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一纸公告,七所学校,几代人的青春记忆即将封存。10月9日,花都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发布的这则拟注销公告,看似是寻常的区域调整,实则是一代人青春记忆的谢幕仪式。
名单上的这些名字——花都区理工职业技术学校、花东镇榴花初级中学、联安初级中学、北兴初级中学、蓝田小学、赤坭中学、赤坭镇三和庄初级中学——对大多数人而言或许只是普通的地名,但对曾经在此求学的学子来说,却是整个青春期的坐标。
你是否还记得,教学楼里那道被无数双手摩挲得光滑的楼梯扶手?操场边那棵春天开满花的老树,见证了多少届学生的毕业合影?黑板上擦不完的粉笔灰,下课铃响后奔向食堂的脚步声,还有那个永远藏在日记本里的名字...
教育资源优化的必然,却也是情感的艰难告别
这些学校的“注销”,实际上是花都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必然步骤。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和人口流动变化,部分学校生源自然减少,整合教育资源成为提升教育质量的合理选择。
但这并不意味着告别是轻松的。每所学校的注销,都代表着一个社区文化中心的变迁。这些校园曾经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凝聚邻里情感、承载集体记忆的文化地标。
当母校只存在于记忆里
我们这一代人,正在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地理失忆”——曾经熟悉的街角变成高楼,儿时常去的书店悄然关闭,如今连母校也要从地图上消失。
一位从榴花中学毕业二十年的网友感慨:“虽然已经多年没回去,但知道它在那里,心里就踏实。现在听说要注销,突然很想再回去看看,哪怕只是在校门口站一会儿。”
这种情感无关理性,它关乎归属感,关乎身份认同。母校的存在,是我们青春最有力的物证。
告别不是终点,而是记忆永存的开始
在教育资源优化的大背景下,这些学校的“注销”实际上是为了让更多孩子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这是时代的进步,也是发展的必然。
但我们可以选择不忘记。记得那些改变我们一生的老师,记得一起闯祸又一起扛的兄弟,记得初恋时忐忑的心跳,记得每一个在校园里成长的自己。
也许有一天,当后人问起这些学校的名字,我们可以骄傲地讲述:那里曾经有一所学校,它或许不大,但装得下整个青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