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山佳
提及上海电影译制片厂(简称上译厂),《简・爱》、《王子复仇记》、《孤星血泪》、《生死恋》等经典名片便会在脑海中浮现。这些作品之所以能跨越时空成为永恒,离不开上译厂的灵魂人物—— 老厂长陈叙一。正如同事苏秀所言,他是 "上天送给上译厂的礼物"。这位浸润着海派风骨的 "老克勒",用一生书写了中国译制片的传奇。
![]()
01早年积淀:从戏剧舞台到译制先驱
1918 年 12 月,陈叙一生于长沙,祖籍浙江定海。身为洋行买办的父亲为他提供了优渥的成长环境,使他自幼便浸润在英语语境中,更在教会性质的沪江大学系统深造了外语能力。六岁起,电影院便成了陈叙一的乐园,数十年间,"肚子里攒下两千多部影片",在心中沉淀为一座独一无二的 "影像宝库"。这份幼学积淀,为陈叙一日后掌舵译制片事业埋下了命运的伏笔。
抗战烽火中,热爱文艺的陈叙一结识了话剧界"南黄北焦" 中的黄佐临先生。他加入黄佐临创办的苦干剧团,从舞台监督到龙套演员,在戏剧实践中飞速成长。1945 年,在黄佐临的指导下,陈叙一首次独立执导《埋头苦干》、《一刹那》两部话剧,初露锋芒。那时,剧团同仁最钦佩他的"真功夫":因为大家清贫买不起头轮电影票,于是凑钱让陈叙一先看,他回头便能将剧情、台词乃至表演细节娓娓道来,宛如亲历。
1946 年,人生的岔路口摆在眼前:是远赴美国投奔姐姐,还是奔赴晋察冀解放区?陈叙一选择了后者,担任张家口人民广播电台顾问。1949 年上海解放后,这位兼具外语功底与艺术素养的青年,被指定为上影厂翻译片组组长 —— 这个仅有十余人、靠着旧话筒和报废录音机起家的小组,正是日后上译厂的雏形。
![]()
02风骨与温情:海派文人的多面人生
从老区归来的陈叙一,给同事潘我源留下了深刻印象:"身着风衣,帅气又洋气,带着几分傲气,脸上挂着玩世不恭的微笑"。那正是海派文化滋养出的 "老克勒" 本色 —— 洋派风骨与文人雅致在他身上完美交融。
陈叙一曾得意地向苏秀等同事展示青年时的照片:"给你们看一个美男子!" 在大家眼中,若他身着长衫、颈围围巾,定是如《早春二月》中孙道临般极具魅力的 "五四青年"。
事业的赤诚背后,是家庭的坚实支撑。陈叙一的妻子莫愁是上影厂演员,1954 年在《渡江侦察记》中饰演的陈奶奶,仅凭一场戏便将丧子之痛与对战士的慈爱演绎得淋漓尽致。
1959 年,莫愁毅然息影,转任上海电影专科学校台词老师,培养出达式常、朱曼芳等众多明星学生,用家庭的安稳为丈夫的事业托底。这份相濡以沫的温情,成为陈叙一深耕译制事业的底气。
![]()
03风雨坚守:低谷中的人格光芒
1966 年文革爆发,陈叙一与莫愁双双被隔离审查,家中仅留正读初中的女儿小鱼。夫妇俩的工资被停发,每人每月只有十二元生活费,连保姆的工钱都无力支付。幸得平日夫妇二人待保姆以诚,危难时刻才换来保姆不离不弃的照料 —— 这正是 "人心换人心" 的最好印证。
七十年代,黄佐临从牛棚被抽调到上译厂翻译内参片。特殊时期,陈叙一始终坚持称呼他"黄先生",即便黄佐临多次劝阻也未曾改变。每天下班,陈叙一总会骑着自行车陪黄先生同行一段路。这份跨越风雨的尊重与陪伴,让黄佐临在"廉价使用" 的境遇中倍感温暖:"这里有敬业的专业氛围,更有老朋友的滋养"。
此时的陈叙一,还在以专业坚守护佑着艺术火种。他力排众议,坚持让被贴上"历史反革命" 标签的邱岳峰为《简・爱》男主角罗切斯特配音,直言 "这个角色只有他能拿下"。最终,邱岳峰用沙哑嗓音赋予了角色灵魂,连外语学院教授都称赞 "大大提升了人物魅力"。正是这份对艺术的执着与对人才的保护,让上译厂在特殊年代仍能产出经典。
![]()
04无言赤诚:用生命注解热爱
对一辈子与声音为伴的陈叙一而言,生命的最后两年尤为残酷。喉癌夺走了他的声带,让这位译制大师彻底失去了说话的能力。同事们去医院探望时,陈叙一在纸上写下"从此无言" 四字,随即双手掩面,爆发无声的痛哭。当大家安慰他 "你的事业我们会完成" 时,他颤抖着写下:"不是我的事业,是我爱的事业!"
这份"爱",早已融入上译厂的血脉。陈叙一定下的"剧本翻译要 ' 有味 ',演员配音要 ' 有神 '"14 字厂训,至今仍镌刻在上译厂的墙上。为了让台词贴合口型又传神,陈叙一吃饭时用筷子敲桌数节奏,甚至洗脚时走神把袜子直接放进脚盆。《加里森敢死队》中,他将"SIR" 译为接地气的 "头儿",成为流传至今的用语;《尼罗河上的惨案》里,他把 "take it easy" 最终定为 "悠着点",尽显语言韵味。即便弥留之际,陈叙一还在用手打着节奏,琢磨着翻译词句。
1992 年 4 月 24 日,陈叙一与世长辞。苏秀对他的女儿说:"你父亲是我们共同的亲人"。如今,邱岳峰、李梓、毕克等老一代配音演员已相继远去,但他们留下的声音经典永远鲜活。万航渡路 618 号的旧棚子早已换新,但陈叙一的译制精神从未消散 —— 那是对艺术的敬畏,对语言的雕琢,更是对热爱的赤诚。
这位"声音教父" 或许从未离开,只是带着他的 "声音军团",在另一个世界继续打造着译制片的黄金时代。而那些穿越时空的台词,正是他留给这个世界最珍贵的礼物。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