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任少卿的智驾非共识:世界模型、长时序智能体与“变态”工程主义

0
分享至



留在智能驾驶,不是因为容易,而是因为更难。

文丨魏冰 宋玮

编辑丨宋玮

任少卿的头发很有辨识度,浓密、微卷,刘海盖住额头。走进会议室,第一次见他的人把他当成了实习生,知道身份后调侃说,只有在 AI 创业公司才能看到这么年轻的技术 leader。

“我们就是 AI 公司”——任少卿一本正经的回答。

但他身处的是蔚来,一家还在血海中搏杀的汽车制造商,而他的战场,是智能驾驶。这个反常回答,和他的人生轨迹相似:总在别人以为答案已定的时候,他偏要走向另一个方向。

2007 年他考入中科大,2016 年博士毕业。期间他提出了 Faster R-CNN(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框架),又和当时微软亚研院视觉计算组的孙剑、何恺明,博士生张祥雨一起研究 ResNet(残差网络)。后者解决了神经网络越深越 “失忆” 的难题,让模型可以无限叠加层数,被视为深度学习史上的里程碑。当时任少卿 27 岁。

2016 年,他与曹旭东共同创立自动驾驶公司 Momenta,亲历了自动驾驶最热的创业年代。4 年后,他离开一手创立的公司,转身去了还在低谷挣扎的蔚来。

原因很简单,当年 AI 发展撞上瓶颈,他认为下一次突破只能靠大规模数据叠加,车企是当时唯一能提供大规模摄像头数据的场景。事实也验证了这个判断——2022、2023 年大模型的进步,本质来自数据与算力的叠加。

在蔚来,他一个人接手了几乎从零起步的二代平台,芯片、传感器没定,软件和工程都未开启,却要在 20 个月内实现量产。最后,他完成任务,并推动建立了三层套数据体系,为蔚来智驾打下底层能力的地基。

从那以后,任少卿走的每一步都显得 “不合时宜”。

他将车企比拼的端到端理解为 “填坑”,依赖的是模仿学习,能解决一些短时序问题,但能力止步于几秒钟的反应,无法扩展到长时序的推理与决策。后来的 VLA(Vision-Language-Action)模型看似往上走了一步,把语言与动作绑在一起,但依然以语言为中心。语言带宽有限,无法承载现实世界的连续复杂性。

任少卿认为真正的上限在世界模型,即以视频为核心,通过跨模态的互相预测和重建,让系统学习时空和物理规律,再叠加语言层去交互与注入知识,让机器能像人一样理解环境。

他选的难路不止一条。另一条是强化学习,任少卿说,智驾行业至今没有真正接受 RL (Reinforcement Learning ,强化学习)的重要性。模仿学习像老师手把手教你五秒,当场景拉长到三十秒、六十秒,就会失效。必须靠强化学习,把短时记忆的 “金鱼”,进化为能处理长时序的智能体。

可以说,蔚来选了一套最难组合:高算力、多传感器、全新架构(世界模型加强化学习)。

“没有哪家公司像我们这样变态。” 他说。这意味着更重的训练、更长的周期,但换来的是一套真正接近物理世界的能力栈。

在强调速度的汽车行业,坚持这样的路径,本身就是一种冒险。

“我们做很多事情,不是为了跟别人赛跑,而是希望能探索一些新的东西。我们做得更多,因为我认为这是一条真正可以通向未来的路,即便过程中我们要忍受一段时间的不被理解。”

很多 AI 创业者喜欢用攀登雪山或大航海来比喻探索之路。但任少卿不这么形容,他觉得博士时的状态与今天并无二致:不断试错、不断叠加,像呼吸一样自然。

所谓 AGI 之路,从来没有确定答案。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方向上滋生出真正的技术信仰,持续探索,才有可能最终汇聚成一条路。

9 月 20 日,任少卿在个人主页新增了一个新头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讲席教授。他将在母校搭建人工智能实验室,致力于 “中长期通用人工智能的研究”。同时,蔚来的工作不变,继续负责智能驾驶。

“我们就是 AI 公司。”

在一家车企里说这句话,像是在开玩笑。但对任少卿来说,可能这就是答案。

一条更难、但真正通向 AGI 的道路——世界模型

晚点:这好像是你这几年第一次出来接受专访。

任少卿:之前没怎么讲,大家不知道我们在干什么。现在觉得可以讲讲了。

晚点:这两年,“端到端” 是一个经常被车企提到的词,但在其他 AI 领域却很少听说,蔚来也几乎不提这个词,为什么?

任少卿:端到端是智能驾驶历史阶段的产物。早期算力不足、神经网络不成熟,无法把驾驶问题一次性解决,只能把任务拆解成若干小模块——比如感知、预测、决策,再分别训练和拼接。过去十年神经网络快速发展,具备把这些碎片重新拼接的能力,于是出现了端到端的说法。

在语言、图像等其他 AI 应用,训练神经网络大多数时候都是一个整体,几乎没人说端到端,端到端是智能驾驶领域特有的历史语境。所以我觉得它不需要被特别强调。

回到大 AI 语境下,近五年真正的突破其实是大语言模型——它让 AI 基于语言有了 “概念认知” 的能力。

晚点: 大家都在用的 ChatGPT、DeepSeek,背后就是 LLM(大语言模型),语言模型的进步为什么这么关键?以及为什么光有语言模型,自动驾驶还是没办法完全落地?

任少卿:语言模型的突破在于,它把语言对应的概念和逻辑关系建模了出来。比如 “小狗” 或 “汽车”,在模型中是一个清晰的概念,模型能基于这些概念做理解和生成,这是过去 AI 没有的。

但语言是低带宽的,只能描述有限信息。比如,一张交通照片,你很容易用视觉看到 “有几辆车、什么状态”,但要用文字完整描述却极其复杂。更不用说动态场景:匝道口拥堵、车辆绕行、驾驶者的表情和意图。

所以,语言模型解决的是 “概念认知”,但在 “时空认知”——真实世界的四维时空(空间 + 时间)建模上仍有明显短板。比如复杂的交通场景、物理规律。

自动驾驶需要的恰恰就是 “时空认知”,这个空白,正是世界模型要去补的。世界模型的目标是建立基于视频/图像的 “时空认知”,补齐语言模型的短板。

晚点:你怎么定义 “世界模型”,它和语言模型是替代关系还是并行关系?

