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概念里,只要是通过非正当方式获得的财物,都属于不当得利。
比如路上捡到钱或其它物件、别人转账时选错收款人或输错金额、在银行取钱时给多了等等,这些都是要退还回去的,否则就有可能涉嫌违法犯罪。
![]()
近日,智利圣地亚哥法院的一纸判决,让一桩拖了三年的奇案尘埃落定。公司错发了1.65亿的工资,法院却裁定员工无需退款,并且免予刑事处罚。这一判决结果刷新了很多人的认知,天降横财也可以合法占为己有吗?
![]()
2022 年 5 月 30 日,智利 CIAL 公司的财务系统突发故障,将 1.65 亿智利比索(约 123 万元人民币)以工资的形式打入一名办公室助理的账户。
据了解,该员工当时的月薪为50万智利比索(约合3700元人民币)。这笔钱是其月薪的 330 倍,相当于他不吃不喝工作 27 年的收入,几乎等同于把他一辈子的工资一次性发放了……
![]()
收到钱后,该员工主动向主管报告了这笔异常款项,并承诺会尽快退还多出来的资金,让公司暂时松了口气。然而三天后,剧情彻底反转。该员工通过律师火速递交辞职信,随后清空银行账户,从此人间蒸发。
CIAL 公司紧急联系银行时发现,账户已无分文,警方也因线索中断难以追踪。更令公司崩溃的是,作为年营收不足 500 万美元的企业,这笔错付款项构成了重大财务打击。
![]()
近日,历经三年取证与辩论,法院给出了一个意外判决:驳回公司以 "盗窃罪" 提出的刑事指控,认定员工行为属于 "未经授权的收取",无需承担刑责,并且可保留款项。
对于败诉,CIAL 公司明确表示不接受判决结果,并计划动用一切法律手段,通过上诉或其他民事诉讼途径继续追回资金。不过律师坦言,如果资金已转移至境外,执行难度极大。
![]()
这场纠纷的核心争议,在于员工行为的定性与双方责任划分。CIAL 公司坚持认为,员工携款失联的行为构成盗窃,理应退回多付款项,并且要追究他的刑事责任。按照智利的法律条款,应判处最高 540 天监禁。
不过,法院的判决逻辑却展现了截然不同的司法考量。法院指出,盗窃罪的构成需证明 "主动获取" 与 "非法占有故意",而本案中资金是公司主动汇入,员工初始向主管报告的行为也表明其最初无侵占意图,不符合盗窃要件。
![]()
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公司在知悉错发后,没有在黄金止损期内采取冻结账户等措施,这种重大管理过失让其丧失了刑事追责的权利。这是你自己的过失,公司应该为自己的不及时处理承担责任和后果。
由此可见,法院并非认可 "天降横财" 的合法性,而是强调企业不能将自身管理失误转嫁为员工的刑事责任。正如法官在判决书中所言,程序正义要求过失方先承担自身过错代价,而非直接动用刑罚手段。
![]()
智利法院的判决在国内引发热议,不少人好奇:如果类似事件发生在中国,结果会截然不同吗?答案是肯定的。
根据中国《民法典》第 985 条,错发的工资属于 "不当得利",员工必须全额返还。
![]()
生活中也有真实的案例加以佐证,比如贵阳某公司误发离职员工 3134 元、河南某企业错转 7000 元,最后法院均判决员工返还。如果数额巨大且拒不退还,还可能涉嫌侵占罪,企业可通过刑事诉讼追责。
两国之所以会有不同的判决差异,根源在于法律逻辑不同:智利刑法对盗窃罪的认定极为严格,且强调企业的止损义务;中国则更注重保护财产所有权,同时通过民事手段矫正错误给付。
![]()
当然,如果从道德的角度去看,该员工无论如何也该把钱退回去的,毕竟这笔巨款不是他的。苏东坡前辈早就说过: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如果您遇到同样的事情,您会怎么做呢?评论区聊聊吧。
敬请点赞,转发,关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