇上的小学当老师。

张美玲挽起袖子,麻利地帮我贴快递单:"没想到你还真把腊肉卖出去了。"

我笑着说:"这才刚开始呢,以后的路还长着。"

张美玲看着我,眼神里闪过一丝温柔:

"需要帮忙就说,我每天下班都可以过来。"

那一刻,我心里暖暖的。

可第一批货发出去后,问题也随之而来。

有个客户收到货后,发现腊肉有点发霉,直接给了差评。

我看到评论后,心里一紧,赶紧联系那位客户。

客户很生气,在电话里质问我:

"你们这是什么破腊肉?我花了五百多块买的,结果收到这种货色?"

我连忙道歉:"实在对不起,我马上给您退款,再重新寄一份新的过去。"

客户冷哼一声:"退款就算了,我还要你们赔偿我的精神损失费。"

我耐着性子说:"您看这样行不行,我给您退款,再多赔您一百块,您把差评删了。"

客户想了想,最后还是同意了。

处理完这件事,我立刻回村调查。

原来是王婶家的腊肉,她为了多卖钱,偷偷把发霉的腊肉混了进去。

我气得直接找到她家,把那一批腊肉全部没收:

"王婶,我说过了,质量不合格的不能卖,您这样做,会砸了我们所有人的招牌。"

王婶有些心虚,但还是嘴硬:"不就是一点点霉吗?洗洗就能吃了。"

我严肃地说:"这不是能不能吃的问题,这是信誉问题,如果因为这个,以后没人买我们的腊肉了,大家都要跟着倒霉。"

王婶这才不说话了。

2

从那以后,我对质量把控更严格了。

每一批腊肉进仓库前,我都要亲自检查。

不合格的,坚决不收。

慢慢地,青山土腊肉的口碑在网上越来越好。

回购率高达百分之七十,很多客户一买就是十几斤。

第一个月结束,我总共卖出了两千斤腊肉。

我拿着现金,挨家挨户去结账。

李老汉数着手里厚厚一沓钞票,眼眶都红了:"你真是咱村的福星啊。"

其他村民也都拿到了钱,脸上洋溢着笑容。

王婶虽然嘴上不说,但眼神里也带着喜色。

生意越做越大,我的直播间粉丝涨到了五万。

很多外地的网友成了回头客,每次上架都会准时来抢。

村里的年轻人看到商机,也开始回来帮忙。

顾太元是村支书的侄子,之前也在外面做生意,但一直不顺。

他看我把腊肉生意做起来了,主动找到我:"我也想跟着你干。"



我看他态度诚恳,就让他来帮忙管理冷库。

可没过多久,我就发现顾太元有些不对劲。

他总是在背后嘀嘀咕咕,眼神里带着一种说不出的情绪。

有一天晚上,我在冷库里盘点货物。

顾太元走进来,欲言又止地看着我。

我抬起头问他:"有什么事吗?"

顾太元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了:"我想问问,你一个月到底能赚多少钱?"

我愣了一下,没想到他会问这个:

"这个月大概能赚两万多吧,但我还要留一部分钱买设备,扩大规模。"

顾太元眼神闪烁了一下:"两万多?那你岂不是比我们所有人加起来赚得还多?"

我皱起眉头:"大山,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顾太元摇摇头:"没什么,我就是随便问问。"

说完,他转身就走了。

我看着他的背影,心里隐隐有些不安。

第二天,我就听说顾太元在村里说我坏话。

他逢人就说:"他一个月赚两万多,我们一家才赚几百块,他这是在剥削我们。"

有人被他说动了,开始质疑我。

我找到顾太元,直接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

顾太元冷笑一声:"我说的是事实啊,你确实赚得比我们多。"

我深吸一口气,压下心里的火气:

"我赚得多是因为我投资了,承担了风险。而且这些钱我都要用来扩大生意,不是装进自己口袋。"

顾太元不屑地说:"谁知道你说的是真是假?"

我失望地看着他:"如果你不相信我,那我们就没必要合作了。"

顾太元也不示弱:"不干就不干,我还不稀罕呢。"

说完,他摔门而去。

这件事在村里传开了,村民们开始分成两派。

一派支持我,觉得我帮大家卖腊肉是好事。

另一派则被顾太元和王婶煽动,觉得我赚得太多了。

我知道,矛盾已经埋下了种子。

有一天,我无意中听到王婶和几个村民在村口议论。

王婶尖着嗓子说:

"你们说,一斤腊肉卖五十八块,给我们才二十五块,他中间赚了三十三块。咱们辛辛苦苦养猪、做腊肉,他动动手指就把钱赚了,这合理吗?"

