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改革报)
转自:中国改革报
![]()
产业兴、生态美、城乡富,福建省龙岩市的共富实践,正以改革之刃破局,以文明之泉润心。 章宸睿 摄
□ 翟风采 刘礼花
近年来,福建省龙岩市立足新发展阶段,锚定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目标,创新构建思想共富、产业共富、生态共富、城乡共富、改革共富、文明共富“六个共富”长效机制。以县域为重点统筹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深化新时代山海协作与广龙对口协作机制,聚焦产业转型升级与重大项目建设,为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提供了可操作的制度框架,更通过红色基因传承与绿色发展协同,形成了具有示范意义的共富路径。
2024年,龙岩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跃升至全国20个革命老区重点城市首位,争取政策项目资金达208.69亿元,广龙对口合作在国家评估中获评优秀等次,龙岩在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工作座谈会上作典型发言。
思想引领与产业筑基:双轮驱动共富路
“我们大力传承弘扬红色文化,深化革命史料研究阐释,实施文物保护修缮工程,提升红色教育办学水平,争创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区。通过这些举措,让红色文化遗存‘活起来、让红色资源‘用起来’、让红色品牌‘亮起来’。”龙岩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走进龙岩的工业园区,机器轰鸣,一片繁忙景象,这里正上演着产业共富的精彩篇章。龙岩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坚持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突出抓好“2+4”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矿业+”经济,前瞻布局人工智能、下一代半导体等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210家、居全省前列,入选国家、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5个,并入选全国第二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数字经济百强市。
上杭县的金铜产业堪称产业共富的典范。上杭凭借丰富的金铜资源,延伸产业链条,从单纯的采矿、选矿,逐步发展到铜材加工、黄金饰品制造等领域,形成了完整的金铜产业集群。目前该产业集群产值已突破千亿元,带动当地数万人就业。
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龙岩不断推动科技创新,深入推进“四链”深度融合,积极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单项冠军企业。位于新罗区的福建龙净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是龙岩科技创新的杰出代表。龙净环保专注于大气污染治理领域,研发出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其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还出口到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最大的大气污染治理设备制造商和服务商之一。
此外,龙岩还大力发展县域重点产业链,打造了一批国家和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武平的新型显示产业、长汀的稀土新材料产业、连城的建筑新材料产业等,都在各自的领域内成绩显著。积极发展文旅经济和特色现代农业,龙岩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连城冠豸山景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漳平水仙茶、长汀河田鸡等特色农产品,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
生态变现与城乡融合:协同推进共富梦
龙岩的青山绿水,是大自然赋予的宝贵财富,在这里,生态共富理念已深入人心。
深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是龙岩生态共富的重要举措,龙岩市常态化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六大专项行动,实施主要流域水环境质量提优三年行动,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域建设“无废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稳居全国前列。2024年,龙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9.21%,全市76个主要流域国省控断面I-II类水质比例达86.8%,同比提升19.7个百分点,高于全省6.8个百分点。中心城区空气质量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列。
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和林改“武平经验”是龙岩生态共富的两张亮丽名片。长汀县曾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份之一,经过多年治理,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森林覆盖率大幅提升。如今的长汀,山绿水清、空气清新,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成为全球生态修复典型。
而武平林改,则为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武平深化林权制度改革,让山林资源得到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当地农民通过山林入股、林下经济等方式,实现“生态得绿,林农得益”。深化林改经验列入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学课程案例,森林碳汇赔偿机制做法被媒体广泛宣传。
龙岩还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完善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争创国家级零碳园区及省级绿色园区、绿色矿山,布局建设抽水蓄能、新型储能项目,推进漳平、新罗万安等抽水蓄能项目建设,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并成功入选国家林业碳汇试点市。
“在龙岩,绿色发展已成为共识,生态优势正不断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这里的城乡差距不断缩小,城乡融合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龙岩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同时,龙岩全面提升中心城市能级,重点推进南部新城、北部新城建设,着力打造中心城区人口超百万的闽粤赣边区域性中心城市;在乡村,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深化“158”乡村建设工作机制,推进乡村振兴“一县一片区”“五个美丽”建设。长汀县的南山镇中复村,被称为“红军长征第一村”,近年来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村民收入大幅提高,2024年龙岩城乡人均收入倍差缩小至1.8、居老区重点城市前3位。
龙岩还畅通城乡融合通道,构建“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推动城乡“网络化、片区化、一体化”发展。加快龙岩新机场、龙龙高铁武平至梅州段建设,深化赣龙厦高铁等项目前期,推进“乡镇便捷通”“四好农村路”建设,健全城乡客货邮和物流服务体系,打造区域物流和供应链中心,让城乡交通更便捷、联系更紧密。
改革破局与文明浸润:内外兼修共富途
产业兴、生态美、城乡富,龙岩的共富实践,正以改革之刃破局,以文明之泉润心。
改革,是龙岩推动发展的关键一招,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龙岩市聚焦“改革共富”,在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中争当表率。在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蓝图上,“飞地”模式写下生动注脚。8月18日,厦龙山海协作科创园在厦门开园,紫金矿业、龙净环保、龙合智能等首批27家龙岩企业入驻园区;8月20日,广龙对口合作科创园在广州市开园,目前已洽谈引进首批15家龙岩企业入驻园区。广龙探索建立“双向飞地”模式,形成两市“广州研发”+“龙岩基地”的产业深度融合模式。截至8月底,广龙合作产业园已落地项目31个,总投资96.45亿元,投产企业19家,成功培育规上企业6家。
龙岩实施“十项重点改革”提升工程,创新“联营共富”机制,探索推进共富工坊、共富林场、共富农场、共富乡村等模式,有效破解了实现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障碍。
文明实践的“龙岩温度”触手可及。龙岩市打造“大爱龙岩”精神文明品牌,实施提质培优工程,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全域创建,升级文明实践“龙岩模式”;开展“六大专项提升行动”,保障“6+N”困难群体,推进移风易俗,优化托育养老服务。
客家文化的传承更添共富底蕴,“文化+产业”的路径,让古老技艺成为共富路上的“金钥匙”。优化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书香龙岩”,加强客家文化保护,传承非遗,创作文创产品与文艺精品,并实施“乡村文化会客厅”建设,立足各村资源禀赋,配套整合其他文化设施,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从园区到林场,从社区到工坊,龙岩用改革的力度与文明的厚度,勾勒出共富图景。也用实践证明,共同富裕不是抽象概念,是一个个具体可感的生活改善,是老区人民脸上绽放的真切笑容。
“通过‘六个共富’机制,统筹推进23项重点任务,龙岩正努力缩小‘三大差距’,推动经济总量、人均GDP、居民收入、城镇化率保持全国革命老区前列,走出具有龙岩特色的共同富裕之路,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龙岩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陈文操说,预计到2030年,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系统形成可复制推广的革命老区共同富裕政策体系和经验成果,为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推动共同富裕贡献“龙岩实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