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0年,朝鲜战场上,一次夜袭中,志愿军一支营部潜入了美军炮兵阵地。
不料,美军的炮兵阵地居然连个哨兵都没安排,个个呼呼大睡。
这种情况下,志愿军战士们没有选择动枪,而是“顺手牵羊”,将美军二十多门大炮连夜带回了自己的阵地。
那么,这场仗是怎么打的?战士们又如何做到“神不知鬼不觉”拉回大炮的?
![]()
潜入美军阵地
1950年,吴瑞林第一次带着42军踏上异国战场。
彼时,敌人早已在朝鲜战场建立起了“钢铁屏障”,南朝鲜首都军配合着号称“美军王牌”的第一师,携坦克与火炮之势,在黄草岭与烟台峰两地悍然发起进攻。
当42军赶到阵地时,战场已如炼狱。
黄草岭一带沟壑纵横,冰霜掩地,志愿军战士手脚几近冻僵,却还得趴在雪地里,盯着前方不远处敌人布防的位置。
![]()
“昼伏夜行”是志愿军在入朝后的第一个命令。
那一夜,整个42军涌向东线战场,一万多号人不分昼夜,仅用十二小时便急行军六十公里,硬是在严寒中赶到黄草岭与烟台峰之间的关键节点。
没人喊苦、没人掉队,他们知道,每一分每一秒的延误,都会让兄弟部队陷入被动。
山谷间炮声震天,美军将他们的“炮火洗地”战术发挥到极致,一轮又一轮的榴弹从天而降。
志愿军战士只能匍匐在地,用刺刀刨出的浅坑遮掩身体。
![]()
那几天,黄草岭与烟台峰成为生死之地,敌人连续发动三次突袭,却都被志愿军战士如钢钉般牢牢挡住。
吴瑞林将战士分批次打游击、夜袭,甚至在零下二十度的雪夜里下令突围。
他清楚,美军机械化部队靠的是火力覆盖与快速推进,只要能咬死他们的脚步,就能为全线争得喘息。
但时间一长,美军开始采取“地毯式轰炸”,几乎将整个阵地夷为平地。
![]()
地上的灶台、战壕、树木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道道被炮弹掀开的深坑。
吴瑞林看着那些熟悉的面孔一个个消失在爆炸中,心头剧痛。
于是,他开始盘算如何切断敌人火力这条脐带。
一次作战会议上,吴瑞林摊开地图,划过美军炮兵可能藏匿的位置,最后停在一个不起眼的山坳边,说道:“想扭转局面,就得拿下这里。”
![]()
偷袭奇谋
他把这个任务交给了370团的邢嘉盛营长。
这个从八路军走出来的营长,干练、果断,是吴瑞林眼中最信得过的“利刃”。
邢嘉盛则没有多问,他明白军长想要的,是一场“不动声色”的胜仗。
第二天傍晚,他带着三营战士出发了,为掩人耳目,战士们将棉衣反穿,雪白的衣领朝外,藏身雪地间毫无违和。
身上的包裹都用白布裹起,脚上的布鞋用草缠住,不留一点声响。
![]()
他们每人都屏住呼吸,一路贴着地形走走停停,偶尔下蹲、俯身、再翻越山岭、穿过冻裂的沟渠。
终于,在凌晨三点前后,他们翻过最后一座小山梁,抵达了目标区域边缘。
此地地势开阔,低洼处密布着帐篷,火炮横七竖八地排列着,炮筒向天,仿佛随时准备射击。
但更诡异的是,整片阵地没有一丝动静,连犬吠和人声都没有。
邢嘉盛望着那片寂静,心里却升起一股狂喜,这支美军炮兵营,居然真的没人值夜岗!
![]()
他伏在地上,亲自匍匐前进二十余米,到达炮阵前方观察。
眼前,是二十多门M20式无后坐力炮,炮身涂着深绿,炮旁堆着一箱箱的炮弹,随意放置。
帐篷内透着微弱灯光,从半掀的帘子中望去,美军士兵正盖着毯子鼾声连连,有人甚至还脱了靴子,脚朝外探着。
这是奇迹,亦是战机,邢嘉盛退回队伍,压低声音笑着说:“兄弟们,美军睡得挺香,炮咱们就不客气地收了。”
没有号令,没有动员,三营战士眼中亮起了光。
![]()
这些天,他们早被敌人的炮火压得抬不起头,如今,终于有机会“反客为主”。
行动开始,一个连的战士负责将火炮一门门搬离阵地,另一个连搬运炮弹。
美军的这些炮虽然比志愿军装备先进得多,但结构紧凑,重量控制得好,数人合力即可推行或抬走。
战士们像一群勤奋的蚂蚁,有条不紊地将一件件战利品运下山梁。
那一夜,整个阵地安静得出奇,即便战士们踩碎几根树枝,亦无人察觉。
![]()
几名战士甚至用上了原木滚筒,将火炮快速拉上山道。
每人身上也都绑满弹药包和炮弹箱,几名体格健硕的战士甚至背起整块炮架,咬着牙走下坡道,脚下步步生风。
直到最后一门火炮被推离阵地后,邢嘉盛才松了口气,接着,整个三营,带着偷来的大炮与炮弹,沿着来路悄然撤退。
这一场奇袭,没有惊天动地的枪声,却像一场惊心动魄的魔术秀,从敌人眼皮底下,把二十多门价值连城的重型武器“请”了回来。
![]()
偷炮奇袭
