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上海自然博物馆L1层“体验自然”干区,好多人蹲半天都找不着那只甲虫,就是最近火得不行的彩虹锹甲。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这虫子白天跟“睡美人”似的,杵那儿一动不动,你瞪着眼找半天,它愣是不露面,可一到凌晨,博物馆里没人了,它就跟换了个“虫”似的,爬来爬去还敢展翅试飞,这反差感真是绝了。
而且这还是馆里独一份的彩虹锹甲,是人工养的偏绿色雄虫,好多人专门冲它去,结果常扑个空,只能对着玻璃柜里的介绍牌琢磨。
![]()
不过别光觉得它“躲猫猫”有意思,这虫子的“身份信息”其实更有说头。
它学名叫Phalacrognathusmulleri,按分类算,是节肢动物门里的昆虫纲、鞘翅目,归锹甲科彩虹锹甲属,你可能没概念,简单说,鞘翅目是昆虫里最大的类群,光已知的就有35万多种,但彩虹锹甲在锹甲科里,那真是“非主流”。
老家也偏,全世界就澳大利亚昆士兰州东北部的湿热带雨林,还有新几内亚岛一小片地方有它的踪迹。
![]()
我第一次知道它是“全球甲虫选美冠军”时还愣了下,毕竟锹甲科里大多是“硬汉”,像萨维奇锯锹、美它力佛细身赤锹甲,一个个颜色暗沉,大颚跟鹿角似的,打架特猛,英文名都叫“stagebeetle”(鹿角虫),哪像彩虹锹甲,身上泛着红的、绿的、紫的渐变金属光,跟披了层宝石壳似的,温柔又好看。
为啥说它是锹甲科里的“颜值异类”?
这彩虹锹甲不光长得跟同类不一样,雌雄差别也挺明显。
![]()
雄虫有对深色大颚,尖端往上弯,看着有点“凶”,但其实没那么猛,前胸背板是铜色的,没翅膀那么亮,透着点“低调奢华”。
雌虫就不一样了,大颚小多了,但灵活得很,之前有人拍过它摔镊子的照片,小钳子一夹,镊子都能被它弄动,劲儿还真不小,而且雌虫的前胸背板反而更亮,上面还有密密麻麻的刻点,沿着中线那排刻点尤其密,一看就好认。
1885年给它命名的科学家W.J.麦克利,当年就说这是他见过最美的昆虫,连吉丁虫里最华丽的种类都比不上。
![]()
你想啊,吉丁虫本身就够艳了,像桃金吉丁虫,颜色亮得晃眼,能让科学家这么夸,彩虹锹甲的颜值是真硬。
而且它还有俩“萌点”:一对圆溜溜的复眼,看着特精神,触角跟乌纱帽的帽翅似的,左右晃来晃去,末端那三个腮片状的小突起,跟婴儿胖乎乎的小手指似的,还收不拢,越看越可爱。
本来想光说它好看就够了,后来发现这虫子在澳洲当地的地位还不低。
当地人叫它“国王锹甲”,听着就够气派,不是随便给的称呼。
![]()
澳大利亚原住民觉得,色彩鲜艳的昆虫是“自然和灵性的纽带”,而彩虹锹甲那层金属光,他们说是“大地能量显出来了”,是阳光、雨水和森林灵气混在一块儿的样子,听着就特有画面感。
更有意思的是,昆士兰州直接把它当“生态名片”,连昆士兰昆虫学会的标志,包括100周年的logo,都用的它,你想啊,一个昆虫能成官方标志,这分量可不轻,也能看出当地人多重视它。
想养?先搞懂它的“脾气”和保护事儿
![]()
现在不少人看它好看,想养一只当宠物,不过我得提醒一句,先弄明白它的“生活习惯”和“保护规矩”再动手,不然很容易出问题。
首先得说,这虫子是实打实的益虫,跟吉丁虫完全不一样。
吉丁虫的幼虫会蛀树,把好好的树蛀得千疮百孔,是农林害虫,但彩虹锹甲的幼虫吃腐木,帮着分解那些朽烂的木头,促进森林里的物质循环,成虫也就吸吸桉树、金合欢这些树的破损树液,或者吃点烂水果、发酵的植物汁液,偶尔吸点花蜜,从不祸害好树,妥妥的“森林卫士”,养着也放心。
![]()
养它其实倒不难,新手也能上手。
温度控制在25到28度,湿度保持在60%到70%,找个饲养箱,里面铺点腐殖土,再混点朽木块,模拟它在野外的栖息地就行。
喂食更简单,不用瞎折腾,喂专业的甲虫果冻就好,本来想是不是得给它弄点特殊的食物,后来查了才知道,甲虫果冻里有糖分、蛋白质和维生素,刚好满足它的需求,还不用怕喂高水分的水果导致它烂足,省事儿又安全。
![]()
而且它活得还久,在人工环境下能活1到1年半,在甲虫里算长寿的了,养着也有成就感,不用总担心它很快就没了。
不过有个事儿必须重点说,野生的彩虹锹甲在澳洲是保护动物,严禁采集成品出口,现在市场上能买到的,全是人工繁殖的个体。
之前网上传过,说早年间有日本发烧友把它的虫卵藏在头发里偷渡,这事儿没实锤,别瞎信,但临近的金锹甲属里,有个叫岛屿金锹的虫子,确实出过走私事儿,俩日本人偷偷采集了1000多只幼虫和成虫,为了找虫子,还把它们栖息的原木劈了,把一大片栖息地都毁了,看着就心疼。
![]()
彩虹锹甲本身就是“一属一种”,整个彩虹锹甲属就它一个物种,野生数量本来就少,再这么折腾,野生种群不就完了?
所以要是真想买,一定得走正规渠道,别为了养一只虫子,害了野生的种群,那可不是明智之举。
其实逛博物馆看这只彩虹锹甲,不光是看个新鲜、拍个照。
![]()
你想啊,它从澳洲的热带雨林,到博物馆的展柜,再到有人家里当宠物,背后藏着的是我们对自然的好奇,还有对这些小生命的保护。
我觉得这种小虫子特别能体现自然的奇妙:既有颜值,又有用,还带着当地的文化意义,不是那种“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
以后再去上海自然博物馆,要是你也去蹲它,别光着急找它的身影,也想想它背后这些事儿,可能会觉得更有意思。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