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傍晚,社区篮球场边聚着一群老球友。42岁的王强笑呵呵地加入了大家,手里却捏着一小把红通通的枸杞。“谁又熬夜了,快来点枸杞补补!”有人打趣。王强毫不避讳,直接倒进口袋里,随手干嚼几颗。“别说,这法子我可坚持半年了,还没觉得腻。”他一边嚼,一边给大家讲,自己最近总爱感觉精神不错,下班再晚也不疲惫——可半年前,他还会时不时感冒,晚上眼干,常喊没劲。
直到最近,公司体检报告下来了,王强兴冲冲跑去医院想“晒一晒”自己的全新“健康数据”。没想到,医生翻看了王强的体检结果,皱眉问道:“你这是干啥了?各项指标变化挺反常。”这突如其来的反应让王强心里咯噔一下:枸杞不是公认的“养生圣果”吗?为啥医生听了反而这么诧异?
![]()
难道,天天干嚼枸杞养生,真的就代表健康了么?或者,这看似简单的“小动作”里,藏着你我都忽视的健康玄机?小小的红枸杞,真的能让你躲开“亚健康”的烦恼?尤其是“干嚼”这种吃法,效果究竟如何?答案远不止表面那么简单,尤其是其中的第2点,90%的人根本想不到!
说到枸杞,很多人脑海里第一反应就是“养生”“明目”“补肾”。但“天天干嚼枸杞就能健康长寿”的说法,真的靠谱吗?不少短视频平台或养生达人都在强调“枸杞泡水没用,干嚼才有效”,甚至还有人称“每天一小把,血管更年轻”。
据《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每100克枸杞含蛋白质13.5克、膳食纤维17.3克,更含有多种氨基酸、β-胡萝卜素和丰富的多糖。现代研究指出,枸杞多糖有一定的抗氧化、降血脂、辅助降糖、增强免疫等作用。
![]()
但,干嚼枸杞真比泡水、煮粥更好吗?浙江大学医学院的营养学团队指出,人体吸收枸杞有效成分,关键在于消化系统能否顺利“如数吸收”。枸杞干嚼时口腔短暂咀嚼,大量有效成分没有溶出,若未充分咀嚼,很多成分反而在胃肠中被纤维“包裹”后直接排出体外,吸收率未必更高。
医生的疑问也不是无的放矢。所谓“反常的变化”,其实隐藏了吃法、用量、个体差异等多重因素。单一习惯的“神奇效果”,远没有市面上宣传得那么直接和绝对。
很多人把“枸杞神话”看作灵丹妙药,但真实的身体反应往往远比传说复杂。回溯王强半年内的健康轨迹,医生梳理了以下3个变化,这些波动必须引起重视:
血糖数值可能出现波动
枸杞含糖量不低。每100克枸杞含糖量高达45~53克,干嚼时摄入更多糖分,如果总摄入量过高,本来血糖就偏高的人群,反而可能造成空腹血糖或餐后血糖的上升。《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显示,部分患者长期大量食用枸杞,空腹血糖均升高0.4~1.1 mmol/L,尤其是患有糖尿病、糖耐量异常的中老年人要特别注意。
![]()
肠胃功能易被忽视
枸杞膳食纤维丰富,适量食用对促进肠道蠕动有明显帮助。不过,如果干嚼摄入超量,有些人会出现腹胀、腹泻等肠道不适。这类副作用的发生率可达15~20%,许多“肠胃弱”的人首当其冲。
视疲劳和免疫力或有改善,但难持久依赖
枸杞中β-胡萝卜素、玉米黄质等对缓解视疲劳、改善夜间视力有辅益,同时有助于提升免疫力。《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22年研究显示,每日摄入15克左右枸杞,8周后受试者自觉视疲劳感下降明显,部分人白细胞数量上升约2.8%。但相关数据也提示,单纯以枸杞为“免疫主力”,若饮食结构单一、运动不配合,长期健康收益非常有限。
尤其要警惕:干嚼枸杞虽有好处,但过犹不及易伤身!所谓干嚼比泡水更好,仅限科学适量和充分咀嚼,否则反而负担大于收获。
![]()
医学专家强调:养生无捷径,枸杞虽好,也需因人而异,量力而行。合理吃枸杞,把握这3个关键建议,有助于更好发挥其健康价值。
优先推荐“温水泡、煮粥食”,兼顾干嚼但量需严控。每日10~15克为宜,约一小把即可,不提倡过量食用。干嚼时务必少量多嚼、细致粉碎,尽可能让有效成分充分释放。 有血糖异常或体重偏高者,日常更应注意总糖分摄入。如患有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建议医生指导下适量食用或避开高糖食物。 枸杞配合多样化健康饮食为宜,同时要搭配充足运动、规律作息。单一补品无法抵消生活中不良习惯的伤害。科学数据表明,复合养生+均衡膳食,能让免疫力提升幅度高于单一枸杞摄入的1.5倍以上。 谨记,每个人身体状况不同,最适合自己的养生法还是要从个体化出发,不要盲目“赶潮流”,跟风养生最易出问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