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深水财经社 纳兰
“三两母蟹49块钱一斤,比去年便宜整整10块!预计到9月底,3两母蟹的价格将维持在35元一斤。”这是成都一位大闸蟹商户近日给的报价。
江苏是国内大闸蟹的主产地,曾经身价不菲的大闸蟹,正以十年未见的低价姿态涌入寻常百姓家。
价格跳水的背后,是产量的报复性增长,一场“全民养蟹”运动在苏北、苏中部分乡镇农村中愈演愈烈,甚至出现了“无一户不养蟹”的村庄,当地村民坦言:“田不种了,挖成蟹塘一年能多挣好十几万。”
![]()
![]()
一蟹不如一蟹
2024年,由于大闸蟹产量下降,曾经出现一波涨价潮。但是进入2025年,大闸蟹行情急转直下。
在厦门夏商国际水产交易中心,更惊人的低价正在上演。水产批发商李老板掀开泡沫箱,露出密密麻麻的100克规格公蟹。据其介绍,这类公蟹批发价为每500克28元 ,单只成本不足6元,这意味着超市里卖15块一只都有的赚。
还有一家超市的数据显示,120克公蟹零售价已降至14.9元/只,三四十元就能买到两斤装的小份蟹,这与2024年“精品蟹价格暴涨30%以上”的景象形成对比。
价格跳水的背后,是产量的报复性增长。9月26日阳澄湖开捕仪式上,第一篓螃蟹就出现了五两母蟹、六两公蟹的大规格个体。
苏州市农业农村局数据显示,2025年阳澄湖大闸蟹总产量预计达1.035万吨,其中围网养殖区产1550吨,周边高标准池塘产8800吨。
同日开捕的固城湖螃蟹更迎来“三丰收”,南京市高淳区农业农村局透露,当地21.9万亩养殖面积预计实现产量增长10%,规格平均增大5—10克,据当地媒体报道,由于今年的固城湖螃蟹丰产,预计价格同比下降约20%。
作为全国最大的河蟹产区,江苏兴化的产量数据更具代表性。当地养殖面积已达63万亩,2024年产量已达7万多吨。
叠加泰州溱湖5200吨、江苏全省其他产区的增量,江苏全省主要产区产量保守估计平均增长达到10%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蟹市的“冰火两重天”,在普通蟹价格暴跌的同时,高端蟹仍坚守阵地,比如4两公、3两母以上的大规格蟹只占三四成,稀缺性支撑了高端价。
![]()
![]()
扩产狂潮
去年高温减产时,三两母蟹塘口价卖到80多一斤,比打工强十倍!螃蟹养殖的暴利是这些年扩产潮的起点。
2024年极端高温导致江苏螃蟹减产约40%,精品蟹价格暴涨30%以上,高利润像磁石一样吸引着资本和农户涌入养蟹业。
作为全国大闸蟹养殖的核心阵地,江苏以350万亩的养殖规模、近40万吨的年产量,占据全国总产量的半壁江山。
这场“全民养蟹”运动在苏北、苏中乡镇愈演愈烈。以大闸蟹产量最大的兴化市为例,当地养殖面积已从五年前的40万亩扩张至63万亩,年交易额突破200亿元。
泰州姜堰区的发展速度更惊人,溱湖簖蟹养殖面积从2020年的3万亩增至如今的近5万亩,集聚了600余家规模较大的养殖主体。
在苏中苏北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全户养蟹的村庄,种田和养蟹之间巨大的利润差,激发了农民养蟹的积极性。
很多村民坦言:“田不种了,挖成蟹塘一年能多挣好几万。”
农田变蟹塘的背后,是悬殊的收益差距。CC蟹网的数据显示,传统稻田亩产值约3000元左右,改造成蟹塘后亩产值可达2万元。
扩产潮不仅发生在江苏本土。2020年至2025年间,全国大闸蟹产业呈现规模化扩张态势,总产量从63.4万吨增长至85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达6.1%。
![]()
![]()
生态之殇
蟹塘快速扩张也要付出巨大的生态代价。这种暴利诱惑下,违规占地现象屡禁不止。
盐城市盐都区大冈镇新利村村民陈先生反映,村里大片基本农田被挖成蟹塘,原本的灌溉渠都被填了,下雨天污水直往河里流。
大闸蟹养殖对水体的污染具有隐蔽性和累积性。蟹农为提高产量,需投放大量高蛋白饲料,残余饵料和螃蟹排泄物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尽管按照规定蟹塘尾水静置7天以上才能排放,但乡镇农村管理人员少、养殖面积大,很难监管到位,在水样抽检中,仍发现个别塘口磷含量超标。
