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故事基于真实历史事件创作,部分对话和心理描写为文学创作,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雷同实属巧合,感谢读者朋友理性阅读。参考来源:《罗斯玛丽:肯尼迪家族隐藏的女儿》
导语
1941年11月,华盛顿。
23岁的罗斯玛丽·肯尼迪走出医院大门时,她的父亲约瑟夫·肯尼迪终于松了一口气。
医生说,手术很成功。
几个月前,罗斯玛丽的情绪还极不稳定。
她会突然暴怒,砸碎房间里的瓷器,甚至动手打人。
晚上经常偷偷溜出去,和陌生男人见面。
肯尼迪家族的其他孩子都优秀得令人瞩目:哥哥约翰即将进入政坛,弟弟们也前途无量。
只有她,成了这个野心勃勃的家族最大的"隐患"。
但现在,问题解决了。
一周后,罗斯玛丽被送往威斯康星州一家偏远的疗养机构。
肯尼迪家族对外宣称她"身体抱恙,需要长期静养"。
从那天起,她再也没有出现在公众面前。
她在那个疗养院度过了余生的64年。
母亲整整20年没去看过她。
父亲直到去世,也从未探望。
八年后的1949年,给她做手术的那位医生,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全世界都在欢呼这个"拯救精神病患者的医学突破"。
报纸头条写着:"精神疾病的终结者"、"20世纪最伟大的医学发明"。
成千上万的病人家属,排队等待让亲人接受同样的手术。
但没有人知道,在那家疗养院里,罗斯玛丽正坐在轮椅上,目光空洞地望着窗外。
这个改变了数万人命运的"救命疗法",究竟对病人做了什么?
![]()
01
要理解这一切,必须回到那个对精神疾病束手无策的年代。
1930年代,去州立精神病院探望亲人,是一场噩梦。
还没走进大门,就能听见里面传来的声音:尖叫、哭泣、咆哮、砸东西的巨响。
走廊里弥漫着消毒水和排泄物混合的气味,让人作呕。
病房里,狂躁症患者被铁链锁在床上,用尽全身力气撞击墙壁,额头上满是淤青。
抑郁症患者蜷缩在角落,几天几夜不吃不喝,眼神空洞。
精神分裂症患者对着空气自言自语,挥舞双手,仿佛在与看不见的恶魔搏斗。
医生们的"治疗"手段极其有限:
把病人绑在椅子上,用高压冷水冲击头部,直到他们精疲力竭。
给病人注射大剂量镇静剂,让他们昏睡几天几夜。
用电流通过大脑,引发全身抽搐,病人咬断舌头的事时有发生。
这些所谓的"治疗",更像是惩罚。
病人在痛苦中挣扎,家属在绝望中等待,医生在无力感中煎熬。
整个医学界都在寻找答案。
任何可能有效的方法,都会被当作救命稻草。
1935年夏天,伦敦。
第二届国际神经学大会的会场里,座无虚席。
来自耶鲁大学的富尔顿教授正在台上播放一段录像。
屏幕上,两只黑猩猩的对比画面引起了全场的注意。
手术前,它们脾气暴躁,实验稍有失败就会发狂:撕扯实验器材,尖叫,甚至攻击饲养员。
手术后,它们完全变了。
安静、温顺,实验失败也毫不在意,乖乖坐在笼子里。
"我们切断了它们前额叶与大脑其他部分的神经连接,"富尔顿说,
"攻击性几乎完全消失了。"
台下,一位头发花白的葡萄牙医生听得入神。
他叫安东尼奥·埃加斯·莫尼斯,61岁,里斯本大学神经病学教授。
他不仅是医生,还曾担任过外交部长,是葡萄牙最受尊敬的知识分子之一。
富尔顿的报告结束后,莫尼斯立刻冲上台。
"富尔顿博士,"他的声音因激动而颤抖,"这个方法,能用在人类身上吗?"
富尔顿愣了一下:"理论上……也许可以。但我们还没有……"
莫尼斯已经听不进去了。
一个念头像闪电一样击中他:既然能让黑猩猩平静,那么对人类呢?
那些被精神疾病折磨得生不如死的病人,是否也能通过这种方法获得解脱?
