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 7 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长江江面的薄雾,苏通长江公路大桥的监控画面里,一条由北向南的车流长龙已悄然成型。红色的刹车灯在桥面绵延数公里,与江面上穿梭的货轮灯光交相辉映,宛如一幅流动的 “交通织锦”—— 这是 2025 年国庆中秋双节返程高峰最生动的缩影。从渤海之滨到南海之畔,从东部沿海到西北内陆,一场涉及数亿人的 “迁徙” 正有序上演,而苏通大桥作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无疑成为这场返程大潮中最受关注的 “观察窗口”。
![]()
桥面直击:48 小时不落幕的 “车流交响乐”
10 月 7 日凌晨 4 点,苏通大桥北岸的收费站早已灯火通明。穿着反光背心的工作人员李师傅正忙着引导车辆有序通行,他的声音略带沙哑:“从 6 号晚上开始,车流量就明显上来了,我们班组已经连轴转了 12 个小时,平均每分钟要过 20 多辆车。” 记者在现场看到,由北向南的车道上,私家车、商务车、货车排成了整齐的长队,车灯连成的光带如同一条巨龙,缓慢地向江南方向移动。偶尔有车辆因为错过出口而临时变道,引发短暂的缓行,但在交通指挥人员的疏导下,很快又恢复了秩序。
![]()
上午 10 点,桥面的车流量达到了第一个小高峰。记者乘坐无人机俯瞰苏通大桥,只见桥面被车流 “填满”,车辆如同一个个小小的火柴盒,在桥面上有序移动。据苏通大桥管理处提供的数据显示,10 月 7 日 0 点至 12 点,大桥由北向南的车流量已突破 8 万辆,较去年同期增长 15%。“这还不是最高峰,根据往年经验,下午 3 点到晚上 8 点才是最难熬的时候。” 苏通大桥交警大队的王警官告诉记者,为了应对返程高峰,他们提前增派了警力,在桥面关键位置设置了临时执勤点,同时启用了应急车道管控系统,一旦发生交通事故,能在 5 分钟内到达现场处置。
![]()
下午 4 点,返程高峰如期而至。此时的苏通大桥,车流量已攀升至每小时 1.2 万辆,桥面出现了阶段性的缓行。记者在桥面随机采访了几位车主,来自山东青岛的张先生正带着家人返回上海,他无奈地笑着说:“早就知道会堵车,特意提前了 3 个小时出发,没想到还是被堵在了桥上。不过好在提前下载了导航软件,实时更新路况,还能看看沿途的风景,也不算太无聊。” 而来自江苏盐城的货车司机刘师傅则显得更为从容,他说:“我跑运输十几年了,每年节假日返程都会遇到堵车,早就习惯了。出发前我给货车做了全面检查,还备足了水和食物,就算堵上几个小时也不怕。”
![]()
晚上 8 点,天色渐暗,桥面的车灯愈发璀璨。此时的车流量虽略有下降,但仍保持在每小时 8000 辆以上。苏通大桥管理处的监控室里,工作人员正紧盯着屏幕,实时监控桥面的通行情况。“从目前的数据来看,今天的车流量预计会突破 18 万辆,创今年以来的新高。” 管理处负责人介绍,为了保障大桥的通行安全,他们不仅加强了桥面的巡逻力度,还对桥梁的伸缩缝、护栏等设施进行了实时监测,确保大桥在大流量通行下的安全稳定。
![]()
数据透视:3 亿人次迁徙背后的交通 “硬实力”
2025 年国庆中秋双节,全国范围内的人员流动规模再次刷新纪录。据交通运输部发布的数据显示,10 月 7 日当天,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达到 30849 万人次,环比增长 3.5%,同比增长 18.3%。其中,公路人员流动量预计 28586 万人次,环比增长 2.8%,同比增长 20.4%;铁路发送旅客 1563 万人次,同比增长 12.1%;民航发送旅客 620 万人次,同比增长 10.8%。这一组组数据的背后,不仅反映了民众出行需求的持续释放,更彰显了中国交通基础设施的 “硬实力”。
![]()
从区域分布来看,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经济发达地区成为返程高峰的 “主战场”。以长三角地区为例,除了苏通大桥,江阴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舟山跨海大桥等重要桥梁的车流量均突破历史峰值。江苏省交通运输厅的数据显示,10 月 7 日当天,江苏全省高速公路车流量达到 450 万辆,同比增长 12%,其中由北往南的返程车流占比超过 60%。“长三角地区经济活跃,人员往来频繁,国庆中秋双节期间,很多人选择跨省旅游、走亲访友,这直接推动了返程车流的增长。” 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的专家分析道,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区域内的交通网络日益完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民航等多种交通方式的衔接更加顺畅,为民众出行提供了更多选择。
![]()