任少卿:蔚来是第一个在国内提出世界模型这个概念的。

我认为世界模型包含两个层面:

物理规律的内建:比如重力、惯性、速度变化,这些规律必须在模型内部形成;

时空操作能力:能理解和预测物体在三维空间 + 时间维度的运动,比如车辆绕行、机器人搬运。



语言模型和世界模型是并行的:前者是 “认知语言和概念”,后者是 “认知时空和规律”。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语言模型解决 “我们懂不懂人类所创造的概念”,世界模型解决 “我们能不能在这个物理世界正确地运动和生存”。两者最终融合,才能形成真正的通用人工智能(AGI)。

晚点:智能驾驶行业还有一个词很火——VLA(Vision Language Action, 视觉-语言-动作),行业里有人认为 VLA 是世界模型的核心,也有说世界模型是用来给 VLA 做仿真评测的——观点几乎相反。你的理解是怎样的?

任少卿:这个我觉得要分开讲。VLA 本质还是语言模型的模态扩展。

- LLM(Large Language Model)只包含语言

- VLM(Vision Language Model)加了视觉

- VLA(Vision Language Action)再加上了动作

这些扩展虽然加入了新模态,但 “根” 依然在语言模型上。它像是在原有的语言体系上不断 “加模态”。

但世界模型不是 “语言加法”,而是要建立一套高带宽的认知系统。因为语言通道的带宽太低了。人类如果没有眼睛,只靠嘴和耳朵交流,效率会有多低?眼睛带来的视觉带宽就大得多。

晚点:你说世界模型要建立一个比语言模型(包括 VLA)更高带宽的时空认知能力。什么是 “高带宽”,能不能给我们一个更直观的比喻?

任少卿:可以用脑机接口来类比。人类现在的交流方式——嘴和耳朵——是低带宽的,只能输出有限信息。眼睛虽然能接收大量信息,但没法把画面直接 “投送” 出去。

如果有脑机接口,人就能直接输出图像,交流效率会极大提升。世界模型的意义类似:它要在 AI 里建立一个高带宽的认知通路,用图像直接交互,不依赖低带宽的语言。

晚点:听起来搞这样的模型就需要很多钱,更多训练资源和算力投入,以及更长的时间。

任少卿:是的,语言模型的训练是什么?在大量文本里预测下一个词。世界模型要学的是视频、画面,不是词。

晚点:但我理解 VLA 的训练里也包括大量视频和图片片段吧?

任少卿:对,但它是 “外挂” 的。

现在大部分 VLA、VLM 的做法,是先有一个语言模型基座,然后在一些图像数据上训练一个插件,把视觉转成语言,再输入到语言模型里。它的 “根” 还是语言,只是头上插了个视觉转换器。

这就是差别。世界模型要直接在视频端建立能力,而不是先转成语言。

晚点:特斯拉搭的是世界模型吗?理想和小鹏所说的基座模型,是哪一种?

任少卿:特斯拉我不太确定。理想和小鹏的 VLA 是以语言模型为训练底座。

晚点:既然世界模型更有效率,那语言在自动驾驶里还有必要吗? 华为就提出了 WA(World Action, 世界行为模型),并强调不需要 L(语言)。

任少卿:本质上华为做的是世界模型,只是强调点不同。我们去年七月份之前就提过世界模型这个概念。

VLA、WA 这些名字,更多是表述方式的差别。关键还是要看它是否真正建立了时空认知能力,而不仅仅是在语言模型上做加法。

我认为语言仍然是很重要的,它有三大价值:

- 海量数据:语言模型吸收了海量互联网案例(尤其是 “彩色案例”,即有代表性和复杂性的场景)。这些数据对自动驾驶训练非常有帮助。

- 推理能力:通过链式推理(CoT, Chain of Thought),语言模型能带来一定的逻辑推理,弥补世界模型目前还未建立的细粒度推理。

- 人机交互:用户需要能像跟司机沟通一样,直接告诉车 “开进小区,左转,在楼下停”。这需要自然语言接口,而不仅仅是导航按钮或固定选项。

晚点:你提到 L(语言)在智驾里的一个重要作用——人机交互。但目前看,交互还很有限。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任少卿:这点非常关键。现在的智驾系统,你和它的交互都还是有限集的。它会给你一个列表——三条也好,五条、八条也好——你只能说这几条指令,它才会响应。除此之外的,它一概不管。但我们日常和司机交流不是这样的。你不会跟司机说话,他回一句:“不好意思,我只接受 123456 条命令”。

我们的最终目标,是通过 Open-set(开放集指令交互) 智能引擎实现真正的开放式交互。所谓 Open-set,就是把 L(语言)和 A(动作)彻底变成开放的:用户不再局限于输入有限的指令集,而是能够随意表达,系统也都能正确理解并执行。

从有限集到无限集——这才是语言加进去的终极意义。只是这一步我们还没做到。

晚点:现在做到哪一步了?

任少卿:还是有限集。给你一个列表,1 到 30,你可以说这些,组合一下。但除此之外就不行了。

所以目前 L(语言)在 VLA 里的最大作用,一个是用互联网数据,一个是做一些链式推理,但更重要的还是未来要做到开放式交互。我们会在后续版本里推出 Open-set(开放集指令交互),今年下半年推一个版本,年底的版本里就会有。

晚点:年底是全量推吗?

任少卿:我们有多个平台,会在今年年底到明年 Q1,一个一个推。2025 年 5 月我们在地库里找出口首发了:你跟它说 “帮我开出车库”、“开到某栋楼”,它就能执行。这在国内是第一个量产的语言交互功能。今年又加了很多功能,像紧急情况下靠边停车,AES 主动安全,倒车辅助等等,很多都是业内首发。

表面看是一个个新功能上线,背后是一整套体系支撑。说实话,冰山下还有很多技术我们已经在做,只是没发布。

晚点:你怎么看待各个车企之间智驾能力的差异?怎么判断自己和其他车企的真实进展?

任少卿:判断起来也不复杂,你看一个架构,它的上限在哪里;再看实际跑出来的结果,离上限还有多少差距。

我们从 Banyan 3.2.0 版本开始换到了世界模型的架构(今年 5 月蔚来推送了世界模型 NWM 的 OTA 更新)。大家都在讨论的 VLA,我们实际是在世界模型里实现了它,即在世界模型(视频驱动的时空认知模型)里引入语言模态,用来补充数据、推理和交互能力,而不只是做语音助手——这个产品形态我们也是国内第一家推的。

晚点:如果你们年底能推出 Open-set(开放集指令交互),是否意味着领先所有厂商?