会议结束后不到一个月,莫尼斯就回到了里斯本。
他要做一件前无古人的事。
![]()
莫尼斯
02
1935年11月12日,里斯本圣玛塔医院。
病房里,一位63岁的女性正在歇斯底里地尖叫。
她患有严重的焦虑和抑郁,在精神病院已经住了多年。
每天,她都活在无法名状的恐惧中:她说有人要杀她,墙壁里藏着恶魔,食物里有毒药。
护士们已经习惯了她的尖叫。
所有药物都试过了,电击治疗也做过无数次,毫无效果。
今天,莫尼斯要在她身上试验他的新想法。
由于痛风,莫尼斯的双手已经僵硬变形,无法操作精密手术。
真正动刀的是他的助手阿尔梅达·利马,一位年轻的神经外科医生。
手术室的门紧闭着。
外面的护士只能听见里面传来低沉的对话声和偶尔的金属碰撞声。
一个多小时后,手术结束。
女病人被推出来时,还活着。
她闭着眼睛,呼吸平稳。
几周后,变化出现了。
女病人不再尖叫了。
她安静地坐在病床上,护士给她喂饭,她就吃。
让她睡觉,她就睡。
再也不说墙里有恶魔,也不说有人要害她。
莫尼斯欣喜若狂。
他在笔记本上写下:"病人的焦虑症状显著减轻,攻击性行为消失,手术获得成功。"
接下来的几个月,他又找了19个病人做手术。这些病人都活了下来,在莫尼斯的记录里,"全部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1936年春天,莫尼斯向全世界公布了这项研究。
论文的标题是:《前额叶白质切除术对某些精神疾病的治疗价值》。
医学界震惊了。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可以通过手术直接"治愈"精神疾病。
各国的精神病学家纷纷来信,请教技术细节。
医学期刊用"开创性"、"革命性"来评价这项发明。
一夜之间,莫尼斯成了世界级的医学明星。
但他的论文里,只字未提那些病人失去了什么。
那位63岁的女性,虽然不再尖叫,但也几乎认不出自己的女儿了。
她会盯着窗外发呆几个小时,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反应,像一个空壳。
莫尼斯在病历上轻描淡写地写:"轻微的记忆障碍和情感迟钝,属于可接受的副作用。"
![]()
03
当莫尼斯的论文传到美国时,它找到了最狂热的信徒:沃尔特·弗里曼。
弗里曼是乔治华盛顿大学神经病学系主任,44岁,精力充沛,野心勃勃。
他的祖父是南北战争时期的著名外科医生,家族在医学界根基深厚。
读完莫尼斯的论文后,弗里曼激动得整夜未眠。
这就是他一直在寻找的东西!一种能够真正改变精神病治疗现状的方法!
1936年9月14日,弗里曼联系了神经外科医生詹姆斯·瓦茨。
两人合作,在华盛顿完成了美国本土的第一例前额叶切除术。
病人是63岁的爱丽丝·胡德·哈马特太太,来自堪萨斯州托皮卡市。
她患有严重的焦虑、失眠和抑郁,几乎每天都在痛哭。
她的丈夫说,妻子已经被疾病折磨得不成人样,多次试图自杀。
手术后,哈马特太太确实平静了。
她能够正常睡觉了,不再整日哭泣,甚至能和丈夫简单交谈。
她的丈夫后来接受采访时说:"手术后的五年,是我妻子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她终于不再痛苦了。"
这个案例被各大报纸报道,成了前额叶切除术的"成功典范"。
接下来的六年里,弗里曼和瓦茨做了超过200例手术。
他们声称,超过60%的病人"得到了显著改善"。
但弗里曼觉得还不够。
莫尼斯的手术太复杂:需要开颅,需要专业手术室,需要至少两名医生配合,费用高昂。
这意味着只有富裕的病人才能接受治疗。
而在美国各州的精神病院里,还有数十万贫困的病人等待救治。
他们的家庭付不起昂贵的手术费,只能眼睁睁看着亲人在病房里慢慢疯掉。
弗里曼开始思考:有没有一种更简单、更快速、更便宜的方法?
他听说意大利有位医生发明了一种新技术:不需要开颅,从眼眶进入大脑。
这个想法让他着迷。
1945年,弗里曼开始在家中反复试验。
他需要一种细长、锋利、坚固的器械。
他试过各种医疗器械,都不满意:要么太粗,要么不够锋利。
有一天,他打开厨房抽屉找工具。
目光落在一把凿冰块的锥子上。
他拿起来,对着光仔细端详。
长度合适,锋利,金属材质坚固。
他想,也许,就是它了。
![]()
04
1946年1月17日,华盛顿特区,弗里曼的私人诊所。
病人叫萨莉·艾伦·伊昂内斯科,29岁,家庭主妇。
她患有严重抑郁症,多次试图割腕自杀。
丈夫说,他已经不敢让妻子独自待在家里了。
"别害怕,萨莉,"弗里曼的声音很温和,"很快就会结束。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萨莉躺在诊所的检查床上,眼里满是绝望。
弗里曼拿出一台电击机。
这不是用来治疗的,而是用来代替麻醉:电击会让病人短暂昏迷,省去麻醉师和麻醉药的费用。
电流通过萨莉的大脑。
她的身体剧烈抽搐,牙齿咬紧,然后瘫软下来,失去了知觉。
弗里曼深吸一口气。
他掀开萨莉的右眼眼睑,拿出那根金属器械:一根改良过的医用锥子,比厨房里的那把更精致,但原理一样。
他将锥子的尖端对准眼球上方的骨骼。那里的骨头很薄,只有几毫米厚。
举起小木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