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说二战期间最有名的防线叫什么名字?毫无疑问,必须是那个从未被正面攻克过的马奇诺防线。正如法国人当时宣称的那样:“我们建造的这条防线,是绝对不可逾越的。”
马奇诺防线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在一战后,为防止德国再次入侵斥巨资修建的防御工事。它整体由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最坚固的墙体厚达2.5米,内部配套齐全,不仅有大炮、壕沟、堡垒,还设有厨房、发电站、医院、工厂甚至有轨电车等设施。整条防线全长390公里,纵深4至14公里,耗时12年建成,总投入达50亿法郎,堪称当时“防御值拉满”的典范。以当时德军的武器装备,几乎没有任何可能从正面突破。
因此,德国也在马奇诺防线对面修建了自己的防御工事,称为“西墙”(又称齐格飞防线)。这条防线全长630公里,拥有11800多个防御工事,使用的钢筋混凝土量是马奇诺防线的2.4倍。只不过齐格飞防线的工事大多规模较小、设计缺陷明显,但即便如此,其整体防御力仍不容小觑。
![]()
只可惜,无论是马奇诺防线还是齐格飞防线,最终都成了无用之功,几乎未发挥实际作用。有意思的是,1937年,法国总理兼国防部长达拉第曾计划从马奇诺防线北部出发,沿法国边境向北海方向扩建防线,这项工程一直持续到德军进攻法国时才被迫停止。
德国为入侵法国制定了黄色方案,核心是绕过马奇诺防线,从荷兰、比利时方向攻入。若德军真选这条路线会如何?事实上,法国人早已预判德军大概率会走这里,因此提前在该方向布下严密防线。据统计,英法两国在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方向共集结135个师,编成三个集团军,配备3000多辆坦克、2000架作战飞机及1000多架支援飞机,总兵力与德军大致相当。若德国执行最初的“黄色方案”,比利时无疑会成为双方厮杀的主战场。
至于中路方向,因有阿登山区这一天然屏障,再加马斯河阻隔,盟军仅安排了战斗力较弱的部队驻守。从逻辑上看,盟军的计划相当稳妥,即便中路防线被突破,南北两路也能快速分兵支援。
![]()
可谁能想到,1940年1月10日,两名德国军官酒后驾驶一架破旧教练机,闹出天大的意外。这两人本应携带最新制定的“黄色方案2号作战计划”前往科隆参会,结果当日清晨大雾弥漫,教练机既无无线电也无雷达导航,两人如同无头苍蝇般乱飞。驾驶员见状降低高度,试图通过观察地面地形辨别方向,却因前一晚酩酊大醉未完全清醒,飞机下降幅度过大,径直撞在树上。
万幸两人侥幸生还;但坏消息是,他们已不在德国境内,而是坠落在比利时。要知道,他们身上携带的正是完整版黄色方案,一旦落入他人之手,后果不堪设想。两人慌忙寻找地方销毁文件,本想在农户家中点火焚烧,无奈飞机坠落动静太大,比利时边防部队很快找到他们,黄色方案就此全盘泄密。
英法两国得知消息后欣喜若狂,令人意外的是,希特勒对此也颇为高兴。有人认为,是因希特勒本就不看好黄色方案,泄密正好给了他制定新方案的机会,不过这种说法并不严谨。即便2号方案未遗失,德军不久后也制定了3号方案,而新方案与此前的计划并无本质区别。换句话说,德国进攻法国的路线选择本就有限,无论如何调整,都难以跳出固定框架,近乎明牌打法。
![]()
但这次泄密事件,让曼施坦因再次向陆军总部重申自己的观点,令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极为不满,曼施坦因也因此被贬,从A集团军参谋长调任第38军军长。巧合的是,不久后希特勒视察部队,接见新任军长时,曼施坦因恰好在列。他趁机提出自己的作战计划,希特勒听完赞叹其构想极富创新性,当即下令让总参谋长哈尔德以曼施坦因的建议为基础制定新计划。但即便如此,曼施坦因仍未进一步参与新计划的制定。
经过深思熟虑,德国陆军部认为,若按曼施坦因集结所有装甲力量穿越阿登森林的设想,风险过高,一旦后路被切断,整场战役将满盘皆输。更稳妥的方案是:德军继续进攻荷兰、比利时吸引盟军注意力,同时为A集团军调集7个装甲师实施独立穿插。要知道,当时德军总共只有10个装甲师,这已是极大投入。
A集团军的具体任务是:开战前4天内抵达默兹河与色当地区,建立桥头堡等待主力会合;并在开战第9天前集中全部兵力向英吉利海峡推进,将英法联军逼至海边。
现在我们复盘西线战场态势:法国人识破德国原计划并制定应对方案;德国人则看穿法国已识破其原计划,进而在法国应对方案基础上制定了全新针对性计划。
![]()
值得一提的是,德国为何冒如此大的风险执行曼施坦因计划?既然决定采用该计划,又为何不敢孤注一掷,反而保留荷兰、比利时方向的兵力?最关键的原因是,正如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所担忧的:德国根本无力彻底战胜西方盟国,而希特勒却幻想通过一场决战赢得战争,一旦失利,便是万劫不复。曼施坦因计划更将这场豪赌压缩为“一战定胜负”,风险直接拉满。因此,布劳希奇直到最后仍留了一手,以防不测。
正所谓风险与机遇并存,没人想到此时的法国早已是纸老虎一捅就破。曾经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部队,早在一战中元气大伤,剩下的士兵多是凡尔登、索姆河等“绞肉机战役”磨去血性的人。德国原本也可能陷入类似状态,但一战后20年的压迫反而让其积攒了复仇动力。
说到这里,我忍不住想到埃里希·鲁登道夫、希特勒、曼施坦因,总希望通过一场决定性战役征服一个国家;而小毛奇、布劳希奇这两任德国陆军总司令是务实派,从不相信“一战定胜负”,因此被打压、被嘲讽,可恰恰是他们的谨慎思路,最终间接耗尽了法国人的抵抗力量。
![]()
你看曼施坦因此时斗志昂扬,秉持生死看淡,不服就干的态度,作战异常勇猛;可几年后的苏德战争后期,再看其打逆风局的表现,尽显无奈,曾经的闪电战已无施展空间,此时他更强调收缩防线、打持久战,以拖垮苏联才是关键。你能想到这是同一个人提出的思路吗?
其实我们了解二战德国时,常被德军摧枯拉朽的闪电战吸引,但必须明白战争拼的是综合国力。德国虽能通过速战速决取得局部胜利,却无法真正征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比如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以及匈牙利、罗马尼亚等仆从国皆是如此,仆从国多是出工不出力,主要战斗全靠德国独自承担。关键是德国人口仅几千万,根本支撑不了长期战争。因此,我们不应被闪电战胜利的表象蒙蔽,更应关注战争的本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