任少卿:我觉得是。每家公司都像 F1 赛车换胎,要考虑现有架构还有多少空间能挖,定策略看什么时候换。

年底我们会发布 2.0 的迭代版本。从架构看,我们走得比较靠前。关键在于,怎么把新架构里能挖的果子尽快挖出来。每一代都是曲折上升,有时候要丢掉旧的东西,再重新实现,然后逐步把 60%、80% 的潜力释放出来。

晚点:我听起来,你们的路线其实很激进,没有延续已有方案,而是选择直接切世界模型,走一条高算力、多传感器、全新架构的路。

任少卿:在当时那个时间点,确实挺激进的。

1. 我们没有城区和高速各用一套方案,而是直接把它们统一到一套架构里,原来的系统几乎推倒重写。这样做开发量特别大,风险高,但长远来看会更干净,也更有扩展性。

2. 直接上 4 颗 Orin + 激光雷达,这种大算力 + 多传感器的配置,在行业里是非常超前、成本也高。友商可能低配先跑,我们是硬件一步到位,等于押注未来几年算力快速迭代。

3. 节奏上激进,2022 年 3 月在国内量产,8 月做了欧洲量产,跨两个大洲同时推进,对研发、交付、供应链都是极限压力。

但回头看,对用户来说不算坏事。比如特斯拉 HW5 芯片还没发,HW6 芯片就快出来了。算力在快速暴涨。

2022 年 3 月拿到车的用户,现在已经三年半了,再加上 7 年换车周期或更长,最少还剩三年半。那时候算力会到什么程度?以 4 颗 Orin 为例,如果当年买的车配了它,现在依然算是一个好选择,至少能保持中档水准。对用户来说,在这样一个使用周期里,它还是有竞争力的。

晚点:但这也导致了你们的进展有段时间是慢的。

任少卿:对。但有些看起来快的,未来也可能会慢下来。

晚点:不过,快慢重要,节奏也很重要。

任少卿:这不只是蔚来一个公司的节奏,是整个技术演进的趋势。

三年前,智驾、语言模型、机器人还是分开。近两年技术快速合流,大家的基建也比过去强太多了。以前做一件新事要几十个人,现在小规模团队就能搞定。

新的想法和技术点子层出不穷,不管是我们做还是别人做,行业一定会有人去尝试。

我们做很多事情,其实不是为了跟别人赛跑,而是希望能探索一些新的东西。这也是为什么早期看上去我们的进展不如友商快。但我们做得更多、选了更科学的路径,因为我认为这是一条真正可以通向未来的路,即便过程中我们要忍受一段时间的不被理解。

业内到现在也没有完全接受强化学习的重要性

晚点:你说你们是国内最早提出世界模型的,那国外呢?

任少卿:国外其实 SORA (OpenAI 的视频生成模型)出来的时候,大家就觉得它是个 “世界模型”。为什么当时大家那么震惊?就是突然发现它好像有了这种能力的苗头。

晚点:你定义的世界模型是以视频为底座,核心是 “时空认知”,所以它需要大量视频数据。这些视频数据从哪来?

任少卿:游戏是一个很重要的训练数据来源。比如腾讯最近推了一个版本,就是拿游戏来训的。在游戏里我按一下 “往前”“左转”“跳起来”,游戏引擎会自然渲染下一帧变成什么样。模型就能学到:前面是这样,我做了这个动作,后面变成那样。把这个逻辑迁移到真实世界,就是 “我在这个世界里运动会发生什么”。

第二类是真实数据。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这些数据量最大的,就是车厂。比如一段视频,中间司机踩了刹车,那前后场景的变化就是一个样本。久而久之,模型就学会了:如果我现在急刹,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如果我变道,会发生什么。这就是对时空认知的学习。

晚点:理想的智驾负责人曾说,他们从 80 万车主中,筛选 3% 老司机的驾驶数据来训,从而让模型做到和老司机一样的驾驶体验。你们也是这样做的么?

任少卿:其实我们不是。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你先回答我,到底我们需不需要车撞了的数据?

晚点:当然需要了。

任少卿:为什么呢?如果是专家数据就不会有这东西,因为专家开的都很标准。

晚点:不一定,很多老司机开车就非常激进。所以如果用海量用户数据训练,和用专家数据训练,效果会有什么差别?

任少卿:那我们先要明确自己要什么,最基础的是两块:语言模型带来的是 “概念认知”,世界模型带来的是 “时空认知”。把这两块拼在一起,最后才会走向 AGI。

基于这个框架,数据的选择就分成两种:

- 专家数据,干净,质量高,但量小、贵。比如找 300 个老司机开,采得很标准,但你没法找 3 万个。

- 量产数据,量大、成本低,分布广,什么情况都有——开得很标准的、有点冒失的,甚至有事故的。这样模型才能学会 “什么情况下会出错”。

但专家数据的弊端是缺少 corner case(极端/边界情况),不标准的情况都被过滤掉了。但真实世界恰恰充满这些边界情况。量产数据虽然 “脏”,但通过强化学习去 “洗”,反而能让模型学到更多、更复杂的东西。

晚点:当时很多厂商从规则往模型切的时候,用户会觉得,使用智驾的体验却变得更差了。我之前以为是模型 “学老司机学坏了”。你怎么解释这个 “倒退” 现象?

