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炼狱与不屈:南京城的八十天
![]()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地狱之门打开了。然而,在无尽的黑暗之中,却有人点燃了微弱的烛火。
在南京市中心,有一个特殊区域——南京安全区。它的负责人,竟是一位德国人,名叫约翰·拉贝。他还有另一个身份:纳粹党党员。此刻,他臂膀上的纳粹袖标不再是罪恶的象征,反而成了护身符。他利用这重身份,与疯狂的日本兵周旋。
![]()
约翰·拉贝
“快!快进来!”拉贝先生用不熟练的中文喊着,将一群惊慌失措的妇女儿童护进自家院子。每当有日本兵试图闯入安全区骚扰,拉贝就会挺身而出,指着悬挂在门口的纳粹德国国旗,厉声呵斥。那面旗帜,诡异地成了超过25万中国难民的“保护伞”。他甚至在院子里搭建了一个芦苇棚,收容了600多位邻居。他在日记中写道:“我一生中最可怕的时光开始了……但我不能抛弃他们。”
同样在守护的,还有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明妮·魏特琳教授,孩子们都叫她“华小姐”。她的学院收容了上万名妇女和儿童。每天,她都像一尊门神,站在学院大门口。
![]()
明妮·魏特琳铜像
最危急的一次,几个日本兵端着刺刀企图冲进来。魏特琳张开双臂,死死挡在门前,用英语和仅会的中文坚定地说:“这是学校!你们不能进来!”她的目光毫不退缩,瘦弱的身躯在刺刀前仿佛一堵高墙。日本兵最终被她无畏的气场所震慑,悻悻离去。她在日记里写下的话,简单却有力:“金陵学院就是我的家,我绝不能离开。”
【小结】
南京的八十天,是人类历史上至暗的一页。但我们铭记这段历史,不仅仅是为了记住侵略者的残暴,更是为了记住在黑暗中依然闪烁的人性光辉。拉贝的“纳粹旗”和魏特琳的“双臂”,为我们定义了什么是勇气与善良。即使在最绝望的炼狱,也从未放弃对生命的尊重。这告诉我们,永远不要对人性失去信心。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