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下面长了几个突起,是不是不干净的东西?”54岁的刘大叔满脸愁容地走进诊室,小心翼翼地把自己的困扰说了出来。几天前,他突然发现私处有几个小肉粒,还伴有些许瘙痒。起初,他以为只是普通的皮肤拉伤或者毛囊炎,但症状却越来越奇怪。焦虑之下,他选择到医院做体检。没想到听到医生的诊断后,刘大叔一直忧心忡忡,回想起自己平时的生活习惯,才意识到健康隐患可能一直在身边。
事实上,男人感染HPV(人乳头瘤病毒)并不罕见,尤其是在有性生活的成年男性中,感染率可高达21%-65%。但困惑的是,很多人感染后常常“毫无感觉”,直到肉眼可见的异常出现才警觉。你身边是否也有这样的朋友?为什么有些症状肉眼就能发现?又有哪些信号需要提前警觉?隐藏在生活表面下的健康危机,也许正悄悄靠近。男人感染HPV后常有3个典型表现,只要注意细节,很多时候一眼就能看出来!到底是哪3个?你是否也已经忽视了它的出现?
很多人误以为HPV只关乎女性健康,其实这是个巨大的误区。HPV病毒有100多种类型,其中至少有30-40种会感染男性生殖系统。据中华医学会与多家公立医院流行病学调查,20-60岁有性生活的男性中,HPV携带率平均可达到35%以上。但相较于女性,男性往往感染后表现不明显,甚至“完全没有症状”。一项对11200名男性体检者的追踪研究显示,无症状感染比例高达74.3%。
HPV主要通过性生活传播,部分也可通过皮肤黏膜接触、不洁公共场所传染。高危型HPV甚至与生殖器癌症密切相关(如阴茎癌、肛门癌等),低危型则更常见于生殖器疣、尖锐湿疣等皮肤表征。这个“沉默的病毒杀手”,悄悄给中老年男性健康带去了威胁。如果你有不洁性行为、多个性伴侣,或者在公共浴室频繁暴露,那么警惕性应该更高。
第一:私处出现小肉粒或突起临床42.7%的HPV阳性男性,最早表现就是生殖器、阴茎、龟头、包皮或肛门周边出现“小肉粒”或疣状物。这些突起一般为肉色、淡粉或淡红色,大多呈菜花状或鸡冠状,有的单独存在,有的成簇分布。尖锐湿疣是低危型HPV(如6型、11型)感染的典型表现,如果忽视,短时间疣体可明显增多甚至融合成片。很多患者误把它当作普通毛囊炎、皮脂腺增生,但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摸起来略柔软、不发痛、易出血。
第二:尿道或肛门部位发痒、异样感明显HPV感染后,容易引发局部黏膜炎症反应,带来不同程度的瘙痒、烧灼感甚至刺痛。有调查数据显示,高达31%的患者会反复觉得尿道口或者肛周部位有“蚂蚁爬”似的不适,尤其在晨起、如厕后、洗澡时更加明显。部分男性还可能有轻微分泌物、异味甚至排尿刺痛。这些症状如果持续超过两周或逐渐加重,高度警惕HPV带来的局部刺激,及时检查尤为重要。
第三:下体(尤其阴茎粘膜)皮肤出现色素异常或破溃部分高危型HPV感染早期,还会导致阴茎、包皮、肛周黏膜处突现色素变淡或变深、局部轻微溃破,如果有反复性破损、细微的结痂,甚至不易愈合要特别注意。数据分析显示,13.6%的确诊患者曾有局部皮肤变色、粗糙,或反复“破口不愈”。这些被忽略的小异常,其实是病毒侵蚀黏膜、影响局部血流和新陈代谢的信号,也是恶变的潜在风险点。
自查第一步:在日常沐浴、如厕、更换内裤时,有意识观察私处是否有不明突起、肉粒、可疑色素斑或破溃。如果有,忌用手挤压、搔抓,不要自行涂抹刺激性药物,更不能误把“小病小痛”当作无关紧要。
主动就医与筛查:如发现可疑症状,坚持第一时间到正规医院皮肤科或性病科就诊。不要“讳疾忌医”,应及时做HPV分型检测、血液和病理学检查。越早诊断、越早干预,不仅可减轻自身伤害,还能有效阻断病毒潜在传播。
个人卫生习惯需养成:保持私处清洁干燥,使用专用毛巾、内裤。避免高危性行为(如多个伴侣、不洁场所等),安全套虽不能100%阻止HPV,但能大幅降低传播风险。日常要避免与生殖器部位有破损的人密切接触,公共浴池、马桶要特别注意消毒卫生。
疫苗接种也有帮助: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HPV疫苗对男性也有保护作用,尤其对于高危型HPV有预防效果。18-45岁有性生活的男性均可考虑接种,按照医生指导完成全程接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