一个大妈附和道:"就是啊,我听说他上个月赚了两万多,我们一家才赚了八百块。"

另一个大叔也说:"城里人就是套路深,咱们这些乡下人哪里算得过他。"

我站在远处,听着他们的议论,心里凉了半截。

我为了这个生意,每天忙到凌晨,连觉都睡不好。

我把自己的积蓄全投进去,还要承担库存压不出去的风险。

可在他们眼里,我就是个黑心商人。

张美玲看出了我的心思,轻声安慰我:"别理他们,清者自清。"

我苦笑着说:"我怕的不是他们不理解,而是怕这些话传出去,影响生意。"

张美玲握着我的手:"放心,真正的客户看的是产品质量,不会被这些谣言影响。"

可事情的发展,比我想象的还要糟糕。

三个月过去,我累计帮村里卖了两万斤腊肉。

村民们总共收入了五十万,平均每家都赚了一万多。

对于青山村这个偏远山村来说,这已经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了。

可就在这时,风向突然变了。

有一天中午,我正在冷库里整理货物。

王婶带着十几个村民,气势汹汹地闯了进来。

她双手叉腰,大声质问:"我们要涨价!收购价得涨到三十五块一斤!"

我愣住了,没想到他们会提这样的要求:

"王婶,三十五块太高了,我的成本已经很紧张了。"

王婶冷哼一声:"隔壁镇有人出三十块收腊肉,你不能比他们还黑心。"

顾太元站在旁边煽风点火:"就是,咱们的腊肉这么好,凭啥只值二十五块?"



我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

"我给大家算笔账,一斤腊肉我卖五十八块,真空包装袋两块,纸箱三块,快递费平均十五块,这就是二十块了,冷库一个月电费四千块,我还要花钱推广,请人打包,损耗和退货也要算进去,这些成本加起来,我一斤腊肉最多赚八到十块。"

一个大叔在旁边质疑:"谁知道你说的是真的假的?你给我们看看账本。"

我点点头:"好,我现在就给你们看。"

我转身回屋把所有的账本和单据都抱了出来。

我把它们摔在桌子上,一张一张给他们看:

"这是真空包装袋的进货单,两块一个,这是纸箱的发票,三块一个,这是快递公司的对账单,每单平均十五块,这是冷库的电费单,一个月四千块,这是推广费的截图,一个月两万块,还有两个打包工人的工资,每人每月四千块。"

我越说越激动,声音也越来越大:

"你们自己算算,我到底赚了多少钱?我把自己的积蓄全投进去了,到现在还没回本呢!"

可王婶连看都不看,直接把账本推到一边:

"反正我们不懂这些,就知道你五十八块卖,我们才拿二十五块。"

顾太元在旁边添油加醋:

"大家想想,人家在城里做生意的,套路多着呢,咱们这些乡下人哪里算得过他。"

我指着顾太元,气得声音都在发抖:

"顾太元,你良心被狗吃了吗?我让你来管冷库,你就这样回报我?"

顾太元冷笑着说:"我只是说实话而已,你要是问心无愧,怕什么?"

李老汉听到动静,拄着拐杖赶了过来。

他站出来说公道话:

"你们够了,小陈帮咱们把腊肉卖出去,你们不感激也就算了,还反咬一口。"

王婶立刻转头对着李老汉:

"老李头,你是被他洗脑了吧?还是他给了你什么好处?"

李老汉气得脸都红了:"你这话说得太难听了,我只是就事论事。"

围观的村民越来越多,大家议论纷纷。

有的人支持我,有的人站在王婶那边。

整个场面乱成一团。

我站在人群中间,突然觉得心好累。

我帮他们卖腊肉,让他们的收入翻了一倍多。

可他们不但不感激,还怀疑我,说我是黑心商人。

我冷笑一声,大声说:"行,从今天起,我不收了,你们爱卖给谁就卖给谁。"

王婶以为我在开玩笑:"你敢不收?咱们签了协议的。"

我把协议拿出来,当着所有人的面撕得粉碎:

"协议作废,从今天起,我和你们没有任何关系。"

人群里有人慌了,小声说:

"这下可怎么办?没有他,咱们的腊肉还是卖不出去啊。"

可王婶还是嘴硬:"不卖就不卖,咱们自己也能卖。"

顾太元也在旁边附和:"对,咱们自己开网店,不比他差。"

我看着他们,心里满是失望。

说完,我转身就走。

张美玲追出来,拉住我的胳膊:"你别冲动。"

我摇摇头:"不是冲动,是真的寒心了。"

3

当天晚上,我就开始拆设备。

真空包装机、封口机、货架,所有东西都装上了车。

爷爷坐在门口,抽着旱烟,一言不发。

他抽完一锅烟,才慢慢开口:"你真的决定了?"

我点点头:"爷爷,我在这里待不下去了。"

爷爷叹了口气:"也好,出去闯闯也不错。"

我知道爷爷心里也不好受,但他理解我的选择。

张美玲一直陪着我,帮我收拾东西。

她眼眶红红的,好几次想说话,又把话咽了回去。

我看着她,心里也很难受:"美玲,对不起。"

张美玲擦了擦眼泪,笑着说:"别说对不起,你没做错什么,是他们太过分了。"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敲门声。

我打开门,看到一个五十多岁的中年男人站在外面。

他穿着一件旧夹克,脸上带着朴实的笑容:

"我是隔壁柳家村的村长,我姓刘。"



我点点头,不明白他来找我干什么。

老刘笑着说:"我一直在关注你的直播,你帮青山村卖腊肉的事我都知道,我今天来,是想请你去我们柳家村。"

我愣住了:"去你们村?"

