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331公路如一条彩色绸带纵跨长白山,一头连着“人悦其行”的交旅愿景,一头牵着“道法自然”的生态承诺。这条路上,藏着吉林交通人破解季冻区修路难题的“科技密码”——既要让路面在严寒中扛住岁月侵蚀,又要让公路与长白山的生态温柔共生。

季冻区的冬天,是沥青路面的“天敌”。低温冻胀、融沉开裂,年年修年年坏的难题,如今有了“靶向治疗”方案。在G331公路572公里至574公里段,四种“定制款”路面结构在此“同台竞技”:从级配碎石基层到ATPB开级配沥青稳定碎石基层,从低剂量水稳碎石搭配高模量沥青,再到加了土工格栅“抗裂层”的强化结构,每一层都埋着精密传感器,像给路面装了“神经末梢”,实时捕捉受力与温度变化。

更绝的是“时光加速器”——路面足尺加速加载设备。别人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观察的路面寿命演变,在这里1个月就能摸清规律。这些数据将转化为三套“预测模型”:路面开裂、沥青层车辙、半刚性基层疲劳,精准预判路面“健康状况”,为吉林普通干线公路量身打造经济耐用的“路面配方”,让每一寸公路都经得起严寒考验。

修路最怕伤了生态。长白山的松树“娇贵”,根系怕积水,一旦公路阻断水系,树木就可能缺氧枯萎。为了守护这份脆弱,建设者们在公路沿线埋下3处6对水位传感器,像“生态哨兵”般监测地表水位变化,精准评估公路对水系的影响。不仅如此,他们还翻出了1980年以来的“生态档案”——土地利用、气象、河流径流量数据,再结合多年遥感影像,用大型计算机推演公路对森林碳汇、水源涵养、植被多样性的长期影响。每一组数据的跳动,都是对“不破坏就是最好保护”的践行。

如今行驶在G331公路上,既能看林海雪原的壮阔,也能感科技赋能的安心。那些埋在路面下的传感器、守在草丛里的水位计,那些在实验室里推演的模型、在加速设备下模拟的岁月,都在诉说着一条公路的“科技担当”。这条边疆线上的“彩色长廊”,不仅是交通要道,更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答卷——用科技的力量,让路与山、与林、与水,温柔相处,共赴长远。
作者:邹鹏亮
责编:秦楚越
编审:裴晶莹
监审:董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