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能源输送领域,长输管道与交流输电线路的共存布局引发了一系列腐蚀与干扰问题,而阴极保护技术正是对抗这些腐蚀挑战的关键利器。
阴极保护系统是埋地长输管道防腐不可或缺的手段,它通过电化学原理抵消管道金属的腐蚀倾向。由于长输管道距离长、经过不同土壤环境,并常与高压交流输电线路交叉或并行,其阴极保护系统设计面临特殊挑战。
一套精心设计的阴极保护系统不仅能显著提升管道的耐腐蚀性能,还能降低维护成本,增强整个能源输送系统的经济性和可靠性。
![]()
一、恒电位仪站场布置
在长输管道阴极保护系统中,恒电位仪是核心设备,它们通常被布置在站场、阀室等关键位置。
这些仪器负责提供稳定的直流电流,通过辅助阳极地床流入管道,使管道整体极化到保护电位范围内。
随着技术进步,智能恒电位仪已成为现代长输管道的首选,它能根据环境变化自动调整输出。
站场布置恒电位仪时,需要考虑其覆盖范围和输出容量。一台额定输出为30A/50V的恒电位仪,在实际运行中可能只需输出0.05A~8.50A的电流,保留足够的上调空间应对未来需求。
对于大型站场区域,通常需要多台恒电位仪协调运行,以实现对整个站区埋地管网的全面保护。
![]()
二、馈电点设计原则
馈电点设计直接影响阴极保护电流的分布均匀性。合理的馈电点设计确保管道各点都能达到保护电位范围(-0.85 VCSE~-1.2 VCSE)。
在管道分布密集的区域,如泵棚区、阀组区,传统深井阳极往往难以提供均匀的保护电流。
针对这一问题,可在这些欠保护区域增设浅埋阳极,并通过阳极分流箱接入现有系统。
这种多路阳极分流保护方式能刻意增加特定区域的电流分布,显著提升保护效果。
一项馈电试验表明,通过在泵棚区、阀组区增设浅埋阳极,并将恒电位仪输出电流预置至20A,原泵棚区排污管道阴保电位可在原基础上提升100 mV。
对于穿越水域等特殊环境的管段,可采用外加电流与牺牲阳极联合保护方案。
研究表明,这种联合保护措施可使欠保护管段的保护率从52.6%提升至100%,且管道电位分布更加均匀。
三、IR降考量与应对
IR降是阴极保护电位测量中的关键误差来源,它导致测量值比实际保护电位偏负。在长输管道阴极保护系统中,准确评估IR降对确保保护效果至关重要。
通过综合试片断电法检测的数据及土壤电阻率和管道服役年限因素,可建立地表电位和修正后电位的修正关系,为阴极保护效果评价提供准确依据。
对于智能阴极保护系统,通过在关键控制点使用极化试片、交流腐蚀试片和长效参比电极,并采用断电法测量技术,可有效消除IR降影响,获得真实的管道极化电位。
![]()
四、智能监控与优化
现代阴极保护系统正向智能化、自动化方向发展。智能阴极保护系统通过分布在关键部位的监测点,实时采集管道电位数据,自动调整恒电位仪的输出。
系统根据电位关键控制点的相关性,自动计算各回路恒电位仪输出电流调整量,直至所有电位关键控制点电位满足阴极保护准则。
电位关键控制点的选择至关重要,应优先考虑埋地管道的出入地端、高温管道、并行管道等关键位置。
面对一段长达数百公里的输油管道,维护人员发现传统阴极保护方法在复杂土壤环境中难以提供均匀的保护电流。通过实施智能监控与多点保护技术,他们在关键位置安装电位监测点,并基于实时数据调整恒电位仪输出。
管道各段的保护电位最终都稳定在-0.85V至-1.2V的理想范围内,这套系统不仅能动态适应环境变化,也大幅降低了日常维护需求。
阴极保护技术的进步正让长输管道的腐蚀防控变得更加精确、高效与可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