更严重的是对耕地和水利设施的破坏。挖塘养蟹需深挖土地1.5米以上,导致土壤耕作层永久损毁。
实际上,由于河流、湖泊大闸蟹养殖被严格限制,所以目前每年新增蟹塘绝大部分都是基本农田,推平田埂、填埋沟渠后,雨季容易发生内涝。比如在苏北里下河地区,该区域地势低洼,原本的稻田生态系统具有调蓄洪水的功能,蟹塘扩张后防洪能力显著下降。
生态失衡又反过来制约养殖效益。由于高密度养殖区域水草覆盖率从60%降至30%以下,田螺等底栖生物数量减少70%,螃蟹的天然饵料不足,只能依赖人工饲料,反而增加成本。
很多蟹农就发现,连续养三年后,蟹塘里的病蟹越来越多,产量比新塘反而还低20%。而这种情况在2025年已经大量出现,洪泽一位养蟹的老板表示,今年螃蟹良品率非常低,很多蟹塘出现营养不良,死亡率大幅升高。
尽管对于蟹塘生态保护的政策监管正在加码,农业农村部即将实施的《淡水蟹类绿色养殖规范》更明确要求,2026年前完成违规蟹塘整改,30%的小型养殖户需转型生态养殖模式。但对于基层执法人员来说,很多蟹塘是农户自发改造的,整改涉及补偿问题,推进难度很大。
![]()
![]()
周期性困局
近年来,价格崩盘的农产品越来越多,从阳光玫瑰到车厘子,从小龙虾到大闸蟹,曾经的暴利行业一个接一个倒下。
“这不是崩盘,是疯狂扩产后的必然回调。”一位在苏州从事水产批发的王老板认为,经历过三次蟹价周期,2025年的价格暴跌早有预兆。
这种周期性波动在农产品领域屡见不鲜:2021年阳光玫瑰从上百元一斤跌至5元,2023年小龙虾批发价跌破5元,背后都是“涨价—扩产—过剩—跌价”的相同循环。
2025年蟹价暴跌的直接原因是供需失衡。一哄而上的养殖狂潮,导致市场供应激增,同时由于养殖技术不过关,和蟹塘环境恶化,导致螃蟹质量降低,价格也卖不上去。
另外一侧,目前社会消费依然低迷,对于价格较高的可选消费品来说,大闸蟹仍然是昂贵的食品,以往更多高利润是走礼品路线,但是现在无论是个人还是单位,采购量都大不如往年。
成本与售价的倒挂让养殖户陷入绝境。有蟹农算了一笔账:蟹苗、饲料、人工等成本合计每亩约8000元,按亩产200斤计算,成本价约40元/斤。但9月中旬,3两以下母蟹塘口价仅35元/斤,相当于卖一斤亏5块,不卖更亏。因为后期死亡率会继续增加。
这种困境在中小养殖户中尤为普遍,他们既没有议价权,又缺乏储存能力,只能低价抛售。
产业链的畸形分配加剧了市场混乱。调研显示,从塘口到餐桌,大闸蟹价格需经过收购商、批发商、零售商等环节,每个环节加价20%—30%。
比如塘口价35元的蟹,到超市能卖到80元,但是利润也薄,主要是冷链和损耗成本高。这种层层加价导致“养殖户亏、中间商薄利、消费者仍觉贵”的怪圈。
行业缺乏有效调控机制是深层原因。与阳澄湖、固城湖等有协会管控的产区不同,苏北很多散户养殖“无标准、无规划”,看到涨价就盲目扩产。
也有些地方虽尝试推广标准化养殖,但是散户养殖仍然占到大部分,很难统一管理,政府规划指导往往滞后于市场变化,等政策出台时,产能过剩的局面已形成。
对于消费者来说,对于大闸蟹的药物和重金属残留污染的担心也在与日俱增,如果蟹塘污染持续加剧,不仅会面临环保处罚,还可能导致消费者对江苏蟹的信任危机。
![]()
理性扩张
在这场蟹市风暴中,一些产区已开始探索转型。
比如南京高淳区21.9万亩蟹塘全部建立“水质在线监测系统”,数据显示,采用生态养殖的塘口,螃蟹规格平均增大10克,售价高出普通蟹20%。
未来竞争不是比产量,而是比谁的蟹更安全、更好吃。
技术创新也正在重塑产业形态。兴化推广的“稻蟹共生”模式,通过种植伊乐藻、投放田螺构建生态链,不仅能吃掉害虫、虫卵,减少农药使用,还能排泄出有机肥,增加土壤肥力。
这场蟹市崩盘,本质上是粗放式发展的必然结果。对于养殖户而言,理性决策至关重要。
从阳光玫瑰到大闸蟹,一次次“过山车”行情警示我们,大闸蟹的“圈地运动”的热潮退去,唯有坚守生态底线、深耕品质价值,才能保护好大闸蟹产业。
(全球市值研究机构深水财经社独家发布,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