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2月的南京,江水被鲜血染成暗红色,空气中弥漫着硝烟与尸骸的腥臭。
![]()
时任国民党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第二旅中校参谋主任的廖耀湘,在南京保卫战失败后被困城中。面对日军的全城搜捕,他与战友黄知南躲藏在悬崖下的灌木丛中三日未进粒米,最终因体力不支倒在燕子矶附近的江滩。彼时日军正进行“宁可错杀一百”的扫荡,江面上漂浮着无数平民遗体,而廖耀军军装破损、腿部中弹,左肩尚有弹片嵌入,生命垂危之际,一位名叫和广丰的渔夫发现了他们。
![]()
南京江边那个村,老和家好几代人都在那儿,打渔的船就停岸边,泥巴路弯弯绕绕的,那会儿日军进来了,城里守不住,老和心里不踏实,惦记着家里人,到处找,就往芦苇荡那边走,看见两个人,军装都破了,喘气都费劲,身上全是血,领章跟常见的有点不同,他字认得不多,可那个徽章他见过,这可是要命的事,还是把人弄上板车,拿渔网一盖,就往自己那破屋里拉,外头日本人贴着告示呢,谁敢藏兵,全家都得完蛋,那路上的泥,深一脚浅一脚,走了三个多小时,巡逻的鬼子来回走了两趟,他就趴水沟里不敢动,心跳得跟打鼓一样,天上的月亮瞅都不敢瞅一眼。
![]()
家里那个地窖,用木板子给隔了一下,每天都得用盐水擦伤口,野地里揪一把马齿苋,捣碎了给敷上,就怕伤口好不了,他媳妇夜里点着灯缝衣服,女儿就搬个小板凳坐村口看着,一有动静就喊,最危险就是那回,一队日本兵冲进村子,挨家挨户地翻,老和脸上一声不吭,赶紧把人塞到粪池那个夹层里,鸡窝那边味儿也大,顺手宰了只老母鸡,血淋淋的,扔锅里炖上,嘴里说着几句不大利索的日语,点头哈腰的,把一锅肉端桌上,那几个兵吃吃喝喝,眼睛四处乱瞟,谁也没想到夹层里还藏着人。
![]()
就这么过了四十二天,屋里头安安静静的,就听着外头脚步声,有时候快有时候慢,那俩人伤好得差不多了,说要走,夜里头,老和儿子划着小船前头探路,江上风大,那军官从怀里掏出十二块大洋,死死攥在手里,非要给,老和一把给推了回去,就说了一句话,一句很实在的话,你们是给中国人打仗的,我收了这钱,地下的老祖宗都不安生,这话说完,再没提钱的事,后来听说那军官去了缅甸,在林子里差点没出来,脑子里就老想着那碗粥,想着那间破屋里的灯光。
![]()
好不容易仗打完了,南京城里也热闹起来,当年的军官,现在是军长了,回来特地找老和,给买了栋两层的小楼当铺子,还给村里人分了些银元,屋里头人来人往的,可大家伙儿记住的不是那钱,也不是那房子,是那个将军穿着一身笔挺的军装,老和伸出那双粗糙的手,摸着人家的肩章,嘴唇哆哆嗦嗦地说,当年救你,就是想让这身衣裳多活几个人,话是挺糙的,可那意思,就是那个年代,天那么黑,路那么滑,能活下来多不容易。
![]()
后来这两家人一直有来往,廖军长后来给关在抚顺,还隔三差五给老和家寄东西,写信过来,老和的孙子后来长大了要去当兵,挑地方还特地选了东北,就因为那是廖耀湘打过仗的地方,家里人都念着这份情,这事儿你说从头到尾,和村那次救人,是救了一条命,可也不光是救命,是心里头那股劲儿,后来人家报答,就像个回声,你传过去,他又递回来。
![]()
这故事过去这么多年,在南京江东门那个纪念馆里,档案里头还留着一张纸,上面有老和按的红手印,字写得歪歪扭扭的,大概意思就是,救人没想那么多,就是觉得咱这地方不能让外人这么欺负,那张纸都泛黄了,可纸上的字,那股子劲儿还在,就像那黑灯瞎火的夜里,看不着光,一个打鱼的也能把船撑下去,现在村子还在,江水也还在,人一出门,那风,那水,跟当年一模一样。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