老刘点点头:"我们村也有很多腊肉卖不出去,我看了你的直播,觉得你是个有本事的年轻人,我们柳家村欢迎你,条件你随便提。"

我看着老刘真诚的眼神,心里突然涌起一股暖流。

我回头看了一眼青山村的方向,那里灯火通明,可我却感受不到一丝温暖。

我转过头,对老刘说:"好,我去柳家村。"

老刘激动得握着我的手:"太好了,我现在就回去通知村里人准备。"

张美玲站在我身边,轻声问:"你真的决定了?"

我点点头:"青山村不要我,总有地方要我。"

第二天一早,我就把所有设备搬到了柳家村。

柳家村比青山村还要偏远,但村民们的热情让我感动。

老刘召集了全村人开会,给我介绍情况。

柳家村有七十多户人家,几乎家家都做腊肉。

他们的腊肉品质很好,但因为交通不便,一直卖不上价。

我站在村委会的院子里,对着所有村民说:

"我可以帮大家卖腊肉,但有几个要求,第一,所有人必须按照我的标准来做。第二,收购价定为二十五块一斤,第三,大家要配合我的安排,不能像青山村那样闹事。"

村民们纷纷点头答应。

一个年轻人站出来说:"你放心,我们一定全力配合。"

另一个大妈也说:"青山村那些人真是不识好歹,你放心在我们这里干,我们绝对支持你。"

我心里暖暖的,突然觉得来柳家村是个正确的决定。

接下来的日子,我在柳家村重新开始。

这次有了青山村的经验,很多事情做起来顺利多了。

我教村民们改进腌制工艺,统一质量标准。

柳家村的村民学习能力很强,很快就掌握了要领。

老刘的儿子小刘是个大学生,主动来帮我做运营。

他会拍视频、会剪辑,直播效果比之前更好。

小刘建议我:"我们可以多拍一些村里的风土人情,让观众更有代入感。"

我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就让他负责拍摄。

小刘每天都会拍一些村民做腊肉的过程,剪辑成短视频发到平台上。

这些视频的播放量都很高,吸引了大批粉丝。

张美玲每天下班后也会过来帮忙。

她负责客服和售后,处理得井井有条。

有一次,一个客户说收到的腊肉有点咸。

张美玲耐心地解释:

"这是传统工艺做出来的腊肉,口味偏重一些,如果您觉得太咸,可以用水泡一泡再煮,味道会好很多。"

客户听了她的建议,试了之后果然觉得好吃多了,还给了好评。

一个月后,柳家村的腊肉正式上线。

我给它起了个新名字:柳家村土腊肉。

第一场直播就吸引了十几万人观看。

观众们看到柳家村的山水风光,看到村民们淳朴的笑容,纷纷下单支持。

当天晚上,我们卖出了三千斤腊肉。

老刘激动得眼泪都流出来了:"你真是我们村的大恩人啊。"

村民们也都围过来,感激的话说个不停。

我看着他们真诚的笑脸,心里五味杂陈。

同样是卖腊肉,为什么在青山村就会遭到那样的对待?

三个月后,柳家村的腊肉生意越做越大。

我们的月销量突破了五万斤,粉丝数涨到了三十万。

很多网红博主主动来村里打卡,帮我们做宣传。

县里的电视台也来采访,柳家村成了网红村。



老刘带着村干部找到我:"光卖腊肉还不够,我们想把旅游也发展起来。"

我觉得这个想法不错,就开始规划乡村旅游项目。

我们修整了几条进村的道路,开发了几家农家乐。

城里的游客周末会开车过来,体验农村生活,顺便买点腊肉回去。

柳家村的年轻人也纷纷回来了,有的开民宿,有的做导游,整个村子充满了生机。

半年时间,柳家村的腊肉产业链产值突破了一千万。

县长亲自来村里视察,夸奖柳家村是乡村振兴的典范。

记者们拿着话筒采访我:"你觉得柳家村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我想了想,说:"最重要的是村民们的信任和支持,没有他们的配合,我什么也做不成。"

老刘站在旁边,眼眶湿润地说:

"是小陈带着我们走上了致富路,我们全村人都感激他。"

电视台的新闻播出后,柳家村的名气更大了。

订单像雪片一样飞来,我们不得不扩大生产规模。

除夕前三天,我正在柳家村的冷库里检查货物。

突然有人跑进来说:"陈哥,外面来了好多青山村的人。"

我走出去一看,门口黑压压跪了一大片人。

王婶跪在最前面,眼睛哭得又红又肿:"求你回去吧,我们知道错了。"

我看着这一幕,心里没有任何的波动。

李老汉拄着拐杖,颤巍巍地说:

"孩子,村里真的不能没有你。"

顾太元也跪在人群里,低着头不敢看我:

"是我不对,我嫉妒你,我混蛋。"

村支书老陈走上前来:

"村委会已经开会决定了,正式向你道歉,希望你能回来。"

我冷冷的看着他们,我知道他们不会无缘无故的道歉,背后一定是有目的。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