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7月12日下午,中南海】 “主席,延安那两个小八路,您还有印象吗?”石少华刚落座,忍不住压低声音发问。毛泽东放下茶杯,抬眉一笑:“记得。要是能知道他们如今怎样,就更好了。”一句闲谈,把在场人全带回二十多年前的黄土高坡。
![]()
石少华随身带着的,是那张家喻户晓的底片。照片里,毛泽东弯下腰,在掌心比划,两个孩子瞪大眼睛,一脸认真。正是这瞬间,让无数读者第一次对“领袖与战士”有了形象化的理解。只是,胶片定格了动作,却没能留住姓名,反倒成了摄影师此生最大的牵挂。
时间拨回1939年5月。延河水边,还残留着春寒。刚结束抗大总结会的毛泽东看到两个小战士追着汽车跑,招手让警卫停车。孩子一个瘦高,一个偏矮,脚上都是草鞋。年纪轻,却配着红领章。短暂对话今天听来仍鲜活—— “多大?” “十四、十五。” “为何参军?” “打日本!” 回答干脆,像砍木头。周围人都乐了。小矮个儿抢着喊:“您是毛主席!”毛泽东却摇头:“我叫毛泽东。”说罢在掌中写下三个字。石少华抬手按下快门,毫不犹豫。
那天之后,孩子们回到各自连队,名字无人再提。石少华带着底片转战各地,直到1949年解放北平,照片才被印制在多家画报,迅速流传。然而底片背后不见署名,他也来不及补上。上世纪50年代,石少华已任新华社摄影部主任,事务繁忙,可每次翻相册,总免不了发呆:他们活着吗?在哪条战线上?
![]()
毛泽东的那句“帮我找找他们”,让寻找变成一项“任务”。1963年开始,石少华利用采访间隙查阅旧档,访问老部队。营长、指导员、通讯员,他一个个问。有人回忆起一个名字:“安定保,个头高。”线索就此出现。
抗大档案室灰尘很厚,石少华戴着口罩翻卷宗。终于,在一张作战科名册旁边,他看见“安定保——张学思将军通讯员”几个字。电话直接打到海军副参谋长办公室,张学思沉默数秒后叹气:“他牺牲了,1945年热河突围,年纪轻轻。”石少华沉默,笔尖却在纸上重重划下那道黑线。回到宾馆,他对随行记者说:“总算知道结果,可惜没能让主席见到。”
![]()
另一个孩子的下落依旧空白。名字?无人记得。代号?查不到。石少华心里明白,这或许是一场持久战。1966年,形势骤变,资料调阅几乎停摆。等到他再度能外出寻访,已近七十岁,腿脚都不利索了。
1986年4月,辽宁丹东一封薄薄的信,将他从北京叫了过去。发信人写道:“我们厂有位退休老同志刘长贵,自称1939年见过主席。”石少华当晚就订票。两天后见面,还未寒暄,他就注意到墙上那张发黄的合影——正是自己的作品。石少华心跳一下攀到嗓子眼:“老刘,我找了你二十多年!”
![]()
刘长贵的记忆清晰得惊人。他回忆,那天黄土坡旁还有几位苏联摄影师扛着机器;毛泽东教他们写字时反复叮嘱:“革命要赢,也要识字。”此后他被送入抗大校务部扫过大操场,练习识字笔划。解放战争,他转到四野;朝鲜战场,他在开城郊拿过钢盔当汤碗。复员后进了丹东丝绸厂,当了小科长,“工资不高,但日子稳当”。说到牺牲的伙伴安定保,他停顿很久:“他胆子大,跑得快,可还是没能逃过炮火。”
石少华把这些一一记录,再配上新拍下的老兵肖像,写信给中央档案馆备案。信尾,他用极少用的感叹号写道:“那场对话,有了回声。”文件寄出一个月后,档案馆回电确认:照片与口述均已入库保存。
![]()
对于石少华,故事远未结束。他重印了那张胶片,单独标注“摄影:石少华”,然后亲自送到毛泽东纪念堂资料室。“主席已不在,但该知道答案的人,终于知道了。”工作人员握着照片,久久无语。
有人问石少华,这张照片为什么重要?他想了想:“它不是拍给艺术史的,它就是给那两个孩子和那个年代留个影。”他常说,战争年代的黄土、草鞋、汽车尾气都能闻到硝烟味;可相片里最打动人的,却是领袖与少年之间的一句“我叫毛泽东”。听上去朴素,却让孩子真切记住:领袖也是同志,革命没有距离。
1998年,刘长贵因病去世。丹东市委追认他为“抗战老兵典型”。葬礼那天,石老拄着拐杖在灵堂前站了很久。旁人劝他歇一会儿,他摆手:“我这双腿能站多久就多久,先前欠他们的太多。”两年后,石少华辞世,家属整理遗物时发现桌上一本笔记,扉页写着:安定保,刘长贵——已找到。
![]()
今天,再翻开那张照片,厚重的历史跃然纸上。孩子的眼睛透着稚气,领袖的神情带着耐心。背景是黄土坡,没有旗帜,也没有口号,却足以说明什么叫信仰的传递。接力棒后来交到千千万万普通人手中,其中就有我们父辈、我们自己。有人问,为什么要花二十多年只为确认两个名字?因为一支军队的灵魂,就藏在那些看似平凡的小人物里。若他们被遗忘,胜利也会失去温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