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计算机科学界出了个大新闻,洛桑联邦理工学院、AMD还有诺维萨德大学的联合团队,居然发现了PathFinder算法的根本性缺陷。
这算法可不是小角色,从90年代后期开始,FPGA编程基本都靠它撑场面,现在全球数百万枚可重构芯片的设计和编程,搞不好都得跟着变。
更牛的是,他们这研究还拿了第33届IEEE现场可编程定制计算机国际研讨会的最佳论文奖,这含金量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可能有人要问了,FPGA到底是啥?简单说就是能重复配置的特殊芯片,电信、汽车、航空航天,甚至粒子物理领域都离不开它。
![]()
跟那些造好就定死功能的固化芯片不一样,FPGA想改多少次就改多少次,给快速发展的技术领域提供了特别灵活的硬件方案。
但你知道不?这灵活性全靠编程软件给劲儿,PathFinder就是软件里的“核心大脑”,负责把芯片上几千个微型电路组件连起来,还得保证信号走的路不重叠、不打架。
本来这“大脑”干了几十年,行业里没人觉得它会出问题。
可最近这些年,电路越来越复杂,工程师们就开始头疼了,处理复杂电路时,要么性能突然掉链子,要么直接提示路由失败,好多理论上明明能成的设计,系统愣说“没法连”。
![]()
刚开始没人怀疑PathFinder,毕竟用了这么久都挺稳,工程师们遇到问题,要么调调参数,要么改改电路设计,实在不行就换个大容量的FPGA,跟咱们手机卡了先清内存一样,谁会想到是“核心大脑”本身出了毛病?
藏了三十年的“技术盲点”:算法缺陷咋就没人发现?
团队里有个叫沙什瓦特・什里瓦斯塔瓦的博士生,他是这篇论文的第一作者,人家说了,FPGA路由这事儿本身就特别难,早年间的研究就知道这算法理论上可能失败,但创建者觉得实际用的时候不会碰到。
现在回头看,早期的FPGA电路简单,还真没暴露问题,可现在的电路复杂得跟“片上丛林”似的,这是诺维萨德大学斯蒂芬・尼科利奇教授说的,他还是洛桑联邦理工的校友呢,想搞懂PathFinder在这么复杂的环境里咋工作,难度堪比在热带雨林里找一棵特定的小树。
![]()
如此看来,这缺陷能藏三十年,其实也合理。
一方面是早期电路没到“触发缺陷”的复杂度,另一方面是行业长期有点“重硬件、轻软件”,大家都盯着芯片制程往7nm、5nm走,没太在意编程算法的优化。
而且PathFinder之前表现太好,整个行业都有点依赖它了,就算出了问题,也先从其他地方找原因,很少有人会往“老大哥”身上想。
本来想是不是电路设计太复杂,后来发现好多简单设计也出问题,才慢慢意识到不对劲儿。
![]()
拆“丛林”找“树”:靠啥揪出算法的核心毛病?
这事儿的突破,其实是从一堆“异常数据”开始的,团队一开始在做另一个依赖PathFinder的项目,结果老碰到一些不合常理的实验结果。
一开始大家还以为是外部因素,比如设备没校准好,或者数据采集错了,本来想随便排查下就过了,但后来发现这问题反复出现,才意识到,怕是得钻进算法内部看看了。
他们想了个特别实在的招儿:建了个自动化框架,从真实电路里挑出那些小规模但特别有挑战性的案例。
这些案例有个明确特点,就是明明白白有解决方案,按说PathFinder肯定能搞定。
![]()
什里瓦斯塔瓦打了个比方,说这就像把“片上丛林”拆成一棵一棵的树,逐棵观察,因为FPGA路由本质上就是给每个信号建一棵不打架的连接树。
这么一分析,问题就露馅了,PathFinder老建比实际需要大的布线树,信号冲突的风险自然就高了,核心毛病就是算法加新分支时的排序策略有问题。
他们团队的奇拉格・拉维尚卡尔和迪内什・盖通德从项目一开始就参与了,帮着搭了个跟商业设备差不多的FPGA建模环境。
要是没有这个,研究成果能不能用到实际产品里,还真不好说,毕竟实验室里的理论再好,不能落地也白搭,工业界的视角在这儿太重要了。
![]()
而且有意思的是,洛桑联邦理工的暑期实习生也帮了忙,有个叫田中孙的还成了论文合著者,看来搞科研也不是光靠教授和博士生,年轻人也能出大力。
团队试着换了换分支创建的顺序,专门选那种能生成最小连接树的方案,结果实验里的性能一下子就上去了。
我一开始还以为得大改算法架构呢,没想到这么个看似简单的调整,就戳中了行业几十年的痛点。
什里瓦斯塔瓦的导师米尔亚娜・斯托吉洛维奇也说,没有工业界帮忙,这突破肯定难多了,AMD这波合作确实靠谱,不是光挂个名,是真真切切参与了技术落地。
![]()
现在全球FPGA市场正往上涨,特别是AI、边缘计算、5G通信这些领域,对FPGA的需求特别大。
PathFinder一优化,这些领域的设备性能能提上去,成本还能降点,比如边缘设备搞实时图像识别,延迟可能就更低了。
团队现在还在琢磨更能扩展的解决方案,毕竟现在的电路还在变复杂,得让算法能跟上。
说到底,这事儿不只是一个学术成果那么简单。
它不光解决了FPGA领域的老难题,还打破了大家对“老算法不能动”的想法,有时候不是硬件不够强,可能是软件里的某个小策略拖了后腿。
![]()
以后再碰到类似问题,工程师们说不定会先想想,是不是核心算法出了岔子,而不是一味换硬件。
接下来几年,优化后的PathFinder估计会慢慢变成新的行业标准,可重构芯片的发展说不定能再快一步。
搞不好再过几年,咱们用的5G基站、家里的AI音箱,背后都有这次突破的功劳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