任少卿:我们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例子,在小路上的驾驶场景。智驾车在小路上很容易遇到边界情况:车距很近,你得减速,还得打方向。如果是用专家数据,或者专家数据加一堆规则训出来的,这个场景就不容易做到丝滑。经常会一出边界,就切到兜底规则,车就 “一顿一顿” 的,体验很差。

我们在今年 5 月份推的版本,几乎没这个问题。因为我们用了大量的真实数据,里面既有非常标准、安心的驾驶,也有离其他车很近的情况。加上强化学习训练之后,整个系统在边界场景下也能连贯,不容易掉到兜底逻辑里。

晚点:所以这里有一个核心,就是 “强化学习”。我记得当时训语言模型的时候大家也遇到过类似问题:干净数据 vs 大量脏数据。

任少卿:以前的小数据集,比如李飞飞老师 2010 年搞的 ImageNet,100 万张精标图片,花了很多时间去标,质量很高,所以可以用模仿学习——老师做什么,我照抄就行。

大语言模型不一样,它直接把整个互联网的数据灌进去。这些数据洗不干净,里面有很多乱七八糟的、不合适的内容。没办法,量太大了。怎么办?在 GPT-3.5 之前大家是 “加规则”——不许输出这些词。

但后来就有了强化学习,它能把 “好的分布往前排,坏的往后放”,某种程度上相当于后端洗数据。智驾也一样:专家数据干净但量少,量产数据量大但脏,需要强化学习去洗。

晚点:在 AI 发展中,行业经历过迷茫期。比如当 Scaling law 的边际收益下降时,很多人觉得光靠堆算力走不下去了。直到 OpenAI 的 o1 模型出来,用强化学习把推理链条拉长,证明还有新路径。后来 DeepSeek 又通过 R1 系列走得更彻底,把谜题解开了。你怎么看这个演进?你是怎么意识到强化学习能解决智驾上的问题?

任少卿:我觉得整个行业到现在都还没有完全接受强化学习的重要性。我们相对比较早意识到,一方面当然是参考了语言模型的进展,另一方面,我们自己一直在做实验,所以比较早就看到两个关键作用。

它能 “洗数据”。模型的输出本身是一个分布,强化学习能把好的分布往前排,把差的往后压,相当于做了一次后端清洗。我们去年底的实验里就已经验证过这一点。

能延长 “上下文”。模仿学习像老师手把手教,5 秒钟、100 个词还行,但如果拉到 30 秒、10 万个词,就崩了。强化学习能把这个过程撑起来,让模型学会更长链条的推理。语言模型里就是把上下文从 1K 拉到 100K、甚至 1M;智驾里就是让车不再是个 “5 秒记忆的金鱼”,而是能处理 30 秒、60 秒连续过程的智能体。

OpenAI 的 o1 更多是 “让大家看到”,但我们在内部实验里,其实早期也看出来了。

晚点:现在大模型公司都接受了 “强化学习” 这条路,智驾行业是不是也一样?

任少卿:说实话,智驾行业现在做的不多。我们理解的那两个关键作用,国内真正用到量产的还很少。

这里要想明白一个问题:一个智能体在开车时到底需要什么能力?我把它分成两类:

“手把手” 的能力,5 秒、10 秒以内的短任务,看一个状态就知道要怎么操作,这个端到端模型大致能解决。

“长时序” 的能力,超过 10 秒、甚至 1 分钟、10 分钟,系统该怎么做?

过去这类长时序问题,几乎全靠代码搞定。两个来源:一个是地图,告诉你一条路一个月前修过、5 分钟前前方堵车了;另一个是 if/else 的规则库,比如遇到某场景该怎么办。它们确实能管用,但系统始终就是个 “5 秒记忆的金鱼”。

未来一定要靠强化学习,因为纯模仿学习没法学出这么长的规划。o1 就是例子,它在语言端激发了长时序规划的能力,很多过去做不到的,现在能做了。但语言有边界,很多东西描述不出来。回到智驾和机器人领域,就需要建立基于视频的长时序规划能力。

我们现在的方向也是这样——在现有模型上叠加强化学习,去把长时序的能力真正做出来。年底的新版本,应该会有一个比较明显的进展。

晚点:其他车厂或者供应商也会逐步转向强化学习吗?

任少卿:我觉得会转。现在大家可能都在研究,但是真正放到量产里,还没人大规模用。

从大模型的角度看,语言模型已经成了货架产品,大家都认可它。但世界模型一定是未来要做的事,这点没有悬念。

没有哪一家像我们这么变态:三层数据系统、三代首发平台、4×100 接力棒研发

晚点:你是 2020 年 8 月加入蔚来,当时蔚来自动驾驶是怎样的状态,你入职后接到的第一个任务是什么?

任少卿:第一代车已经基本开发完成,用的是国外的感知算法。2020 年我们决定要做全栈自研——从传感器到信息处理再到最终的决策输出,全部都自己来。当时还是分感知、规划、决策这些模块,但未来趋势就是要统一。

这也是我刚加入蔚来就意识到的事——再拆分已经不现实了。

晚点:当时团队多少人?

任少卿:就我一个人。

晚点:从零开始。

任少卿:NT1 团队是一代,NT2 是新一代,我能算是 NT2 智驾平台的第一个人吧。

我在 2020 年 8 月入职,2022 年 3 月就得量产,时间特别紧。当时硬件也没定,芯片没选,传感器也没完全确定,软件什么都没有。所以我到蔚来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组建团队,到 2020 年底有了三五十个人,2021 年春节过后接近 100 人。雏形算是搭起来了,但光有人还不够,还要把标注系统、训练系统都建起来。

基本花了一年时间建团队、建数据系统,剩下八个月就开始冲量产。

晚点:为什么不集中精力做更少的事情,那么早建数据系统,有必要吗?

任少卿:还不止建了一个数据系统,我们建了三个层层递进的数据系统。

我们当时有个认知和行业很不一样。2020 年以前,大家普遍觉得数据没成本,采到了就拷一份。但我们觉得不是,数据只有经过自己模型筛出来的才有用。而模型筛选需要算力,算力是高成本的资源,所以我们那时的认知是 “数据约等于算力”。基于这个,我们建了三套数据系统。

第一套是 DLB (Data Loop Back 数据闭环系统),就是通过代码和模型自动筛选数据,形成有用数据进入训练/标注流程。

第二套是伴生系统,相当于车上有两套系统,一套跑用户功能,一套跑测试功能,就像互联网的 AB Test,把切流量的能力引入到车端。这样我们在主动安全上的迭代速度就比同行快很多,因为主动安全对误刹的要求极高,靠车队测试根本不现实,必须靠这种规模化的系统切流量去验证。

第三套是 RAMS(Risk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System 风险评估控制系统),它用来解决量产车每天上百万次接管怎么自动化分析的问题,做到每天消化几百万、上千万次接管数据。

从数据系统角度来说,我们现在的数据系统覆盖国内外车厂及方案供应商,应该是最顶尖之一。

晚点:三套系统花了多久搭建?一开始就做好了顶层设计吗,还是中间陆陆续续摸索出来的?

