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满人间,情系星河
望远镜前专注的眼神,手机屏幕上分享的月影,连接起京青两地学子对宇宙的共同好奇与对团圆的不同诠释。
2025年10月6日,中秋之夜,一轮本世纪最晚且最大的"超级月亮"悬挂夜空。良辰美景,皓月当空,正是北京市大兴区第二中学天文社团在科学节中一展风采的大好时机。
2025年大兴二中科学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努力营造浓郁的科学氛围,积极推动校园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能力获得进一步发展,科学文化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推进我校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
在北京市昌平区三一研学培训基地,大兴二中青海内高班的天文社团成员们正通过专业天文望远镜观测这轮难得的明月。与此同时,该校北京班的天文爱好者们也分散在京城各处,与青海同学同步观测、隔空交流。
![]()
![]()
青海内高班学生通过天文望远镜观测中秋满
独特中秋:超级月亮遇上社会实践
2025年的中秋与众不同。这一天不仅是本世纪最晚的中秋节,还迎来了一轮视直径比普通满月更大、亮度更高的"超级月亮"。
在这难得一见的天文奇观降临之际,北京市大兴区第二中学高一、高二青海内高班的同学们正在昌平区三一研学培训基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黄昏时分,青海班的同学们便开始忙碌起来。他们在基地广场上竖起了一个醒目的月球充气模型,旁边立着"月漫星河,大兴天文教育联盟喊你来观测"的创意打卡牌,吸引了众多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驻足。
![]()
![]()
![]()
![]()
大兴区天文教育联盟为此次活动提供了设备支持,给大兴区各校的特色活动注入了鲜活的动力。
两地观测:京青学子千里共婵娟
当青海班的同学们在昌平研学基地调试设备准备观测时,大兴二中北京班的天文社团成员们也分散在北京的各个角落,同步开展着观测活动。
一些北京班的同学通过专业望远镜观测月球表面的环形山和月海区域,亲身体验了"太空旅行"。
![]()
![]()
初一八班李屹琦同学
其他同学则选择在自家阳台、社区广场或公园,利用自带的天文设备观测或者收集观测拍摄这轮超级月亮。
京青两地的学生通过微信群实时交流观测心得,分享各自拍摄的月影照片,形成了一个南北跨越空间的天文学习共同体。
![]()
![]()
![]()
北京班和青海班的学生在微信群分享观测照片
科技赋能:传统节日的现代诠释
此次中秋观测活动融合了传统节日文化与现代天文科技。在大兴区天文教育联盟的专业指导下,两地学子不仅观测了月球表面,还学习了"超级月亮"的天文原理。
![]()
![]()
根据天文数据,今年的中秋满月是本年度距离地球第三近的满月,是一轮名副其实的"超级月亮"。
"超级月亮"本质上是"近地点满月",也就是满月时月球运行至距离地球最近的轨道位置。
文化传承:天文科普与家国情怀
对于青海内高班的学生而言,这个中秋别具深意。虽然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但通过天文观测活动,他们找到了另一种归属感。
"月悬窗外,家是蓝星"——在大兴二中中秋活动的主题下,两地学子对"家"的概念有了更广阔的理解。
活动中,京青两地的学生不仅交流观测技巧,还分享了各自家乡的中秋习俗。文化的差异性与天文科学的普适性在这一刻交织,展现了中国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这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的活动,是"五育并举"教育的生动实践,既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学生作品:
![]()
张淋喆同学作品
![]()
秦漫妮同学作品
![]()
初中刘炳余同学作品
![]()
韩家成同学作品
![]()
肖玥安同学作品
![]()
陈澄旸同学作品
![]()
丹增曲达同学作品
![]()
初一八班-李屹琦同学作品:静态月球
结语:
月落星沉,两地学子收起望远镜,微信群里的讨论却依然热烈。这个特别的中秋节,他们以月亮为媒,不仅观测了遥远的宇宙,更在彼此间架起了理解的桥梁。当青海班的同学们仰望星空时,北京班的同学也在同一片夜空下,共享着同一个月亮带来的感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