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8日晚,闵行区博物馆“楚风烈——安徽楚文化文物精品展”迎来最后一天。与之相伴,持续了两个月的“楚国版”博物馆奇妙夜活动也暂告一段落。从7月26日首次推出每周固定的夜间场活动至今,这场闵博服务的“升级实验”已初见成效。
从“下饺子”到秩序井然
夜间场实现观展人流“再均衡”
晚上7点15分,闵行区博物馆已完全沉浸在夜色中,但特展展厅内依然有三四十位观众正跟随志愿者李渊的讲解缓缓前行。此时,她已经连续讲解了近一个半小时。
“闵博一个特展的讲解,仔细讲的话,一般需要2个小时。”闵行区博物馆宣教部主任徐迪介绍,志愿者们对展览和相关历史的研究相当深入,除了展品知识,他们还会不断深化扩展相关历史背景,梳理后的讲解内容至少需要一个半小时。
![]()
为何观众愿意停留两小时聆听讲解?答案在于更沉浸的观展体验。
随着“奇妙夜”常态化,观展人群自然分流:白天活泼热闹,夜晚则筛出了那些渴望与展品深度对话的观众。人流的减少带来了安静的展厅与舒缓的节奏,这不仅让观众得以慢品细读,也让志愿讲解员能摆脱干扰,更专注、更深刻地传递知识与灵感,成就一段高质量的沉浸时光。
![]()
与7月首次“楚国版”奇妙夜相比,此次活动设计无大变化,观众人数也逐渐趋于平稳,稳定在每天4000人左右,国庆期间虽迎来小高峰,但夜间场的开放,均衡了观展人流。
“我住的离七宝很近,闵博有夜间场后,我一般都晚上来,以前次数少,晚上又有活动,人多得像‘下饺子’,现在活动常态化了,我觉得体验感更好了。” 观众李梅(化名)告诉 记者。
志愿团队逐渐成熟
“奇妙夜”讲解更贴近观众的心
“今天我穿的是西汉的襦裙,有没有朋友知道,我们讲楚国,为什么穿汉服呢?”李渊在讲解中与观众互动,“其实汉朝的文化是传承于楚和秦,汉承秦制、实为楚风 ” 。讲到最后一场,李渊对于“楚风烈”的理解和掌握,也到了最炉火纯青的时候。
李渊是一位文博爱好者,在闵博做志愿讲解有两年了,“在博物馆接触到的历史材料,更专业、更大量,我们自身水平慢慢提高,也能更好地讲给观众 ” 。
![]()
随着夜间场活动的增多,志愿者们有了更多的锻炼机会和展示舞台,闵博志愿团队逐渐成熟,“奇妙夜”的讲解也更加贴近观众的心。
讲解结束后,观众李梅又来找李渊聊天,“我最喜欢你的讲解了,每次来闵博看展,我一看到是你,就一定要跟上听的。”李梅说,因为闵博有讲解,她就能看懂展览,看得懂展览,她就愿意来,每个讲解老师的风格和内容不完全一样,她就喜欢经常来。
![]()
观众听得开心,李渊也从中获得了鼓励,对她来说,这是很好的体验。“讲得多了,经常能看到熟面孔,一个展览来听几次的,每个展览都来听的,我们都认得出来。”李渊说。在当晚的讲解中,李渊也感受到了“闭展日”的特殊氛围,“今天与以往不同,可能因为展览要告别了,又是晚间场,观众们格外投入 ” 。
“奇妙夜”活动设计
有固定风格,也有新巧思
“奇妙夜”开展地多,在活动组织方面,闵博也积累了很多经验。下午5点半开始发放手册,4点半停止入场但不清场,既为夜间场布置留出空间,又让活动更有仪式感,避免现场混乱。
从7月底至今,闵博“奇妙夜”活动通过公众号和小红书进行宣传,让公众了解这是常态化活动。此次夜间场的活动,延续了以往“楚国版”奇妙夜的设计,此外,又加量发放了文创手册和带有NFC感应的明信片,手机感应后即可查看文物介绍。
![]()
观众参与活动只需排队拿到答题卡,观展答题并盖章后,就能获得相应的钥匙扣。其中芈月的“隐藏款”钥匙扣可作小镜子使用,成为此次礼品中的小巧思。
![]()
答题卡与钥匙扣的设计与展览中的楚庄王、楚考烈王等人物相关,又做了Q版处理,每天限定发放900份,直至临近闭馆,仍有感兴趣的观众到盖章处询问。
![]()
“这两天的奇妙夜,每天都是4点半左右就有观众在门口排队了。”徐迪说,即使活动已持续两个月,展览最后两天仍有许多观众前来排队观展。
随着当日最后一批观众有序离场,“楚风烈——安徽楚文化文物展”正式闭展,下一个展览目前也在紧锣密鼓筹备中,让我们期待一下,与闵博做长久的好友吧。下个展,闵博见!

记者:王若曦
初审:方佳璐
复审:方雨斌
终审:徐雷冰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