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法槌第一次在法庭敲响,那声清脆的回响里,藏着多少青涩的紧张与滚烫的热忱?”
2024年1月,李蕾正式成为苏州工业园区人民法院刑庭的一名员额法官。换上法袍,抚平绯红前襟,扣好金黄领扣,那一刻她清楚,这不仅仅是一次身份的转变,更是一场责任的加冕。
槌声落定,余音犹在。她握紧手中的槌,那触感既有木质的温润与重量,更是法律与公道沉甸甸的托付。


成长,在一次次槌起槌落间
固定布局
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
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以及用于模板制作。
![]()
从一个岗位到另一个岗位,从一个身份切面转向另一个切面,这种转变从来不是轻而易举的。就像许多人面对全新环境需要重新定位自我、适应变化一样,李蕾也需要重新理解法官角色的全部内涵,适应更直接的责任与期待。
在苏州中院刑一庭担任法官助理的日子里,李蕾习惯了默默在背后提供支撑——梳理疑难问题、分析各方观点、提出个人倾向,最终交由法官决断。而今真正坐在审判席上,看着书记员屏幕上飞速跳动的“审判长:李蕾”,才真切体会到“现在开庭”这四个字,究竟承载着怎样的重量。
以前,前面有法官顶着,现在,她就是那个顶在前面的人。
李蕾依然清晰记得自己第一次敲响法槌的时刻,那是一起速裁案件,由于此前从未接触此类程序,也未曾正式坐上审判席,她紧张得喉头发紧,却仍强作镇定。开庭前,她反复查阅程序规定,向老法官请教庭审节奏的控制,连法槌落下的力度都练习了好些遍。
正式开庭时,她内心虽难免忐忑,却仍以沉静的姿态推进每一个环节。得益于前期扎实的准备,案件最终顺利审结。法官生涯的第一槌,在看似平缓的流程中稳稳落定。而这份冷静的背后,是她对事实的深入调查、对法律的准确适用,以及对庭审节奏的细致掌控。
槌音落处,波澜不惊。而为之伏案的日夜,唯有自己知晓。
一年多的审判席,如同没有硝烟的练兵场。如今,李蕾已从容许多。但也从未停止自问:“还能更周全吗?”“当事人能理解吗?”“这样判,老百姓服气吗?”
毕竟,每一次落槌,都可能关乎着一个家庭的悲欢、一段人生的转向。

判的是案子,指的路是人生
固定布局
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
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以及用于模板制作。
![]()
基层法院直面社会最纷繁复杂的矛盾和最鲜活生动的个体诉求,让她“不拘泥于单一类型的案件,眼界更开阔了”。
“每天埋头于各类经济犯罪案件中,与纷繁复杂的证据和数据打交道。”之前在中院,协助办理的案件不涉及经济类的犯罪,而现在精准梳理犯罪事实、厘清每一笔资金的性质与去向,成了李蕾面临的重要课题。为了厘清一笔复杂的资金流向,她曾连续数日核对银行流水、翻阅司法解释,直到每一个数字都能在法律上站稳脚跟。“刚开始时面对数字脑壳疼,但久而久之,便也适应了。”那些曾经陌生的案由、复杂的金额计算,在她一次次的钻研中逐渐清晰。
更难的,是直面当事人。不仅要厘清法律争议,还要消化来自被告人、被害人及家属的情绪压力。她渐渐明白,判决可以厘清是非,但真正解开心结的,往往是一场耐心的倾听、一次真诚的沟通,把自己放进当事人的处境中,感知他们的焦虑、委屈和期待。
在一起小舅子殴打姐夫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中,双方一度情绪激烈,就民事赔偿部分僵持不下。起因是姐夫与姐姐发生家庭矛盾,小舅子因不满姐夫对待姐姐的方式,一时冲动动手打人。姐夫起初坚决不肯谅解。
审理过程中,李蕾注意到双方言语间提及两家孩子感情一直很好,便敏锐地抓住这一突破口,从亲情角度展开劝说:“孩子们相处得这么好,以后总要继续来往。都是至亲,应当互相帮衬,不要因为你们这一代人的矛盾,让下一代难做。”
此外,她还了解到姐姐家中即将办喜事,按照当地风俗,舅舅需在婚礼中出席并承担重要角色。于是她也借此切入,耐心解释舅舅参与的传统意义和情感价值。
经过多次电话沟通和面对面调解,从孩子间难以割舍的亲情,聊到舅舅在侄子婚礼中不可或缺的情感角色,李蕾的耐心劝解渐渐融化了双方的隔阂。最终,不仅民事赔偿部分顺利达成调解且当场履行了一半,姐夫也由衷表示了谅解。一度剑拔弩张的亲情关系得以修复,一家人真正实现了冰释前嫌。
“他们来找法官,不只是评理,更是求一个能过得去的答案,找一条能走下去的路。”

那些被看见的,与被听见的
固定布局
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
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以及用于模板制作。
![]()
工作再忙,李蕾也努力为自己留出一片“生活的喘息地”。她喜欢换上彩色的键盘、可爱的鼠标,在办公桌上摆放各种萌趣的小摆件。“卷宗看累了,一抬头看到这些五彩斑斓的小东西,心情就会一下子明亮起来。”
不管是造型独特的笔筒、一本精致的便签,还是一只丑得让人发笑的解压捏捏乐,这些看似“没什么用”的小物件,却被李蕾视为“职场好物”。它们带来一种奇异的满足与治愈,像是在紧绷的精神世界里悄悄打开了一个微小的泄压阀,成了她调整情绪、理清思路的一种方式。
上下班路上,李蕾喜欢听一些心理学或哲学课程。渐渐地,她认识到法律的视角并非唯一,而很多法律问题的答案,或许恰恰存在于法律之外。
“听了这些课,思路一下子打开了。现在再看当事人的一些行为,能更容易理解他们背后的逻辑。以前容易被他们的情绪带跑,现在心态反而更平和,看得更完整,处理起来更顺了。”那些曾经难以共情的诉求、突如其来的情绪,渐渐在她心里变得可感、可触,也有了温度。
这份逐渐成长的共情与洞察,也在不经意间,温暖着法庭内外的每一次相遇。有个案子的转折就颇具“影视感”。一名被告人一审后坚持上诉,没过多久,却又主动撤诉。后来才知道,原来他和另一起案件的被告人曾同处一间羁押室。那人听力有障碍,属于弱势群体,李蕾在与他沟通时特意放慢语速,逐字确认他是否听懂,还用手写方式辅助交流。这一切被那位上诉人看在眼里:“李法官对听障当事人这么耐心、这么认真对待,对我的案子肯定也是公正审判的。”于是撤回了上诉。
“你看,你做的每一件事,真的有人看得见。”李蕾说这句话时声音很轻,却带着某种欣慰与笃定。
就在前不久,李蕾刚刚获得苏州法院审判业务能力竞赛刑事审判组一等奖。她却笑称自己不过是个“天选打工人”,就是做什么事都较真,流经手头的每一项任务,不做到能力范围内的最好,心里就过不去。
闪光灯会熄灭,奖牌会被收起,但李蕾在无人看见处一次次翻阅卷宗、推敲判决的坚持,却从未停止。法槌还会一次次落下,而每一次落槌,都是她对“更好”的回答。因为她知道,正义的实现,不在高光时,而在寻常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