任少卿:2020 年我们想好了前两套——第一套花了大概一年多时间,第二套我们在 2022 年量产前就完成了,量产后就开始切主动安全。第三套是大概一年之后才想明白要建的。

晚点:从 2023 年底特斯拉 FSD V12 推送,到 2024 年一整年,智能驾驶从 “规则时代” 进入 “端到端时代”。你如何评估蔚来在技术切换关键点时的表现?

任少卿:我们也是逐步切换的,一开始还是需要规则兜底,到今天其实也还不是百分百模型。

晚点:从规则转向模型,什么时候意识到不得不转?

任少卿:其实有两个触发点。2022 ChatGPT 出来,2024 年 SORA 出来,一系列大模型的进展让大家都面临一个问题:你肯定得转,但转到哪里?是单纯做端到端,还是走别的方向?我们当时判断,端到端必须要做,因为本质上它是解决过去十年智驾挖下的坑,是 “填坑” 的事情。

第二是我们自己的思考,怎么在切端到端的过程中,不只是填坑,还能再往前走一步。

所以我们从 2023 年开始就考虑,除了填坑之外,还要找到能真正增强智能的方向。核心就是在智驾这样的场景里,解决语言模型搞不定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开始引入世界模型。

某种程度上,端到端的转型和世界模型的探索,是我们并行往前走的两条路。

晚点:走过什么弯路?蔚来曾经是全国第一个量产高速 NOA,但到了城区 NOA 的时候,你们开始慢了,到端到端方案落地,你们的节奏更晚。

任少卿:到城区的时候,我们正好在切换平台。其实有两条路:

一条是城区直接用新的方案,高速还沿用原来的方案,这样城区可以更快一点;

另一条就是我们想要一套兼容的方案,高速和城区用同一套架构,未来合在一起更完整。我们最终选了第二条。

所以我们在 2022 年 3 月做了国内量产,8 月又做了欧洲的量产——那会儿除了特斯拉,蔚来应该是国内第一家能在两个大洲量产的厂商。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如果要统一高速和城区,就得把原有的东西重写,于是很多工作都放到了 2023 年。

晚点:对你来说是一段挺极限的日子吧?

任少卿:对,如果像有些友商那样,高速和城区各写一遍,表面上快一些,但用户体验会变成多个版本切来切去,我们内部效率也会受影响。所以我们宁愿选择这条更难的路。

晚点:你当时是怎么说服内部的?

任少卿:用不上说服,这是大家共同的选择。斌哥也很清楚我们到底在干什么,外界虽然摇旗呐喊,但内部共识挺强。

晚点:有一个疑惑,你们在 2024 年 7 月的时候为什么要推一个 AEB(自动紧急制动)的端到端版本?当时很多人都觉得你们内部是不是出什么问题了。小鹏 5 月针对行车全功能推送了端到端落地,华为是 9 月、理想是 10 月。

任少卿: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了减少事故。全球每年交通事故死亡超过一百万人,而现在大多数路况还是人在开车,所以必须同时解决智驾和人驾的问题。

我们做了第三层数据系统,把所有接管、事故原因都拉出来分析,甚至接入保险数据,不光看事故次数,还看损失总额。结果发现,最大的风险就是前后车碰撞。但传统主动安全标准场景太有限,覆盖率不到 10%,因为以前都是工程师写规则,测试周期又长,只能把规则写得很死,确保过标,结果就是覆盖不到真实世界的大多数事故场景。

所以我们做了两件事:

用端到端模型,让数据直接覆盖更多真实场景,不再靠人一条条写规则;

建立大规模伴生测试体系,现在每周能做到几千万公里。

这两件事结合,把 AEB 的真实场景响应率从十几提升到七八十。上线后,我们和保险公司对账,确认事故损失下降了 20% 多。

晚点:20% 多的下降是怎么算出来的?

任少卿:去年我们 Banyan 2.6.5 版本第一个推了端到端 AEB。我们跟踪了半年(太短会有噪声,半年是合理周期),把更新和未更新车辆对比,保险公司的结果显示,事故损失下降了 25%。这也是全球第一个几家保险公司共同认可的主动安全系统。

晚点:提高主动安全,比先落地城市 NOA 更重要吗?前者是底线,但后者是关键赛点,不能并行吗?

任少卿:这是个选择。城区功能用户马上能体验到,但主动安全一年可能遇不到一次,所以容易被忽视。但我们内部一直把它放在最高优先级,因为它能真正减少事故。对用户、对社会都是最有价值的。

晚点:业内对蔚来还有一个疑问,就是一直觉得蔚来用料奢侈,之前是 4 颗 Orin 加激光雷达。现在乐道发布,用的是 1 颗 Orin,配置低很多。但从体验上差别没有那么大,这是为什么?

任少卿:这要分三个层面看。

为什么要有激光雷达和更大的算力?它们就像气囊,核心是提升安全性,尤其是在下雨、下雪、起雾这类极端场景。

从研发角度,大算力平台能承载更多功能。比如乐道目前就缺少我们在停车场里无图找出口的功能,不是因为不想做,是芯片限制住了。城区的主干功能它有,但一些最新的功能,短期就不会用上。

研发迭代节奏,我们会先在高算力平台上开发功能,再通过蒸馏、算力压缩,把它迁移到低算力平台。所以低算力平台的体验会滞后一些。

总结下来,高算力平台有三点优势:一是安全冗余更高,二是新功能更多,三是迭代时间更早。

晚点:从 4 颗 Orin 换到 1 颗,用户感受会有明显差异吗?

任少卿:主要功能上基本没有差异。我们现在是把两个平台放在同一条主线研发,用同样的交付体系,最终用户感受到的差异不大,只是时间有先后。

晚点:蔚来走的不是渐进路线,而一条激进的、高算力平台、全新架构的路线,并且跨大洲量产。什么样的组织结构才能适应这样的技术路线?

任少卿:我们其实做了三次组织调整来适应变化:

2024 年初,不再把感知和规划分开,因为随着模型化,感知和规划之间的上下游关系被打破了。原来支撑这个组织的两套逻辑——上下游、技术栈,都被打破了。那次组织变革,核心是要推动模型的统一化,同时技能上也要统一。

2024 年底、今年初又做了一次组织调整,把研发体系进一步拆分——平台层和交付层分开。原来平台和交付是摞在一起的,做平台的同学要兼顾交付,做交付的同学也要管平台,结果就是大家都很累、效率不高。我们干脆更细化,让平台的同学专心做平台,交付的同学专注交付。

最近的调整是,把研发组织进一步细化成 “4×100 米接力棒” 的模式。就是把研发流程比喻成接力——预研、量产、平台复制、车型复制。这样每一棒的职责都更清晰。

晚点:4×100 米接力棒,怎么接?你会怎么给团队定目标?

