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话出自金庸的小说《神雕侠侣》,本来是郭靖用来教导杨过的,如今已成了大家广泛认同的关于郭靖的评语,甚至成了多数中国人心目中最高武侠精神的代表。
但如果我说,这句话其实是一句经过精心包装的冼脑包,彻头彻尾的谎言,你会相信吗?接下来我会系统论证这一点。
![]()
要谈论“侠之大者”,那首先得搞清楚什么是“侠”,上图这段话是《说文解字》里对于侠的定义,翻译成白话文总结就是:侠是一群凭着自己的武力值在社会上交朋结友,互相信任、树立威望、建立起权势,保持着某一种相同的价值观,甚至能影响到公侯的群体。
这种相同的价值观就是见义勇为,扶弱济困,而不是所谓的遵纪守法。
再看看《史记·游侠列传》里记载的那些游侠,比如秦末汉初的游侠朱家。刘邦灭了项羽以后开始通缉季布,说谁藏匿他就诛三族。而这个朱家偏偏就不信邪, 顶风作案 偷偷把季布收留了。为啥?因为季布也是个出名的游侠。需要提一嘴的是,朱家本来是不认识季布的,收留他之前两人连面都没见过;季布富贵了以后,俩人也没再联系过,纯粹就是江湖义气,有点武侠小说里的意思。而且朱家这个人自己过得很俭朴,平时却仗义疏财、锄强扶弱。到后来,整个关东的人都盼着能跟他结交。好在后来刘邦还算大度,没怎么为难他。
还有 汉武帝时代的 郭解。他年轻的时候好勇斗狠干了很多荒唐事,到中年以后突然幡然醒悟,开始行侠仗义、扶危济困。有一次,郭解的外甥在宴会上逼着别人喝酒,对方一怒之下把他杀了。凶手担心郭解找自己算账,就跑去自首,把经过说了一遍。郭解也很通情达理,说这事确实是我外甥不对,就给人放了。这事传出去,郭解就更出名了。
后来,汉武帝把天下的豪强都迁到茂陵县,郭解也在这名单里。结果关中的豪杰都抢着跟他结交,就连大将军卫青都帮他说话。可这回汉武帝却不高兴了:说一介草民居然连大将军都给他说情,这必须弄死啊。于是就找了个机会把郭解灭了族。
除了郭解以外,汉初的那些个游侠们很多结局都不太好:比如济南的瞷季、陈地(河南淮阳、鹿邑、周口一带)的周雍都被汉景帝杀了。郭解的爹也是行侠仗义的游侠,也是被汉文帝杀的。可以看出,从刘邦到刘彻,汉朝初期官方对待民间这些游侠的态度,其实经历了一个从宽容到打压的转变。而背后的原因也不复杂,就是加强皇权。
最早提到“侠”这个字的,是韩非子的《五蠹》。原文是这么说的:“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礼之,此所以乱也。”这里提到的“五蠹”,就是五种害虫。包括:读书人;然后是纵横家,也就是说客;再然后是侠客;不服兵役的人以及工商企业主。
我们知道韩非是法家,他是从君主的视角看问题的。那么很显然,在君主眼里“侠”这个群体是反体制的。他们不依附于朝廷,靠着自己的武力值和在民间的声望拉帮结伙,还有自己一套朴素正义的行事准则,这当然是对皇权的一种威胁了。
那既然侠是这种完全反体制的,怎么到了金庸这就变成为国为民了呢?其实如果你看过全部的金庸小说,再回溯一下他的创作时间线,就会发现,金庸的创作过程,就是他从一个民族主义者向反民族主义转变的过程。
比如他的第一部长篇《书剑恩仇录》,其中的价值观基本上就是“华夷之辨”的二元论:代表异族统治的清廷是坏的,反清复明的汉人阵营就是好的。甚至于以霍青桐为代表的回部,因为有了“反清”这个政治正确,也成了正义的化身。
要知道,霍青桐父亲的原型小和卓霍集占对其他的部落那可是搞镇压、搞屠杀,劫掠过路的商队,抢占属下的妻女,这行为并不比满清统治者好多少。
《射雕》是金庸的第三部作品,这个阶段的他价值基本上还带有强烈的大汉族主义视角。如果和他晚期作品《天龙八部》的男主角乔峰来比,这一点尤其明显。比如同样是面对民族冲突,乔峰的态度是反战的。也就是说:辽国侵宋,我拦着;但你宋人去杀契丹人,我也反对。没有特别倾向于哪个民族。
但郭靖就不同。虽然他自己的说法是“为国为民,以天下苍生为念”,但仔细一想却不是那么回事:成吉思汗联宋灭金的时候,他有没有劝阻?没有。要知道金朝灭国时候的下场,可比靖康之耻惨多了:皇帝被人砍成两半,皇后被宋兵轮番奸淫,还被人画成了《尝后图》。
当然可以认为那是他跟完颜洪烈有仇,但问题是私人恩怨和老百姓有什么关系呢?