在铁路方面,高铁成为许多旅客返程的首选。10 月 7 日,全国高铁发送旅客量突破 1200 万人次,占铁路发送旅客总量的 76.8%。以上海虹桥站为例,当天发送旅客量达到 45 万人次,创历史新高。“高铁具有速度快、舒适性高、准点率高的优势,非常适合中长途旅行。” 上海虹桥站的工作人员介绍,为了应对返程高峰,车站增加了临时列车的开行数量,同时优化了候车区域的布局,增设了临时检票口,提高了旅客的通行效率。此外,铁路部门还推出了 “静音车厢”“重点旅客服务” 等特色服务,进一步提升了旅客的出行体验。
![]()
民航方面,各大机场也迎来了返程客流高峰。北京首都机场、上海浦东机场、广州白云机场等枢纽机场的旅客吞吐量均突破 10 万人次。为了保障旅客顺利返程,各大机场加强了与航空公司、地面交通部门的协调配合,优化了值机、安检、登机等流程,同时增加了机场大巴、地铁等地面交通的运力,确保旅客能够 “无缝衔接”。此外,航空公司还根据客流情况,及时调整了航班计划,增加了热门航线的航班频次,有效缓解了返程客流的压力。
![]()
应对有方:多部门联动筑牢 “安全返程线”
面对如此庞大的返程客流,如何保障交通秩序的顺畅和旅客的安全,成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要任务。为此,多部门提前谋划、密切配合,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为民众筑牢了 “安全返程线”。
![]()
在高速公路方面,交通运输部门提前对高速公路的基础设施进行了全面检查和维护,重点排查了桥梁、隧道、互通立交等关键部位的安全隐患,确保道路设施的完好。同时,加强了对高速公路的交通流量监测和分析,通过交通广播、导航软件、高速公路沿线的电子显示屏等多种渠道,及时向民众发布路况信息,引导民众合理安排出行时间和路线。此外,高速公路管理部门还增加了清障救援力量的投入,在高速公路沿线设置了临时救援点,确保一旦发生交通事故或车辆故障,能够及时进行处置,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交通秩序的影响。
![]()
公安交警部门则加大了对道路交通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重点整治超速、超员、疲劳驾驶、酒后驾驶、违法占用应急车道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在苏通大桥等重点路段,交警部门启用了 “无人机巡查 + 地面巡逻” 的立体管控模式,实时监控桥面的交通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置交通违法行为。同时,通过设置临时执勤点、开展流动执法等方式,进一步提高了路面的见警率和管事率,有效震慑了交通违法行为。
![]()
在铁路和民航方面,公安部门加强了对车站、机场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安全保卫工作,增加了巡逻警力,严格落实安检措施,严防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铁路和民航部门还加强了与气象部门的沟通协调,及时掌握天气变化情况,对受天气影响的航班和列车进行及时调整,确保旅客的出行安全。
![]()
除了政府部门的努力,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到返程高峰的保障工作中来。许多志愿者主动来到高速公路服务区、车站、机场等场所,为旅客提供引导咨询、行李搬运、热水供应等志愿服务。一些企业也推出了贴心服务,如保险公司推出了 “返程护航” 保险产品,为车主提供交通事故救援、车辆维修等保障;电商平台则在高速公路服务区设立了临时自提点,方便旅客领取网购商品。这些举措不仅为民众的返程出行提供了便利,也营造了全社会共同参与交通保障的良好氛围。
![]()
温情瞬间:返程路上的 “小确幸”
在返程高峰的车流和人潮中,除了紧张和忙碌,还有许多温情瞬间让人倍感温暖。这些 “小确幸” 如同冬日里的阳光,照亮了人们的返程路。
![]()
10 月 7 日下午,在苏通大桥的一个临时执勤点,一位孕妇突然出现了腹痛的症状,情况十分紧急。正在执勤的交警王警官发现后,立即启动了应急救援预案,用警车开道,将孕妇送往附近的医院。由于送医及时,孕妇和胎儿都平安无事。“当时我特别着急,多亏了交警同志的帮助,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孕妇的丈夫感激地说。这样的应急救援案例,在返程高峰期间还有很多。据苏通大桥交警大队统计,10 月 7 日当天,他们共处置各类应急救援事件 23 起,帮助 12 名急需就医的旅客及时到达医院。
在高速公路服务区,也上演着一幕幕温情画面。10 月 7 日傍晚,在江苏淮安的一个高速公路服务区,一位老人因为低血糖突然晕倒。服务区的工作人员发现后,立即将老人扶到休息室,给老人喂了糖水和食物。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老人的身体逐渐恢复。“出门在外,难免会遇到困难,能帮到老人,我们也很开心。” 服务区的工作人员说。此外,服务区还为旅客提供了免费的热水、充电设备、应急药品等,让旅客在返程途中感受到家的温暖。