任少卿:第一棒是预研。我们单独强调预研,是因为现在新技术引入和迭代的速度比过去快太多了。

一个新东西上线,用户体验就能天差地别,所以预研变成了胜负手。以前是量产团队分点资源做预研,现在我们有独立团队专门盯预研,等跑出一个 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 最小可行产品),再交给量产。

第二棒是量产。量产团队的使命就是把预研出来的东西,通过数据体系、工程体系和用户反馈闭环,最快速度、最高质量变成用户能真正拿到的功能——这是我们主线的核心,而且我们的平台比较多,必须保证主线高效。

第三棒是平台复制。我们有 4 颗 OrinX 的平台、单颗 OrinX 的平台、双神玑芯片的平台、单颗神玑芯片的平台,未来还会有新的平台。主线功能出来后,要迅速在这些不同的平台上复制,这是第三棒的任务。

第四棒是车型复制。同样的一个平台还有不同的车型, SUV、轿车,大车、小车等。平台有了成熟方案,第四棒要把它快速复制到不同车型上。

4×100 接力棒明确后,各自建立能力,这是铁打的营盘,人可以调动的,“盘子” 是固定的,职责边界不会乱。

晚点:预研充满不确定性,但对于一家公司,很难接受太多不确定性。中间怎么平衡?

任少卿:预研团队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怎么把高度的不确定性,通过好的团队、好的模式,最重要也是通过并行的方式,把它收敛成确定的结果——这是预研团队的职责——说白了就是把不确定的东西变成一个确定的东西。

晚点:第三棒是平台复制。蔚来有多个平台,怎么提高复制效率,怎么保证少犯错?

任少卿:第三棒其实也是我们的核心能力,即当主线平台有了之后,怎么在不同的芯片上去做并行的量产,尽量减少时间。我们在数据和工程上现在都非常有竞争力,没有哪一家像我们这么变态。

晚点:多变态?

任少卿:我们发了三代智驾平台。国内我不知道是不是有人发过三代,但肯定没有人三代平台都用过全球首个量产的芯片。你想我们第一代平台是 Mobileye EyeQ4 芯片全球首个量产平台,第二代是英伟达 OrinX 芯片全球首个量产平台,第三代就是我们自研神玑芯片的首个量产,自然也是全球首个量产。

第一代平台 Aspen 当时用的是 Mobileye EyeQ4 芯片,一部分要依赖供应商方案;第二代平台 Banyan 是基于英伟达 Orin 芯片的全栈自研平台,从感知到决策都自己做,这一代在 2022 年 3 月量产;现在的第三代平台 Cedar,我们是基于自研芯片做的首发平台,今年 3 月量产。

任何一代新芯片首发,都会遇到非常多棘手的问题。我们三代都踩过坑,所以团队的工程能力被锻炼得特别强。

晚点:但你刚刚说,你们平台工程的团队也就大几十人,做了这么多事?

任少卿:所以才要统一化。如果真的把三个平台完全分开了,是吃不消的。

有人在微博上调侃,说 “如果 Orin 首发不是蔚来做,就容易出问题”。但其实我们做 Orin 首发的时候,不仅克服了各种难题,还把英伟达平台的量产进度提前了半年,靠的就是工程能力。

晚点:可以举个例子?来说明你们的工程能力是不是真的强。

任少卿:大部分做 Orin 量产的公司会直接用英伟达提供的完整供应链,因为确实好用。我们不这样。我们只保留最底层的 CUDA (Compute Unified Device Architecture,统一计算设备架构),负责硬件适配; CUDA 往上的 cuDNN(深度神经网络库)、框架层、工具层,全都换成了自己的。从 2022 年量产之后就这样做了。

我们当时就知道了我们要自研芯片。很简单的道理:如果全用英伟达的堆栈,自研芯片根本没法对接,英伟达不可能替你适配。所以我们把 CUDA 往上的东西都换掉,形成自有栈。等到自研芯片出来,只要做一层类似 CUDA 的硬件适配层,上面的软件和工具链直接兼容,量产速度就会很快。

晚点:所以很多慢动作,有可能后来会变快;有的人看起来快,但未来会变慢。

任少卿:大家目标是一样的,就是走哪一条路的问题。

晚点:总结来说,蔚来做智驾的优势是什么?有的公司能拼资源,有的公司转向很果断,你们呢?

任少卿:我们底层的这些平台、数据、工程能力,经受了三代架构的 “折腾”,已经被锻炼得比较扎实。同时,现在我们正处在一套新的架构上,重点就是把这套新架构真正做出来。

晚点:你觉得明年的智驾竞争,比拼的是什么?

任少卿:技术端还是会继续往前走。更基础的能力——世界模型,尤其是长时序能力要搞定。

其实这件事不是说 “搞定” 就结束了,要一步一步走。人类能处理的是 3 秒钟、1 分钟,甚至 10 分钟以上的决策,车也得学会。所以我们希望它能像人一样,既能模仿,也能自己规划。

产品端,我觉得大家会更明显地往 L3、L4 走。

晚点:现在蔚来的这套体系可以通往 L3、L4 吗?

任少卿:可以。

简单又高效,才能走得长远——技术、管理、个人追求上,都是如此

晚点:你之前说,真正做得好只有两种情况,一是做了一个之前没有人做过的东西,二是在别人做的东西基础上提升 5 到 10 倍。你觉得你现在做的事情是哪一种?

任少卿:如果想实现第二个,其实比较合理的是先实现第一个。因为在一套非常成熟的架构上,想直接提高 5 到 10 倍,是非常难的。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建立一套新的体系,来找到一条又新、又轻松、效果又好的路。

晚点:存在这种路吗——又新、又轻松、效果又好?

任少卿:长期来看,新架构本身就该是 “又新又轻松” 的。因为资源有限,新的架构能让迭代更快、效果更好。

为什么大家要做端到端?旧架构里人力负担太重,边际效率越来越低。一开始投 10 个人和后来从 100 人加到 110 人,效果完全不一样。旧模式是亚线性的,投入越多、回报越低。要把这种负担抛掉,才能进入高效迭代。

晚点:从你的个人审美来说,是不是也倾向于做 “又新又轻松” 的架构?

