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来了也得站起来敬酒!”这是近年来中文互联网吐槽国内科研体制弊端的金句之一。
![]()
(网图)
正好最近诺奖开奖,日本科学家接连拿下生理学或医学院奖和化学奖,对国内科研体制的声讨也就更成趋势了。尤其是想起屠呦呦拿了诺奖都十年了,还评不上院士,网络话题度直接拉满。
中国的科研体制确实毛病不少,得动大手术,但这跟中日诺奖数量的差距,并不完全是一码事。且听下文分析:
很多人觉得,日本是因为2001年定了个“50年拿30个诺奖”的小目标,才像开了挂一样,24年怒摘22个奖。但仔细一看,这些得奖成果大多出在1970到2000年之间。
比如今年的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坂口志文,他的关键发现“调节性T细胞”是在1995年;化学奖得主北川进的研究,也是在90年代末做的。
2012年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山中伸弥的成果是在2006年发现,从科研突破到得奖在10年内就完成的,这是极其罕见的。
20世纪最后三十年,是日本的黄金时代——经济起飞,科研投入猛增,企业研发也强得离谱。1990年,东京的地价能买下整个美国。1995年,日本人均GDP冲到4.4万美元,美国才2.87万。
但也因为日本的迅速崛起,所以日美贸易摩擦频繁,日本货币主权遭遇重大挑战(广场协议),包括1997年美国能源部和英特尔特意选择排除当时日本的尼康、佳能在新一代光刻机(EUV)研发圈之外,既体现了日本经济与科研的强大,也预示着日本所承受的巨大压力。
但不管怎么说,基础科研上,日本做到了几十年埋头种树,而2000年之后,陆续到了摘果子的季节。
所以,日本政府在2001年高调宣布目标的时候,其实很清楚国内的基础研究巅峰期已经过了——1995年之后进入衰退期。但他们很聪明,早早就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诺奖评委的老家)设了个“研究联络中心”,主动帮国际评委更了解日本科学家的成果。
说白了,诺奖也是人评的,酒香也怕巷子深——科研不仅要攻关,也要会“公关”。
日本能在这二十年诺奖拿到手软,靠的就是两招:一是上世纪最后三十年扎实的科研积累,二是政府会推广、能张罗。这对中国应该构成启发:我们科研体制有问题,但也不是毫无家底。
这些年下来,中国也攒了一批有竞争力的成果(如反常量子霍尔效应、镍基高温超导材料研究等),只不过从突破到获奖,平均得等30年——所以,科学家要拿诺奖,长命百岁很重要。
另外,中国是准超级大国,在美国为首的当前秩序下,免不了受地缘政治博弈影响,但这不意味着我们要关起门来搞科研。基础科学最不该有国界,保持开放、主动交流,才是硬道理。
日本政府主动和瑞典科学界建立交流,或许不一定适合中国政府的做法,但中国可以支持民间组织和企业做类似的事情,这方面,应该被充分重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