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救我!我儿又把我扔这儿了……”
10月8日凌晨,河南一片漆黑的荒野里,一位母亲疯了似的冲向过路车辆,双手紧紧扒着车窗,声音带着哭腔和颤抖。司机小伙下车询问才知,这不是她第一次被亲生儿子遗弃在荒郊野外——白天装着送她出门,转头就把车开去没人的地方,丢下她独自面对黑夜和寒冷。
![]()
这一幕被传到网上后,评论区瞬间炸了:“生他养他的娘,咋能当垃圾一样丢?”“人心都是肉长的,他夜里能睡得着吗?”可更让人揪心的是,这样割裂亲情的“弃亲”事件,早已不是个例。
这些“弃亲”现场,每一个都戳破人伦底线
比起河南母亲的“幸运”(遇到好心司机),还有太多老人在被子女遗弃后,遭遇的是更冰冷的结局。
2024年1月,大连零下20多度的寒冬里,60多岁的老父亲被儿子吕某某哄着“去旅游”,结果车子开到内蒙古呼伦贝尔的莫日格勒河景区,儿子只留下一句“你自己待着”,就开车消失在雪地里。老人穿着单薄,在极寒中冻了8天,双脚严重冻伤几乎坏死,直到景区工作人员发现时,他已经快说不出话。而儿子被抓后,竟轻描淡写地说“不想管了”。
![]()
上海的王某更让人脊背发凉。他和患病的老父亲同住一个屋檐下,明知父亲卧床不起、连喝水都困难,却每天雷打不动出门遛狗,对父亲的求救视而不见。直到父亲去世,他任由遗体在家中腐烂6天,期间还拿着父亲的手机刷消费,直到邻居闻到刺鼻异味报警,真相才被揭开。最终,他因遗弃罪被判了1年3个月,可老父亲的命,再也回不来了。
还有湖北宣恩87岁的杨阿公,丧偶后没了依靠,膝下1子3女却没一个愿意养。儿子说“小时候他没好好管我”,女儿们怕“弟弟不高兴”,最后竟把老人直接丢在村委会门口。老人拄着拐杖坐在寒风里,手里攥着皱巴巴的养老钱,连口热饭都吃不上,直到检察院介入、法院上门开庭,子女们才不情不愿地达成赡养协议。
![]()
这些案例里,有的是“主动丢弃”,有的是“消极漠视”;有的是为了逃避照护成本,有的是记恨早年矛盾。可无论理由是什么,把生养自己的父母视作“累赘”,都是对人伦最残忍的践踏——他们曾把最好的留给孩子,老了却连一个容身之处都求不来。
养儿防老,咋成了“养仇”?4个扎心原因藏不住
有人说“这些子女就是坏”,可深扒下去会发现,“弃亲”背后,藏着更复杂的社会病灶。
1.家庭养老扛不住了:照护父母,比养孩子还贵
现在的老人养老,早已不是“给口饭吃”那么简单。尤其是失能、失智的老人,每天需要专人照顾,每月护理费少则几千、多则上万,再加上吃药、看病的钱,普通家庭根本扛不住。
![]()
上海有位周阿婆患了阿尔茨海默病,生活不能自理,两个儿子把她送进养老院后,就开始“失联”。养老院每月6000多的费用,拖欠了两年多,累计十几万。大儿子躲在国外不露面,小儿子干脆换了手机号——不是他们真的没钱,而是觉得“这笔钱花得不值”。
可现实是,公办养老院床位抢破头,民办养老院价格高得离谱,社区照护服务又覆盖不到位。当“家庭养老”的担子压得人喘不过气,社会又没及时“搭把手”,有些子女就选了最自私的路:逃跑。
2.孝道淡了:“自我优先”盖过了“生养之恩”
以前讲“百善孝为先”,可现在不少人心里,“自己过得好”才是第一位。
上海的高小某20岁时和父母吵了一架,此后30多年没回过家。母亲病重住院,他没去看一眼;父亲手术需要签字,他直接说“别找我”;直到父母都去世了,他才偷偷回来,拿走了父母留下的存款——在他眼里,父母不是亲人,而是“曾经的矛盾对象”,甚至是“有遗产的陌生人”。
![]()
更让人无奈的是,城市化让“异地生活”成了常态。子女在大城市打拼,父母在老家留守,一年见不了几次面,情感慢慢淡了。等到父母老了需要人管,有些人竟觉得“生疏”:“我都忘了怎么和他们相处了”。
3.法律“管得慢”:遗弃成本太低,有人存侥幸
我国《刑法》明确规定,遗弃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情节恶劣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可实际中,很多遗弃行为“难认定、难追责”。
比如有些子女不直接丢弃,而是“冷暴力”:不给钱、不探望、电话不接。这种“精神遗弃”很难取证,除非老人出事,否则很难被认定为“情节恶劣”。还有些子女耍小聪明,把父母丢在医院、养老院就跑,等工作人员找上门,他们要么躲,要么哭穷,法院要强制执行,还得先找他们的下落——一来二去,追责过程长,威慑力自然弱了。
4.代际矛盾:旧怨没解开,养老成了“算账”
不少弃亲事件背后,都藏着几十年的“旧疙瘩”。
![]()
杨阿公的儿子说“小时候他偏心妹妹,没给我盖房子”;有个女儿弃养母亲,是因为“她当年逼我嫁给不喜欢的人”。这些过去的矛盾,在父母需要赡养时,被子女当成了“不养”的借口:“他当年对我不好,现在凭什么让我管?”
可他们忘了,再大的矛盾,也抵不过“生养”二字——母亲十月怀胎的苦,父亲挣钱养家的累,不是一句“当年不好”就能抹掉的。
守住亲情,不能只靠“道德谴责”
看到这些案例,很多人会骂“子女不孝”,可光骂没用。要让“老有所依”不是空话,需要我们一起发力。
对社区来说,多留意独居老人:定期上门看看,问问吃饭、看病的情况,一旦发现子女不管不顾,及时联系民政、司法部门介入——别等老人被丢到荒野、在家腐烂,才想起要帮忙。
对法律来说,得“快一点、严一点”:明确“精神遗弃”“多次推诿”也算“情节恶劣”,对逃避赡养的子女,不仅要判刑,还要纳入失信名单,让他们贷款、找工作都受影响——让“弃亲”的成本,高到他们不敢试。
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多给父母打个电话,多回趟家看看:父母老了,怕的不是没钱,而是被嫌弃、被遗忘。哪怕只是陪他们吃顿饭、聊聊天,也是一种安慰。
有句话说得好:“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河南那位母亲在车里哭着说:“我不怪他穷,就怪他心狠。”是啊,养儿防老,防的从来不是“穷”,而是“老无所依的孤独”。
别等父母不在了才后悔,别让“养儿防老”,最后变成“养‘狼’防己”。毕竟,今天你怎么对父母,明天你的孩子,可能就怎么对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