任少卿: 这是所有技术人都认可的。技术追求的就是是简单高效。复杂高效不可持续,简单不高效没意义。只有简单又高效,才能走得长远。

晚点:用更少的资源把事情做对。

任少卿:对,而且系统达到同样效果,用的资源越少,竞争力和上限就越高。

算力资源可以花,但人的资源最难,因为人越多效率反而越低,这是组织学的亚线性规律。

晚点:刚刚聊到你建立了一个 “4×100 米接力” 的研发组织体系。如果把技术演进也看成一场接力,你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在中国第一个实现 L3 吗?

任少卿:L3 只是一个功能形态。我们真正关心的,是让系统更像人:人能处理的问题,系统也要能处理。

从一开始做智驾,我们就盯着两件事:第一解放精力,第二减少事故。尤其是减少事故。我们在去年底、今年初跟四家保险公司打通了数据,结果显示:我们的版本更新之后,整体事故损失下降了 25%。注意,不只是智驾状态,包括人驾在内,所有用户的事故损失都下降了四分之一。

晚点:那你们下一个版本的目标是什么?

任少卿:今年的目标,是把事故损失降低 50%。

晚点:为什么这么强调安全?一般有技术理想的人,似乎更追求 “更大、更快、更强”。

任少卿:某种程度上,这是我觉得最有意义的地方。

你想啊,如果一个车主因为我们的功能避免了一次事故,甚至保护了外面的弱势交通参与者,比如骑电动车的路人,那团队所有人都会觉得自己做的事有价值。这是实实在在的社会意义。

晚点:这也是你当初加入蔚来的原因么?

任少卿:那是 2020 年。那段时间我在想两件事:第一件事,我之前是做 To B 的,我希望能更多接触用户,把自己做的东西真正用到身边朋友的车上;第二件事,当时 AI 的发展进入瓶颈。2016、2017 年是高点,解决了视觉端到端训练、模型可以变大的问题。但到了 2020 年,大家开始怀疑:人工智能还能往前走多远?

我当时感觉大规模数据叠加可能是唯一有希望的路。尤其我做的是视觉,不是语言,需要大量摄像头数据,而且最好是 “动的”,静态的很多东西学不了。而 2020 能有海量动态摄像头数据的地方,除了车企其实没别的选择。

如果 AI 真能靠数据规模再往前走一步,那车企是最佳场景。事实也验证了,2022、2023 年语言模型上的突破,就是这条路带来的。

晚点:没想过自己创业去干这件事吗?

任少卿:我原来就在创业……

晚点:有一段时间,外界不知道蔚来智驾内部到底在做什么,有很多关于你们掉队的质疑。你焦虑吗?

任少卿:首先我不是一个很焦虑的人。

晚点:我之前听说有一段时间你会染粉色的头发、开跑车,这是你缓解焦虑的方式吗?

任少卿:我从来没染过头发(笑)。

晚点:也没有开过跑车,是吗?

任少卿:没有钱(笑)。

晚点:你在蔚来最极限的工作状态是怎样的?

任少卿:其实从我读博开始,基本上都是类似的工作状态。

外界的声音,看完了,就想一想能干啥,其实能干的就两件事——自己的事自己去做;觉得对的方向继续搞。

晚点:有没有以前你觉得不重要,但现在必须重视、必须补上的能力?

任少卿:我不觉得是 “补”,而是不同时间点优先级的变化。我刚到蔚来那两年,重点是量产和数据体系,预研和架构创新当时优先级没那么高。今天就不同了,量产和数据体系我基本不用管,我把更多时间花在了预研和创新上。

我认为要在行业里找别人做得不够好的地方,去形成我们的优势。

晚点:什么情况下,你觉得蔚来智驾可能真的会掉队?

任少卿:我觉得不会。因为现在的团队能齐心协力地往前走,有目标感,我们也有机制去创新。在这个体系内,最重要的是把 “人” 和 “机制” 两件事做好。

现在的智驾体系,人尤其重要,特别是年轻人。我们做的很多事情,都是在给这些有想法的年轻人提供平台,给他们提供做事的可能性。有想法的年轻人,做事其实不需要特别多资源。相比五年前,现在 5 到 10 个人就已经很高配置了,更少都够。

我现在希望能不断地把这种机会扩展出去,如果方便的话,也可以帮我们找一些好的年轻人。

晚点:优秀的技术人才可以去大厂、去 AI 公司,也可以自己搭伙创业。为什么要来蔚来?

任少卿:年轻人考虑无非两点:方向和价值。方向上,大家都知道大语言模型很重要,但和真实世界交互的世界模型更早期,潜力更大。要做这件事,需要大量活的数据和成熟的工程体系,而智驾公司正好具备这些条件。

至于价值,年轻人需要快速反馈,不想只做 Demo。蔚来有这么多车、用户,可以让他们的工作很快变成真实可用的好产品,这一点很重要。

晚点:但他们也可能会说,理想、华为、小鹏也是车企,为什么不去那里?

任少卿:我们的基建更扎实——数据体系、工程体系都是业界领先,能支撑创新,而且方向上更接近 AGI。自动驾驶这个子领域里,可能会有很多争论,但如果放到更大的 AGI 语境下,几乎没什么争议,这是必然要走的路。

晚点:听你说完,我有点理解为什么车企的人会觉得你的管理方式和其他人不一样,你更像是在搭建一个适应于 AI 创新的学习型组织。

任少卿:这是个很好的总结。但整体是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并不容易。

晚点:今年状态怎么样?

任少卿:最近车卖好了,挺开心的。

晚点:为什么今年特别多你离职的传闻?

任少卿:其实之前也是,我们有时候开玩笑,说友商想挖人的时候就开始传我离职。

晚点:友商来挖过你吗?

任少卿:倒没来挖过我,但是会打电话给我们同事说,你看少卿又离职了,你们来不来?

晚点:这个策略是有效的吗?因为确实有人离职了。

任少卿:我们之前其实也没搞明白这个事,当我们搞明白为什么这样搞的时候,我就跟团队解释,要挖人的时候就开始传离职了。

晚点:会跟李斌解释吗?

任少卿:会。后来他自己都习惯了。

晚点:你好像是新势力中被传离职最频繁的高管。

任少卿:但实际上我干的时间最长(笑)。

晚点:你现在最需要李斌支持你什么?

