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哥伦比亚广播新闻网》10月7日报道,解放军战机和加拿大巡逻机间在东海上空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空中对峙。
加拿大一架 CP-140 海上巡逻机在执行所谓 "霓虹行动" 时,因抵近中国防空识别区且未按规定通报,先后遭遇解放军苏 - 30MKK 与歼 - 16 战斗机的查证驱离。
据称歼 - 16 挂实弹抵近至 60 米的极近距离,机翼下的导弹清晰可见,最终迫使加军机提前结束任务返航嘉手纳基地。
![]()
事件全程:递进式拦截下的 60 米对峙
此次空中博弈并非突发冲突,而是解放军按规范实施的层级化处置,整个过程环环相扣、专业克制。
当日,部署于日本嘉手纳基地的加拿大 CP-140 巡逻机进入东海防空识别区。
解放军雷达迅速捕捉目标,率先派出苏 - 30MKK 战斗机升空抵近。
苏 - 30MKK 保持伴飞监视状态,中方飞行员通过公共无线电频道警告,要求其说明飞行意图。
加方称其正追踪从事非法贸易的朝鲜船只,以 "执行国际任务" 为由拒绝调整航线,持续向前飞行,靠近中国领空。
![]()
在苏 - 30MKK 伴飞 30 分钟撤离数小时后,一架歼 - 16 战斗机以更具威慑力的姿态切入 CP-140 航线。
与此前监视不同,这架歼 - 16 采用空优作战配置,机腹下挂载 2 枚 PL-15 中距空空导弹和 2 枚 PL-10 近距格斗弹,实弹状态一目了然。
美方报道称,歼 - 16 不断缩小间距,最近时仅约 60 米(原报道称200英尺),双方飞行员可清晰观察到彼此操作动作。
面对挂弹重型战机的近距离跟监,加军机组成员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尽管试图维持平稳飞行,但在歼 - 16 的持续威慑下,这架原定执行 9 小时任务的 CP-140 在完成部分飞行段后便提前转向,最终返航嘉手纳基地,对峙以中方达成驱离目标告终。
装备背后:攻防双方的实力对比
此次对峙中,双方机型的性能差异与任务定位,凸显了事件的本质是防御方对侦察方的合法反制。
加拿大CP-140 巡逻机是基于美制 P-3 改进,搭载加拿大自研翼尖电子侦察系统,无空战能力。一般用于反潜战、电子侦察、海上监视。
但此番未事先通知我方就派军机试图闯入领空,且这款反潜巡逻机自身侦查能力极强,此举明显不妥。
![]()
我方先是派出双发重型战机,具备优异的空中机动性与长航时监视能力的苏 - 30MKK这款在解放军军中并非主力的引进俄制的战机驱离。
更值得关注的是,此次第二批派出执行任务的歼 - 16 采取了 "单座作战" 模式,后座未配备副驾驶。
这种配置并非操作简化,而是通过减重提升机动性与滞空时间,专门针对拦截大型无武装军机的任务需求优化,展现出中方行动的精准设计。
其搭载的有源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达传统雷达 2.5-3 倍,可挂载全谱系精确制导武器,有 "炸弹卡车" 之称。经常用于多用途作战、高强度拦截。
而其挂载的 PL-15 导弹更是国际知名的先进装备,此前曾在实战中实现 180 公里外击落战机的战果,此次亮相形成强烈威慑效应。
这起事件不仅曝光了西方国家借 "国际任务" 之名实施抵近侦察的真实意图,更展现了中国空军维护空域主权的坚定决心与专业能力。
![]()
争议焦点:"国际任务" 与主权安全的博弈
事件引发的舆论热议,本质上是西方国家 "双重标准" 与中国主权捍卫的碰撞。
加拿大方面强调飞行处于 "国际水域的国际空域",属于监督对朝制裁的 "霓虹行动" 范畴。
但事实上,"霓虹行动" 早已超出朝鲜半岛周边,其 CP-140 巡逻机频繁深入东海、南海,利用电子侦察设备搜集水文与电磁信息,实质是参与 "五眼联盟" 对华情报网络构建。
更关键的是,加方未按中国东海防空识别区规定提前通报飞行计划,已违反国际通行的空域管理规则。
![]()
况且,中国自 2013 年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以来,明确赋予对进入该区域的航空器进行识别、查证、拦截的权利。
国防部多次强调,这种行动是各国维护主权安全的普遍做法,符合国际法。
此次从苏 - 30MKK 的监视警告到歼 - 16 的实弹威慑,采取 "递进式处置",既传递了坚定态度,又未超出必要限度,属于专业克制的防御行动。
从历史维度看,类似对峙并非首次。
2023 年 10 月,同款加军 CP-140 就在东海遭歼 - 10S 战斗机实弹拦截并被发射照明弹警告,但加方非但未调整部署,反而在 2025 年强化 CP-140 在亚太的存在。
正是加方这种 "挑衅 - 被反制 - 再挑衅" 的循环,正是区域安全风险升级的重要诱因。
亚太空中博弈的新常态
这场 60 米的空中对峙,实则是亚太安全格局变迁的缩影。
进入 2025 年下半年,美英澳加等国在中国近海的侦察飞行次数显著增加,"海空一体化" 情报共享成为 "五眼联盟" 的常态动作。
与之对应,中国空军的拦截强度同步提升,歼 - 16 等主力战机已形成 "伴飞 — 查证 — 驱离" 的标准化处置流程。
国际安全专家指出,此次歼 - 16 的实弹挂载与近距离机动,打破了西方国家以往依赖的 "安全距离" 缓冲预期,明确划定了中方的主权红线。
而加方作为北约成员深度介入亚太事务,本质上是西方 "以空制海" 战略的试探,这种外部势力的持续介入,正使得东亚空域的 "灰色地带" 博弈逐渐转向 "明线红线" 的直接碰撞。
事件最终未引发更严重后果,得益于中方行动的专业把控。但这也警示:随着外部侦察活动的常态化,类似空中对峙可能成为亚太安全的 "新常态"。
如何在捍卫主权与避免意外升级之间实现平衡,既是对中国空军的考验,也是区域大国博弈必须面对的课题。
而对于加拿大等国家而言,若继续将军机作为 "情报探针" 抵近他国近海,终将持续遭遇坚决反制,这绝非区域安全的福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