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位哲学家
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解读丨书杰
↓点击观看↓
2025年诺贝尔文学奖将于10月9日揭晓,
哲学家是否会再度入选?
回望百年诺奖史
已有五位哲学家获此殊荣
哲学家能够获得文学奖
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作品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
另一方面也因为他们的思想对时代精神产生了深远影响
接下来,我们逐一介绍
01
鲁道夫・欧肯
Rudolf Christoph Eucken,1908年获奖
· 德国生命哲学的代表人物 ·
![]()
19 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欧洲,物质财富的积累与精神世界的空虚形成尖锐对立——人们沉迷于机械的生产与消费,却逐渐遗忘了“人为何而活” 的根本命题。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德国生命哲学家鲁道夫·欧肯提出了“精神生活”概念。他眼中的“精神生活”并非抽象的玄学,而是一种主动的、创造性的生命状态:人应当超越肉体的需求与外在的功利,通过思考、信仰与道德实践,在内在精神世界中构建生命的意义。
欧肯的哲学被称为“精神生活哲学”,他认为哲学不应以抽象概念为中心,而应以活生生的生命或生活为中心。生命是一个进化的过程,初级阶段是自然生活,高级阶段是精神生活。
1908 年,瑞典学院授予欧肯诺贝尔文学奖,表彰“他对真理的热切探求、思想的洞察力、广阔的视野和热情、雄浑的表现手法,及在他许多作品中运用这种手法维护和发展了生活的理想主义哲学”。
欧肯的代表作包括《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精神生活在人类意识和行为中的统一》等。
02
亨利・柏格森
Henri Bergson,1927 年获奖
· 直觉与生命的探索者 ·
![]()
如果说欧肯对抗的是物质主义,那么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则是在对抗“机械论对生命的曲解”。19 世纪的科学主义思潮中,许多人将生命视为一部精密的机器 —— 进化是线性的、可预测的,生命体验是可分割的 “时间片段”。柏格森则以“绵延”和“生命冲动”两大概念,彻底颠覆了这种认知。
在他看来,“绵延”是生命最本质的状态:它不是钟表上冰冷的刻度,而是一种连续的、流动的、充满创造性的主观体验。而“生命冲动”则是推动万物进化的核心动力:它不是被动的“适应环境”,而是主动的“创造新形式”——从植物到动物,从本能到意识,都是生命冲动不断突破限制、实现自我超越的结果。
1927年,瑞典学院授予柏格森诺贝尔文学奖,肯定了他那“丰富而充满生命力的思想,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光辉灿烂的技巧”。
柏格森的代表作包括《创造进化论》、《物质与记忆》、《形而上学导论》等,他在《创造进化论》中系统阐述了生命哲学体系,对后世文学和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03
伯特兰・罗素
Bertrand Russell,1950 年获奖
· 分析哲学的奠基人之一 ·
![]()
作为被西方称为“百科全书式的作家”,伯特兰·罗素在哲学、数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学、宗教和社会学等诸多方面都有卓越建树。他的文字兼具清晰的逻辑力量与深切的人文关怀,体现出哲学对人类社会与个体命运的关注。
罗素一生都在为和平、自由与人道主义奔走——反对一战、二战,晚年更是积极参与反核运动,呼吁人类警惕科技带来的毁灭风险。他将哲学从象牙塔中带出,使之成为普通读者都能理解并受益的思想资源。
1950年,瑞典学院颁奖给罗素是为了表彰他所写的“捍卫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的多种多样意义重大的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罗素曾于1920-1921年间到中国讲学9个月,与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各界人士广泛接触,“罗素热”风靡全国,推进了中国的新文化运动。
罗素的代表作包括《西方哲学史》、《幸福之路》等,其中《西方哲学史》至今仍是哲学入门的重要读物。