任少卿:把车卖好(笑)。

晚点:2020 年 AI 发展进入瓶颈,所以你来车企找场景和数据。在大模型日新月异的今天,不会想去尝试其他东西吗?

任少卿:大家都觉得要去做大模型。

晚点:你也这么觉得吗?

任少卿:我不这么觉得。

晚点:你刚刚说要实现物理世界的 AGI,首先也得解决世界模型的问题,有想过做具身智能吗?

任少卿:车本身就是一个具身,除了没腿之外。人形机器人装上腿,也就半个车了,很多技术的点上是互通的。

晚点:如果你现在不做智驾,你会做什么?

任少卿:为什么我做智驾,因为我喜欢,我觉得它看得见、摸得着。

题图来源:百度百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朴志洙:我们没有任何遗憾,已经拼尽全力了

朴志洙:我们没有任何遗憾,已经拼尽全力了

懂球帝
2025-11-02 18:04:05
黄金税出来之后,电商平台的金条出现大幅度涨价

黄金税出来之后,电商平台的金条出现大幅度涨价

映射生活的身影
2025-11-02 18:32:57
黄金又出大事了,目前已经有个人想要出售黄金,但是金店拒绝回收

黄金又出大事了,目前已经有个人想要出售黄金,但是金店拒绝回收

流苏晚晴
2025-11-02 16:32:42
医生聊完都想去看心理医生:有些母亲的杀伤力,远超想象

医生聊完都想去看心理医生:有些母亲的杀伤力,远超想象

柚妈充电屋
2025-11-01 17:59:04
发布会变感谢会,李霄鹏赛后向各方致谢

发布会变感谢会,李霄鹏赛后向各方致谢

懂球帝
2025-11-02 20:52:06
罗氏虾、基围虾都是“激素”泡大的?其实这3种虾才是“问题虾”

罗氏虾、基围虾都是“激素”泡大的?其实这3种虾才是“问题虾”

健身狂人
2025-11-02 07:59:00
雷达失灵47分钟!伊万卡、姆巴佩游艇密会,17岁差藏权力游戏

雷达失灵47分钟!伊万卡、姆巴佩游艇密会,17岁差藏权力游戏

罗氏八卦
2025-11-02 11:50:39
男单大爆冷!松岛辉空4:1世界亚军,晋级决赛,国乒男单全军覆没

男单大爆冷!松岛辉空4:1世界亚军,晋级决赛,国乒男单全军覆没

国乒二三事
2025-11-02 20:41:07
家猫一生都被关在家里面,它会寂寞吗?其实它比咱想的要开心多了

家猫一生都被关在家里面,它会寂寞吗?其实它比咱想的要开心多了

向航说
2025-11-02 02:45:03
神舟二十号3名航天员将回家,神二十二确定1人驻留超1年,为何?

神舟二十号3名航天员将回家,神二十二确定1人驻留超1年,为何?

林子说事
2025-11-02 14:59:56
云南玉昆1-0青岛西海岸!产生4大不可思议+2个不争事实,揪出最差

云南玉昆1-0青岛西海岸!产生4大不可思议+2个不争事实,揪出最差

球场新视角1号
2025-11-02 21:33:18
突发,周末大利好!下周,这4个方向或是主线!空仓满仓看

突发,周末大利好!下周,这4个方向或是主线!空仓满仓看

风风顺
2025-11-02 19:30:06
刚下飞机交警来电:你车撞人了,需赔偿30万!我:车在博物馆展出

刚下飞机交警来电:你车撞人了,需赔偿30万!我:车在博物馆展出

秋风专栏
2025-10-29 11:45:27
月租18万压垮香港烧鹅名店!老板哭诉:像在帮房东打工……

月租18万压垮香港烧鹅名店!老板哭诉:像在帮房东打工……

港漂圈
2025-11-02 19:06:06
张柏芝合照也太夸张了吧!宁静,刘嘉玲都被她比下去了

张柏芝合照也太夸张了吧!宁静,刘嘉玲都被她比下去了

手工制作阿歼
2025-11-02 13:43:13
王传福投出深水炸弹,比亚迪王炸新车一炮而红

王传福投出深水炸弹,比亚迪王炸新车一炮而红

象视汽车
2025-11-02 07:00:05
王艺迪4-2战胜朱芊曦,晋级蒙彼利埃决赛与温特争冠

王艺迪4-2战胜朱芊曦,晋级蒙彼利埃决赛与温特争冠

懂球帝
2025-11-02 19:49:06
朱珠现身机场,吐司羽绒配牛仔裤,身材绝美,时尚教科书来袭!

朱珠现身机场,吐司羽绒配牛仔裤,身材绝美,时尚教科书来袭!

娱乐领航家
2025-11-02 00:00:03
小米员工晒自家地库:两位邻居跟自己买同款YU7 同一个颜色、同一排车位

小米员工晒自家地库:两位邻居跟自己买同款YU7 同一个颜色、同一排车位

三言科技
2025-11-02 13:30:07
郑丽文:尊重2300万台湾人意愿,绝不能武统!洪秀柱:当然可以打

郑丽文:尊重2300万台湾人意愿,绝不能武统!洪秀柱:当然可以打

刚哥说法365
2025-11-01 17:15:20
2025-11-02 22:48:49
晚点LatePost
晚点LatePost
晚一点,好一点。商业的真相总是在晚点。《晚点LatePost》官方账号
2900文章数 2184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科技要闻

10月零跑突破7万辆,小鹏、蔚来超4万辆

头条要闻

多名教师称被欠薪欠缴社保 数千万学费被填房地产窟窿

头条要闻

多名教师称被欠薪欠缴社保 数千万学费被填房地产窟窿

体育要闻

这个日本人,凭啥值3.25亿美元?

娱乐要闻

陈道明被王家卫说他是阴阳同体的极品

财经要闻

段永平捐了1500万元茅台股票!本人回应

汽车要闻

神龙汽车推出“发动机终身质保”政策

态度原创

时尚
数码
手机
本地
艺术

最近很火的发型,原来这么简单!

数码要闻

放心用!AMD确认:RDNA 1、RDNA 2继续获得Day 0游戏支持

手机要闻

国内手机份额大揭秘:苹果微降仍第一,小米逆袭冲上第二!

本地新闻

全网围观,到底多少人被这个野人大学生笑疯了

艺术要闻

Rob van Hoek:荷兰浪漫田园风光画家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