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各位看官老爷,麻烦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精彩内容不错过,方便随时查看。
文|万象硬核
编辑|万象硬核
«——【·前言·】——»
这两年北京的河道边,总有人围着水边举着手机拍,镜头里不是啥美景,而是一种让北方人觉得新鲜的鱼。
这鱼看着不算特别大,也就巴掌长短,可身子壮实得很,游起来动作又快又猛,能很容易追上小体型的鱼,一口就能整个吞下去。
![]()
有钓了几十年鱼的老伙计们凑一块儿琢磨,这鱼看着不像北方本土的,推测它们是从南边顺着水游过来的。
还有人猜是有人觉得新奇,从外地买来放生的。
![]()
动物研究所的赵老师为了摸清这鱼的底细,带着团队专门去河道夜钓,这一去才发现,搞科研“抓鱼”和平时钓鱼真不一样。
一开始他们用蚯蚓当鱼饵,钓上来的都是些小个头的。
为了进行后续研究,赵老师说得再钓多点大的鱼,团队赶紧换了带摆动效果的假饵。
![]()
他说,这种鱼的雄鱼到了繁殖期,护领地护得特别紧,看见有东西闯进来就会主动攻击,用假饵能更容易把它们引上钩。
没等多久,还真钓上来一条稍大的,仔细一看,鱼嘴里还挂着半条没咽下去的小泥鳅,鱼嘴一开一合,那股凶劲看得人心里发怵。
![]()
回到实验室鉴定的时候,赵老师拿着放大镜,一条一条地数鱼鳞、看特征。
他在研究中留意到两个关键细节:这种鱼的侧线鳞数量精准,刚好有39片,而且在眼睛后面的区域,能清晰看到一些细小的感觉管孔。
凭着这两个特征,赵老师很快就确定了,这鱼是河川沙塘鳢。
![]()
这种鱼的体长大概10-20厘米,脑袋偏大,嘴巴也宽,身子看着粗短壮实。
它是纯肉食性的,小鱼、泥鳅、河虾这些都吃,一口能吞下和嘴差不多大的猎物。
赵老师也补充道,这鱼的“老家”其实在长江中下游一带,不属于北京的生态系统,现在它出现在北京,是实打实的外来物种。
![]()
![]()
«——【·来自国内的“外来物种”?·】——»
这话一出来,不少人都懵了:“都是中国境内的鱼,换个地方生活怎么就算外来物种了?”
其实,每种鱼都有自己固定的“老家”,也就是自然分布区。
这个分布区是长时间演化出来的,和当地的水温、水质、食物链、有没有天敌这些条件都匹配好了。
![]()
赵老师还特意纠正,好多人觉得“外来物种”就只能是从国外来的,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物种是不是 “外来”,关键看是不是超出了自己原本的自然分布范围。
就算是国内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迁移,只要到了陌生的生态环境,就是外来物种,也可能造成影响。
![]()
弄清楚鱼的种类,大家又好奇了:这鱼到底是怎么跑到北京来的?
网上现在传得最火的说法,是说这鱼是跟着南水北调工程过来的。
你想啊,南水北调中线的水源地就在长江流域,而河川沙塘鳢的老家本来也在那片儿,两地离得不算远,这么一说好像也有点道理。
![]()
但赵老师团队最早拿到的河川沙塘鳢标本,是2009年一位钓友在颐和园钓上来捐赠的。
而南水北调中线正式通水是2014年底,时间对不上。
他们发现,真正的原因,其实和这鱼的“食用价值”有关。
![]()
从2000年开始,江浙沪一带就有人专门养河川沙塘鳢,因为这鱼肉特别紧实,还没有肌间刺,做熟了几乎没腥味,是餐桌上的好东西。
江南那边有道老底子传下来的菜叫“豆瓣汤”,就是它的腮帮肉做的。
那鱼肉嫩得很,进嘴不用嚼,稍微含一下就化了,鲜味直窜喉咙里,当地老百姓都特别爱吃。
![]()
而只要成了能卖钱的鱼,运输、养殖的时候就容易出岔子。
赵老师分析,可能是运输时水箱漏了,鱼跑了出去,也可能是养殖户觉得鱼苗活不了,随手倒进了附近的河里。
![]()
于是,几条鱼用不了几年,凭着能生的本事,就能慢慢形成种群,之前新疆的塔里木河、四川的岷江里也发现过这种鱼,就都是这么来的。
而北京近年整治河道,干涸的河道重新有水了,水质也变好了,本来是帮本土鱼恢复的好事,没想到给这鱼提供了生存条件。
![]()
而且冬天部分河道因为排放中水、气候变暖等原因不结冰,让它能安全过冬并繁殖。
北京本土的肉食性鱼,要么没它凶,要么没它灵活,根本治不住它,时间一长,它就成了河道里的“霸主”。
![]()
科研人员曾经解剖过一条巴掌大的河川沙塘鳢,肚子里居然有3条小鱼、2条泥鳅,还有半只河虾,胃口大得吓人。
赵老师直言:“它不只是个捕食者,还会疯狂抢占资源。”
![]()
像北京本土的棒花鱼、中华鳑鲏这类小体型鱼类,近几年数量明显减少,仔细分析就能发现,这种减少和该外来鱼的入侵脱不了干系。
«——【·防治不能只靠吃·】——»
有人听说这鱼能吃,就提议:“既然南方人爱吃,能不能靠吃把它解决了?”
![]()
赵老师团队也试过,把钓上来的鱼处理干净后,干炸或者做成西湖醋鱼,尝过的人都说好吃,鲜得很还不用吐刺。
可实际效果却不怎么样,只能算帮点小忙,北京河道里这鱼已经泛滥,靠人吃根本赶不上它们繁殖的速度,单靠捞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
赵老师说,对付外来物种,首先得从源头堵住,养水产的要把运输流程弄规范,别让鱼跑了。
另外,普通人千万别随便放生,很多人觉得放生是好事,不知道放的可能是破坏生态的“害鱼”。
赵老师团队还做了个手机软件,钓友们要是钓着河川沙塘鳢,拍张照片、标上在哪儿钓的,传上去,就能给科研人员提供重要数据。
![]()
“我们团队人少,没法把北京所有河道都查到,可钓友们天天在河边,比我们灵敏多了。”
之前颐和园、昆玉河这些地方有这鱼的消息,大多是钓友告诉他们的,比自己去调查快多了。
现在再去北京的河边,偶尔还能看到有人拍这鱼,可议论的话里多了些理性:“看着新鲜归新鲜,可不能放回去,得给本土鱼留条活路。”
![]()
其实,说到底,水里没有绝对的“好鱼”“坏鱼”,只有“属于这片水的鱼”。
那些在当地水里演化了千万年的本土鱼,都是该被好好保护的“老住户”。
参考:
新京报《北京一种网红怪鱼泛滥? 专家: 系外来物种, 影响本土鱼类多样性》2025-09-16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