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厅的灯光下,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放下发言稿,目光扫过与会各国代表。10月6日,第80届联大六委关于反恐措施的会议现场,他抛出的三个主张像三发精准的炮弹,直指国际反恐合作中最敏感的神经——“反对双重标准”“反对政治化工具化”“必须铲除恐怖主义根源”。但最引人瞩目的,是他明确要求将“俾路支解放武装”及其分支“马吉德旅”列入联合国制裁名单的呼吁。这一刻,中国把一场围绕南亚恐怖势力的博弈,推到了全球舆论的中央舞台。
![]()
冷战的幽灵,如何成了今天的毒瘤
俾路支解放武装(BLA)的诞生剧本,几乎是一部大国博弈的教科书案例。1979年苏联坦克开进阿富汗,克里姆林宫为切断巴基斯坦对阿富汗抵抗组织的后勤线,决定在巴境内埋下“钉子”——一支专门搞破坏的武装。于是,这个未来以绑架、爆炸和袭击中国项目闻名的组织,在冷战阴影中悄然成型。
它的老巢俾路支省,地图上像一块被上帝遗忘的拼图:面积占巴基斯坦43.6%,GDP却仅占3.5%,71%的贫困率让这里成为极端主义的温床。首府奎达与阿富汗接壤,南部的瓜达尔港俯瞰阿拉伯海,历史上被波斯、蒙古、英国轮番控制,至今仍是中亚油气出口的咽喉。“大国玩地缘扑克,俾路支人付代价”,当地部落长老的这句抱怨,道尽了地缘政治的无情。
但BLA能活到今天,远非“历史遗留问题”五字可概括。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多次出示证据,指控印度通过阿富汗边境向BLA提供资金武器,甚至帮其设计袭击方案。例如2021年瓜达尔东湾路爆炸案中,巴方缴获的通讯设备追踪到印度情报人员坐标;2022年卡拉奇大学孔子学院袭击后,调查发现自杀式炸弹背心产自印度军工厂。尽管新德里一贯否认,但“死对头养杀手”的逻辑,在南亚几乎是人尽皆知的潜规则。
美国的“幡然悔悟”,藏着多少算计
BLA的猖獗,长期伴随着华盛顿的暧昧态度。“9·11”后,该组织靠着流入黑市的美式装备迅速壮大,却在近二十年里未被美国列入恐怖名单。直到今年8月,特朗普政府突然“变脸”,将BLA及其马吉德旅列为“外国恐怖组织”。这一转变的时机耐人寻味——恰逢美巴关系急速升温。
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谢里夫访美、特朗普高调称赞“反恐伙伴关系”的背后,是一盘明暗交错的棋。关税大棒敲不开印度大门,白宫便拎起巴基斯坦当筹码:美印贸易谈判僵持数月,莫迪政府对汽车零部件和威士忌关税寸步不让,特朗普干脆拉起伊斯兰堡的手跳舞给新德里看。更深的意图在于,美军撤出阿富汗后急需新的地区支点,俾路支省紧邻伊朗与阿富汗,若能借反恐之名在此立足,无异于在中巴经济走廊旁插下一根钉子。
但美国的“支持”从来标着价码。就在耿爽发言前一周,美英法三国以“技术性搁置”拦下了中巴在安理会提出的制裁提案。“需要时是恐怖分子,有用时是地缘筹码”,这套双标玩法,联合国走廊里的外交官们早已见怪不怪。
中国人的血,与中巴经济走廊的伤
对于中国人而言,BLA不是地缘政治术语,而是沾着鲜血的实体。2018年11月,三名武装分子驾车冲撞中国驻卡拉奇总领馆,与警方交火50分钟;2021年8月,瓜达尔东湾快速路项目班车遭遇自杀式炸弹,车内中国工程师险遭不测;2022年4月,卡拉奇大学孔子学院班车爆炸案夺走三条生命,包括时任院长黄桂平。“每次袭击都在传递一个信号:别想在这里搞建设。” 一位参与中巴经济走廊安保的退役军官坦言。
这些袭击绝非偶然。瓜达尔港、萨克马尔水电站、塔尔煤田——BLA的袭击地图与中巴经济走廊关键项目高度重合。该组织2023年发布视频扬言“要让中国人的投资化为灰烬”,其宣传频道频繁使用“中国殖民者”“资源掠夺”等煽动性标签。更令人警惕的是,情报显示BLA正尝试与“东伊运”等涉疆恐怖组织勾连,企图将祸水引向中国本土。
恐怖分子不懂经济发展,但很懂怎么破坏发展。俾路支省占巴基斯坦国土一半,中巴经济走廊60%项目位于此区。一旦安全失守,不仅价值620亿美元的合作项目可能搁浅,中国经印度洋通往中东的能源通道也将暴露在威胁之下。
![]()
联合国桌上的扑克牌,耿爽为什么敢亮底牌
耿爽此次出手,看似借美巴关系暖风的“趁热打铁”,实则是中国在南亚反恐议题上酝酿已久的总攻。三点主张句句戳中西方痛点:“统一标准”直指美国在BLA问题上的历史纵容;“反对工具化”暗讽印度借恐怖势力搞平衡;“铲除根源”则剑指西方惯用的“以恐乱华”策略。
更精妙的是时机选择。美国刚把BLA列入名单,中方立即在联合国“加码”,相当于用美国的刀切美国的蛋糕——若安理会再阻挠制裁,华盛顿在反恐议题上的公信力将彻底破产。而巴基斯坦也乐见其成:总理夏巴兹虽与华盛顿热络,但国内大选临近,任何对华强硬表态都可能引爆民意,支持中国提案既巩固了“巴铁”人设,又让美国难堪。
大国玩牌,小国遭殃的循环,或许正在被打破。中国不再满足于“受害者”叙事,而是主动设置议程:将反恐与发展捆绑(如提及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用“数字反恐”“网络犯罪公约”等新议题吸引中间国家,甚至巧妙提及“全球南方国家反恐能力建设”——这套组合拳明显在争取非洲、东南亚等地区的共鸣。
反恐还是反华?BLA背后的镜子照出了谁
BLA的命运早已超越一个恐怖组织的存废,它成了大国良心的试金石。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曾调侃:“当美国说谁恐怖时,要看它和谁握手;当中国说谁恐怖时,要看谁在流血流泪。” 此言虽显尖锐,却折射出荒诞现实:同一组织,在巴基斯坦是分裂势力,在印度是“自由斗士”,在美国是“可交易的牌”,在中国则是夺命仇敌。
反恐领域的“上海精神”或许正在萌芽:不搞集团对抗,不划势力范围,安全不可分割。中国在联大的呼吁,本质上是对“选择性反恐”的宣战。当耿爽强调“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时,他是在质问西方:如果今天默许BLA袭击中巴项目,明天纽约或伦敦遭袭时,谁还敢为你挺身而出?
![]()
炮火不会在联合国大厅响起,但外交战场的硝烟同样刺鼻。俾路支的戈壁滩上,中国推土机仍在轰鸣;纽约东河的玻璃幕墙后,制裁名单上的名字依旧悬而未决。唯一确定的是,反恐这面镜子前,每个国家都将露出最真实的底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