然后是花剌子模。既然他跟完颜洪烈有杀父之仇,那花剌子模跟他总没仇没怨了吧?结果成吉思汗让他出征,他完全没抵触,就像完成家庭作业一样。他跟着成吉思汗那么多年,蒙古大军是什么作风,城破之后会发生什么,他不清楚吗,他的宅心仁厚家国情怀呢?
这其实能反映出一个问题:在郭靖心里是有分别心的,宋人的命是命,花剌子模人的命就不是命了;至于金人,那更是活该。这和今天恐怖分子杀了美国人、以色列人或者其他什么外国人后很多国人叫好其实是一个心态——就是被灌输了一种仇恨心态,如果是敌人被杀,哪怕是老人小孩也觉得无所谓。
当然,到后面郭靖也为花剌子模的老百姓求情了,但那是出于创作需要,为他后来镇守襄阳做铺垫。本质上所谓的“为国为民”,还是个民族主义的东西。
而这种“为国为民”的说辞,是最容易被统治者利用的情绪之一。我们知道,古代的君主一般都会搞君权神授那套,但他们通常也会搞宏大叙事,说什么“为了黎民百姓、江山社稷”,需要借助这个集体主义的皮,来披上一层道德的伪装。
比如张艺谋《英雄》里的秦始皇,明明是侵略,为了个人膨胀的野心而已,但他偏偏要搞出一套“为了天下太平、不再打仗”的歪理。这逻辑就好比,村里有个恶霸看上了其他人的老婆和闺女,于是就把全村的男人都杀了,然后辩解说:与其让全村男人为了争夺生育资源抢来抢去,不如就留我一个,让全村姑娘都嫁给我那不就和谐了?
问题是,始皇帝大一统以后老百姓的日子比战国时代好了吗?明显更糟了呀!战国时代各国老百姓有起义造反的吗?不多吧,因为老百姓在这个国家过得不好大不了搬去邻国,彼此还有个竞争。可到了始皇帝大一统这里老百姓没地方跑了,活不下去是不是就只能“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跟皇帝拼命?
再看看今天,是不是大部分国人都还是认同这套“为国为民”的理论,觉得秦始皇是有大爱的。你如果认同他这个价值观,是不是就应该服从他,就应该辅助君主,而不是成为反贼呢?
有人会说:凭什么呢?我认同“为国为民”,就必然要站在暴君这边吗?还真是这样。因为在古代这种谁拳头大谁当皇帝,老百姓完全没有选择权的状态下,谁掌握了最高权力谁就天然代表着国。郭靖说“为国为民”,那好,去守襄阳听吕文德的差遣吧;岳飞要“为国为民”,可以,去镇压农民起义,那些都是暴徒,反正“为国为民”的解释权在皇帝这。你郭靖总不能另起一摊儿自己搞独立吧,那不就是分裂国家,是汉奸了吗?