得到炮后,接下来,便是摧毁这份“安逸”的时刻。
邢嘉盛一声低语:“开火!”瞬间,数挺机枪如暴雨般倾泻而出,紧接着,一颗颗手榴弹接连飞出,在火炮原本的摆放区域与弹药堆中接连爆炸。
敌人被爆炸声惊醒,衣衫不整地从帐篷中蹿出,还没等明白发生什么,就被迎面而来的弹雨打了个措手不及。
美军炮兵阵地顿时乱作一团,他们也试图组织反击,但指挥链早已被打乱,火炮不见、弹药全毁、士兵尚未集结,指挥官更在爆炸中当场毙命。
![]()
临近山坳处,美军增援部队终于赶来,是附近驻扎的一个支援营,配有轻型车辆与部分机械化装备。
可刚进入山道,便被预设在两侧山坡上的志愿军火力堵住。
短短半小时,敌支援部队便被打得溃不成军,志愿军三营收拢包围圈,强攻敌人防线,将残余之敌一网打尽。
这场偷炮奇袭,不仅成功缴获了二十余门重炮,还让敌人的整条火力链条在一夜之间断裂崩溃,整个阵地陷入瘫痪。
![]()
而42军也凭借这场“无声的胜利”,一举改变了东线战局的被动局面。
那一夜过后,朝鲜前线的电台里,美军频繁互通警报,讶然发现:本该位于第七炮兵营的全部主力,已在夜里神秘“蒸发”。
等他们回过神来时,弹药无存、阵地尽毁、部队溃乱,甚至连指挥图也被志愿军顺手带走。
![]()
战果背后
此后,那二十多门被“牵”回来的美军无后坐力炮,静静地横陈在42军的前沿阵地上。
对志愿军来说,这批战炮的意义不止于临时“充数”。
在彼时那种火炮奇缺、补给艰难的困境中,这些无后坐力炮几乎就是雪中送炭。
42军几乎是立刻将其投入实战,战士们在最短时间内熟悉炮位操作,炮弹装填方式、射程参数和瞄准结构也被详细记下。
它们被用来轰击敌人阵地、摧毁前沿碉堡,甚至在一场夜战中成功击退了美军一个加强连的冲击。
![]()
战士们笑称:“这炮不仅能打敌人,还能打出我们自己的信心。”
但更大的意义,还在后方。
这批缴获的美式M20无后坐力炮,随后被秘密运送回国。
彼时正值我军兵工体系起步阶段,许多工厂尚处于边学边做的摸索期。
当第一门火炮抵达东北某兵工厂时,工人们围了一圈又一圈,甚至有人小心翼翼地抚摸炮管,仿佛在接触一件无价的宝藏。
设计师拆解图纸,工程技师逐个分析结构,不分昼夜地反复拆装、绘图、验证。
![]()
一个小小的转轮、一块弹簧的回弹力,甚至是炮尾通气孔的斜角,都成了他们研究的重点。
很快,我国仿制出了第一门“52式75毫米无后坐力炮”,成为后续几场战役中的关键装备。
它的出现,迅速改变了志愿军在反装甲、山地压制中的被动局面。
特别是在对付敌方坦克与固定火力点时,这批火炮威力惊人,被部队亲切地称作“反击利器”。
后来的战场上,美军的“钢铁洪流”再也无法如初期那般畅通无阻。
![]()
无论是在“横城反击战”中打退敌人增援,还是在西线围歼战中堵截机械化部队,这批仿制炮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甚至在中印边境战中,也曾一度作为主要重火力装备,在海拔三千米的高原山口,用一发发高爆弹撕裂敌方阵地,取得了一次次压倒性胜利。
而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这场偷袭本身所带来的“精神战果”。
一夜之间,美军损失二十多门重型火炮,连带一个炮兵加强营几乎全军覆没。
这不仅打破了他们对自身火力优势的绝对自信,更在心理上留下了巨大的阴影。
![]()
随后的战报中,“邢嘉盛”、“吴瑞林”与“42军”的名字频频出现,让美军司令部如临大敌。
许多美军士兵开始夜里轮流站岗,哪怕在后方也不敢完全入睡,生怕一觉醒来,炮阵地又“蒸发”了。
彭老总则在得知战果后,拍案而起,当即向上级报告,请求将42军由东线调往西线主攻。
在随后的第二次战役中,吴瑞林亲自挂帅率军,昼夜兼程赶赴西线,携“偷炮之威”重创韩军两大主力,又与美军装甲部队鏖战一个月,最终逼敌退回“三八线”。
![]()
从此,42军不再是那个“只会急行军”的新军,而成为了敌我双方都无法忽视的存在。
再后来,这场偷炮战役被写入军事教材,成为“不对称战争中以弱胜强”的经典范例。
邢嘉盛的名字,也在军事学院的课堂上被反复提起。
更重要的是,这场战斗深刻证明了一个战场真理,战争从不只是靠火力比拼,有时候,一次悄无声息的夜袭,就能颠覆整个战局。
而这一次,他们用二十几门炮,换来了敌军的恐惧、自军的信心,以及后来战场上一次次真正属于志愿军的胜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