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教育vs西式教育:关于“保下限”与“养鱼塘”的争议回应
“中式教育保下限,所以上限高不了?”不对,真正能保证下限的,从来不是教育,而是最低时薪、养老金和劳动法。
昨天聊了对中式教育的看法,我说“中式教育像养蛊,靠撕咬出蛊;西式教育像养鱼,偶尔有鱼跃过龙门,成龙后还能反哺池塘,让池里的鱼活得更滋润”。评论区有很多不同观点,我挑了些相对友好的回应,也算对这个比喻的补充。
误区一:“西式快乐教育培养底层,精英私立卷到冒烟”
持这种观点的人最多,说“诚然多数公立是快乐教育,但那是培养收银员、服务员的,精英去的私立学校,卷得冒烟”。这句话里有三个误区:
1. 不是快乐教育培养了服务员、收银员这些“社会底层”,而是社会给了底层人群生存保障和尊严,他们和父母才愿意接受快乐教育。
2. 公立的快乐教育真的只能培养底层吗?调查显示,福布斯富豪榜前400名中,60%有精英教育背景。考虑到美国私立学校学生仅占总学生数的10%多,这比例确实不低。但你再看私立学校的学费就会发现,人脉网络和家庭资源,与是否成才的相关性,远高于读公立还是私立。哈佛机会调查项目2023年的数据显示,20%的顶尖职业人才出身公立学校,这个社会流动性不算低,起码能证明快乐教育不是只能培养底层。
3. 精英教育真的很卷吗?和快乐教育比,确实卷,但和中式教育比呢?(这里可以参考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院——美国著名私立精英学校一名学生在论坛发布的日程表)。
误区二:“中式教育是集体主义,西式教育是个人主义”
有人说“中式教育是集体主义”,我不敢苟同。单说成绩排名,就把每个学生分化,让他们处在高强度的互相倾轧和竞争中。反而我觉得西式教育有点集体主义的味道:几乎所有课程都要小组讨论、做小组作业,强调团队合作;成绩是学生的个人秘密,也没有学生干部。
一位加拿大网友评论“集体主义的理解错了”,这点我认同。集体主义不是简单的团结合作互助,它是一种价值体系——个人的利益、意志和价值应当服从并服务于整体,强调集体利益优先,认为牺牲是崇高的,注重服从、稳定、秩序与奉献。在东方文化传统里,存在家庭、家族、乡里、国家、天下层层嵌套的集体。拿这个定义再对比,就明白哪种教育更贴近集体主义了。
争议三:“西式教育的‘快乐’是吸精神鸦片”
有个不算友好但很有代表性的评论:“是啊,真快乐,天天吸着‘夜子’(疑为‘叶子’,代指不良事物)真快乐”。我想说的是,有人吸实体鸦片,有人吸精神鸦片。实体鸦片害己,精神鸦片害人害己,究竟哪种危害性更大,不好说。
误区四:“中式教育保普惠性,西式教育不止快乐教育”
有人认为“中式教育的核心是提供保底的普惠性,而‘西式教育是养鱼’的说法,只片面对应了快乐教育,忽略了西式精英教育绝非放任式养鱼”。
但我想反问:“保底”保的是什么?是不至于饿死的下限,还是有尊严活着的下限?无论哪种,都不是教育能保证的。真正能保证下限的,是“劳动有价、老有所养、病有所依、努力有回报”的制度。
为什么我把两者比作“养蛊”和“鱼塘”?因为鱼塘里有水,能让“普通鱼”也有尊严地活;精英鱼跃过龙门成了龙,还会反哺池塘,不是因为它高尚,也不是因为教育,而是制度约束和推动了这套机制。“普通鱼”的价值,不在于个体,而在于整体五花八门的可能性——教育的目的,正是放大这种可能性。但在“养蛊”模式下,90%的可能性被扼杀了,所有“蛊”都只学会了撕咬。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