04
阿尔贝・加缪
Albert Camus,1957 年获奖
· 荒诞哲学的代表人物 ·
![]()
“世界是荒诞的”——这是阿尔贝·加缪留给世人最深刻的命题。20世纪中叶,经历了战争、集中营的人类,深刻感受到世界的非理性:我们追求正义,却看到暴行横行;我们渴望意义,却发现世界没有预设的目的——这种“人对意义的追求”与“世界的无意义”之间的冲突,就是加缪所说的“荒诞”。
但加缪从未倡导“虚无”或“逃避”:他在《西西弗神话》中写道,西西弗斯被诸神惩罚,永远推石上山,石头又永远滚落——这是最典型的荒诞处境,但西西弗斯在推石的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的命运由自己掌控,他的“反抗”(明知无意义却依然坚持)本身,就赋予了生命价值。这种“在荒诞中坚守反抗”的精神,成为战后人类的精神支柱。
1957年,瑞典学院授予加缪诺贝尔文学奖是“由于他重要的著作,在这著作中他以明察而热切的眼光照亮了我们这时代人类良心的种种问题”。
除了《西西弗斯神话》这一哲学随笔,他的小说更是将“荒诞”具象化:《局外人》中的默尔索,因不遵守世俗的“情感规则”被视为“异类”;《鼠疫》中的奥兰城,被突如其来的鼠疫笼罩,人们从恐慌、逃避到团结反抗——加缪用小说的形式,让“荒诞与反抗”的哲学思想变得可感、可触,引发无数人的共鸣。
05
让-保罗·萨特
Jean-Paul Sartre,1964 年获奖
· 拒绝领奖的存在主义者 ·
![]()
萨特是存在主义代表人物,提出“存在先于本质”,强调人的绝对自由与责任,呼吁以行动创造价值。种观点强调人的“绝对自由”,但同时也强调 “绝对责任”——你必须为自己的每一个选择负责,因为你的选择不仅定义你自己,也会影响他人。
1964年,瑞典学院授予萨特诺贝尔文学奖,表彰他那“思想丰富、充满自由精神与对真理之探求的著作对我们时代发生的深远影响”。
然而,萨特做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决定——拒绝领奖。他拒绝获奖的理由源于“对作家的工作所抱的看法”。他认为:“一个对政治、社会、文学表明其态度的作家,他只有运用他的手段,即写下来的文字来行动。他所能够获得的一切荣誉都会使其读者产生一种压力,我认为这种压力是不可取的”。
萨特表示:“作家应该拒绝被转变成机构,哪怕是以接受诺贝尔奖这样令人尊敬的荣誉为其形式”。这种拒绝,恰恰印证了他的哲学思想:他用“拒绝领奖” 的行动,践行了 “人通过选择定义自己” 的主张。
萨特的代表作包括《存在与虚无》、《恶心》、《禁闭》等,其中《存在与虚无》系统阐述了他的存在主义哲学。
思想与文学的共鸣
![]()
这五位哲学家之所以能摘得诺贝尔文学奖,本质上是因为他们实现了“思想”与“文学”的融合:他们的哲学思想回应了各自时代的精神困境 —— 从物质异化到机械论迷思,从理性危机到荒诞处境;而他们的文学表达,则让这些深奥的思想摆脱了学术的晦涩,变得鲜活、可感,能触达每一个普通人的心灵。
2025年诺奖即将揭晓,无论结果如何,哲学家与文学的交融将继续为我们提供审视世界与自我的新视角。
让我们拭目以待!
从1901年至2024年
诺贝尔文学奖共颁发了121次
![]()
一次性了解历届获奖者及其作品
为你推荐一套重磅图书
《诺贝尔文学奖全集》
完整收录
历届121位获奖作家的生平、授奖词及代表作节选
这是市面上一套完整的诺奖作品知识库
上图扫码-立即订购(正版保障)

上下两册,每册都有700多页,十分厚实。
![]()
![]()
精装礼盒,正面加缪、安妮·埃尔诺等大师彩图全印。
宜读宜藏,送人也倍儿有面子。
![]()
还有超值赠品。

赠礼1
特制诺奖纪念章
瑞典雕刻家设计,匠心制作,双面浮雕,厚重精美,收藏价值高。
![]()
赠礼2
5枚获奖证书纪念书票
复刻各诺奖作家的获奖证书,用艺术手法展示获奖者成就和特点,每枚都独一无二,风采各异。
![]()
赠礼3
《文学金字塔尖上》
一览百年诺奖风采:诺贝尔当初为什么要设立诺贝尔奖;诺贝尔文学圣殿有哪些有意思的花絮?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机制和流程是什么样?
![]()
爆款好书
《诺贝尔文学奖全集》
1901-2024
跨越124年|收录121位作家|精装礼盒
一次性尽揽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作品
![]()
限时3.2折
原价:518元/套
折后:169元 / 2册
赠品
纪念章+纪念书票+《文学金字塔尖上》
订购 -正版保障
开票·售后咨询客服微信: zhexue100zhushou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