所以大家发现没有,这种情况下原本的“侠”,只要认同“为国为民”这种趋势,就只能接受招安这种阳谋。就和水泊梁山一样,从“聚义堂”改为“忠义堂”的那天起,侠的灵魂——义,就已经被放在前面的“忠”夺舍了。
而“忠”和“义”,本身就是一对矛盾体,是互相排斥的,所以才会有“忠义不能两全”的说法。因为忠,代表了所有人对于皇帝的服从,皇帝是人际网络的中心节点;而义,代表的则是去中心化的私人关系。在皇帝眼里,这叫串联,叫结党营私。
如果每个人都跟李逵那样,只认大哥不认皇帝,那不麻烦了吗?所以历朝历代的君主,都会挖空心思去发明各种工具,确保所有的节点只跟自己联系,但互相之间不联系。
比如鼓励举报,再比如大谈“为国为民”,用所谓的民族大义给你绑在那,换取你的服从。说白了,把一切都交给组织,什么父母兄弟亲人室友都得让道。爹亲娘亲,不如那啥亲嘛!
说回金庸,我相信“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句话未必是他有意创造出来,而只是他早期喜欢的一句话而已。文人嘛,年轻的时候很容易被宏大叙事自我感动。但此后的几十年,这句话显然非常受官方欢迎,以至于坊间出现了“古龙那是小情小爱”、“杨过格局不如郭靖”的说法。
但事实上,打死不进体制的杨过和古龙笔下的那些侠客们才是侠的本来模样。如果非要较真儿,你会发现金庸笔下的男主角们对于侠的理解是不同的:令狐冲认为的侠可能是率性而为;张无忌可能是不辜负任何一份感情……那为什么到最后唯独郭靖这句话成了金科玉律呢?因为他最正能量,最政治正确,其他人那叫个人英雄主义。
当然到了后期,金庸其实也是明显有反思的。比如《倚天屠龙记》里“倚天剑”对于“屠龙刀”代表的皇权是一种制约作用——你皇帝干的不好,我武林高手就能拿着倚天剑砍你的脑袋。当然,这只是一厢情愿的美好想象。
到了《鹿鼎记》就更有意思了。韦小宝这个基本上不会武功、被很多人评价为小流氓的角色,恰恰是最符合侠义精神的。因为在韦小宝心里排名第一位的价值观是什么?是义气。也就是个人和个人之间的契约和恩义关系,他脑子里是没有忠君思想的。
可能有人要说,不对啊,他明明对康熙很忠诚啊?注意了,他对康熙好是把康熙当朋友,本质上还是义气!他认的是小玄子,不是大清皇帝。康熙那套帝王术对他是无效的,因为他打死都不肯对皇帝出卖师傅和天地会的兄弟。
其次,韦小宝也有见义勇为的一面,虽然不多,因为他本身武力值就不高,但有机会还是会锄强扶弱的。比如在处理吴之荣和庄家关系的时候,他就觉得吴之荣不是个东西。事实上,吴之荣并没有触犯到韦小宝的利益还对他非常客气,但他心里就有种朴素的正义,这种想法和康熙代表的皇权当然是冲突的。
最后,韦小宝是完全不接受任何集体主义叙事裹挟的,而且从不内耗。他是个纯粹的个人主义者。跟他忽悠什么民族大义、反清复明、为国为民,统统不好使。因为他从小在妓院长大,没被那套冼脑包污染。细想想,陈近南一直以来的信仰说白了到底是什么?宁要汉族人的草,不要异族人的宝。
像顾炎武、吕留良都知道康熙可比明朝大部分脓包皇帝强多了,但他们还是要反清复明,就因为他们脑子里有这个民族主义冼脑包。而韦小宝,他只知道谁对我好,我就对谁好;谁让老百姓过得好,我就拥护谁。别说满族人,就是外星人对我来说也没差别,更何况他连自己爹是什么民族、自己是什么人都不知道。
所以,当我们再听到“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时,也许可以多问自己一句:“为谁之国和民?”千百年来,帝王更替,可江湖依旧。 侠的本意,从来不是服从,而是守护;不是迎合权力,而是直面不义。 当喧嚣退去,我们或许会明白:侠,不在刀下,而在心中。那句“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若没有自由的灵魂作底色,就只是另一场修辞的幻术罢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