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比给长城贴瓷砖,给喜马拉雅装电梯,中国人给塔克拉玛干沙漠“镶绿边”绝对不是开玩笑。用20亿株植物打造出3046公里长的“绿色长城”,居然成功锁住了33万多平方公里的沙海,这是中国人40年人沙大战的辉煌战果。
现在开始我们今天的主题:围困“死亡之海”的绿色奇迹。
死亡之海
2024年11月28日,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正式合拢。如果说能够锁住33万多平方公里,面积几乎相当于整个长三角的沙漠,已经足够让人震撼了,那么锁住的是塔克拉玛干才是真正令人惊叹的奇迹。
![]()
因为这块占据我国新疆南部绝大部分面积的中国第一大、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可不是普通的沙漠,而是一个会“走路”的沙漠。由于它的年均降雨不足80毫米,仅仅相当于上海3天的雨量。但年蒸发量却高达2500毫米,是降雨量的30倍以上。
而这样离谱的蒸发量,最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整个广袤的沙漠寸草不生,没有任何植被的阻挡,就让沙漠在大风的裹挟之下不断向外扩张,沙漠周围的绿洲也不断被侵蚀,甚至在没有完成锁边合拢之前,每年移动速度达到了20米,遮天蔽日的沙墙更是最高可达百米。
![]()
这样的环境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沙进人退,沙漠范围只会越来越大,最终吞没整个南疆。但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人表示不愿再面对沙漠一退再退。
人沙攻防
于是一项持续40多年,并且还会一直持续下去,利在千秋的超大工程开始了。从1978年开始,我国正式启动三北防护林工程,其中塔克拉玛干就成为了最主战场。
![]()
最初治沙人通过草方格战术,用麦草扎成1米见方的网格,给沙漠打上“创可贴”。尽管这项技术看似简单,并且只是固沙而无法做到改善土壤恢复植被,但却迅速起到了,让沙丘移动速度骤降70%的效果,在保障沙漠不会进一步扩大的同时,也为后续治理赢得了宝贵时间。
![]()
后来塔里木盆地的锁边工程逐步升级为三大法宝,工程固沙、生物治沙以及光伏治沙。其中工程固沙还是继续使用草方格进行固沙,但升级了草方格铺设方式,将之前人工铺设改为草方格压实机铺设,这样既提高了效率,又因为下切更深而增加了防护的稳定性。
治沙升级
至于生物治沙,则是通过引水滴灌的方式,在已经实现固沙的地区建起隐形的灌溉网络,并种下胡杨、梭梭、红柳、沙棘等沙漠植被。这些植被不仅能够适应沙漠环境,而且分别具有改善土壤和创造经济价值等作用。
![]()
比如梭梭非常耐盐碱,固沙能力是普通植物的3倍,红柳能分泌胶质粘结沙粒更有利于土壤的形成。而沙棘作为经济作物,果实的亩产值能超过5000元,可以被做成沙棘饮料等产品。还有在沙漠中能千年不死的胡杨,根系深达20米能喝到地下水,是形成绿洲的重要标志。
除了这些,光伏治沙可谓是将经济效益与治沙公益相结合的典范之作。沙漠地区光照充足,原本除了白白浪费并且还极大增加蒸发量以外,属实没有什么大作用。但是一旦给广袤的沙漠铺上成片的太阳能板,就完全是另一番局面。
![]()
目前整个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光伏发电量,不仅足足是三峡大坝的三倍。而且在被2米多高支架支撑起的光伏板之下,还可以种植肉苁蓉、枸杞等耐阴作物,形成更好的经济效益,同时板与板间还能种植梭梭等植被形成立体防护。

沙海变迁
不过目前中国人却没有因为这40多年创造的沙漠锁边奇迹而沾沾自喜,更不满足于此,如今已经启动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第二道锁边计划,这项计划更加宏伟,不仅要将防护带从110米拓宽到7500米,而且要新增470多万亩绿地,彻底将塔克拉玛干沙漠锁死在绿洲之中,并且未来逐步将其缩小甚至消灭。
![]()
为此国家甚至给塔克拉玛干沙漠进行通水、通电、通路实现三通工程,为扩边扩绿打下坚实基础。甚至投入了近10亿元的专项资金,鼓励农户参与。
对于南疆周边的农户居民参与治沙造林,也实行谁造林谁所有、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并且还颁发70年产权证来调动积极性。同时防护林中种植的肉苁蓉、沙漠玫瑰等植物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还会以分红的方式分给护林员。

在这样强有力的治沙行动下,塔克拉玛干沙漠不仅已经从沙进人退转变为绿进沙退,为了也必然将从“死亡之海”变成“希望之洲”,而这样的生态奇迹,恐怕也只有不问眼前利益,但却能够为了后代持之以恒的中国人才能办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