在高铁上,同样充满了温情。10 月 7 日,从武汉开往上海的一趟高铁上,一位乘客突发心脏病。列车长立即通过广播寻找医生,很快,一位来自上海的医生主动站了出来,对患者进行紧急救治。同时,列车长与前方车站取得联系,安排了救护车在车站等候。最终,患者被及时送往医院,脱离了生命危险。“当时情况很危急,多亏了医生和列车工作人员的帮助,否则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患者的家属感动地说。
这些温情瞬间,虽然看似微小,却传递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温暖,也让漫长的返程路变得更加温馨。它们不仅是返程高峰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更是中国社会文明进步的生动体现。
未来展望:智慧交通让返程更 “顺畅”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慧交通正成为缓解交通拥堵、提升出行效率的重要手段。在 2025 年的双节返程高峰中,智慧交通的应用已经初见成效,而在未来,智慧交通将发挥更大的作用,让民众的返程之路更加 “顺畅”。
在高速公路方面,智慧交通系统的应用让交通管理更加精准高效。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交通管理部门可以实时监测交通流量,预测交通拥堵情况,并及时调整交通管控措施。例如,在苏通大桥,管理部门通过安装在桥面的传感器和摄像头,实时收集交通流量、车速、车辆类型等数据,然后通过大数据分析平台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交通流量变化趋势,并根据预测结果及时调整车道分配、限速标准等,有效提高了桥面的通行效率。此外,智慧交通系统还可以实现与导航软件的实时对接,将路况信息及时推送给车主,引导车主选择最优路线,减少交通拥堵。
在铁路方面,智慧铁路的建设也在不断推进。通过引入物联网、5G 等技术,铁路部门可以实现对列车、车站、线路等设备的实时监测和远程控制,提高铁路运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智慧铁路还可以为旅客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如人脸识别检票、智能导航、个性化服务推荐等,让旅客的出行体验更加舒适便捷。例如,在上海虹桥站,旅客通过人脸识别系统,只需几秒钟就可以完成检票,大大提高了通行效率。此外,铁路部门还推出了 “铁路 e 卡通” 等新型票务产品,旅客可以通过手机 APP 实现购票、检票、乘车等一站式服务,无需再换取纸质车票。
在民航方面,智慧机场的建设也在加速推进。通过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机场可以实现对航班、旅客、行李等的全流程管理,提高机场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例如,在广州白云机场,通过安装在机场各个区域的摄像头和传感器,实时收集旅客流量、航班动态、行李运输等数据,然后通过大数据分析平台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优化机场的运营流程,提高旅客的通行效率。此外,智慧机场还可以为旅客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如智能值机、行李追踪、机场导航等,让旅客的出行更加便捷舒适。
未来,随着智慧交通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交通拥堵问题将得到进一步缓解,民众的出行效率和体验将得到显著提升。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国庆中秋双节返程高峰将不再是 “堵在路上” 的无奈,而是 “一路顺畅” 的愉悦。
2025 年 10 月 7 日的苏通大桥,车流依旧在缓慢前行,但这场涉及数亿人的返程高峰,却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交通的强大实力和中国社会的温暖与活力。从桥面的车流长龙到数据背后的交通网络,从多部门的联动保障到返程路上的温情瞬间,每一个细节都在诉说着中国交通的发展与进步。随着智慧交通的不断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返程之路将更加顺畅、更加温馨,而中国交通也将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满足民众美好生活需求的道路上,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