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2014年8月那次,在海南岛以东220公里的空域,美军的P-8A“海神”反潜巡逻机正干着抵近侦察的活儿。突然,一架涂着中国海军航空兵标志的歼-11B呼啸而至。
根据美军后来公布的说法,两架飞机的最近距离一度只有9米。更让美国人心里发毛的是,我们的飞行员还操纵着重达二十多吨的战斗机,绕着P-8A来了一个干净利落的“桶滚”机动,顺便亮了亮机翼底下挂载的导弹。这套动作,既是警告,也是一种技术上的碾压。美国国防部当时就急了,说这是“不专业”“危险”的挑衅。可咱们国防部发言人杨宇军的回应很淡定:“中方飞行员的操作是专业的,并与美机保持了安全距离。” 言下之意,到底是谁先贴上来的,谁心里没数吗?
![]()
这只是个开始。从那以后,歼-11的身影就成了南海和东海空中的常客。2022年12月,一架歼-11在南海拦截美军RC-135侦察机,最近距离拉到了惊人的6米,几乎就是翼尖对着翼尖。到了2023年10月,更是上演了夜间拦截的好戏,一架歼-11在能见度极差的夜晚,以不到3米的距离逼近一架庞大的B-52战略轰炸机。
美军发布的里,能看到歼-11的轮廓在B-52的舷窗外一闪而过,那种压迫感,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美国人一边抱怨“这太危险了”,一边纳闷:为什么总是歼-11?
杀鸡焉用牛刀:成本与数量的经济账
要解开这个谜团,首先得算一笔经济账。打仗打的是后勤,和平时期的对峙消耗,同样看的是家底。
歼-20是什么?那是咱们空军的“踹门神器”,是用来在战时撕开对方最严密防空网的顶级刺客。它的每一次飞行,从机体寿命的损耗到后勤维护的复杂程度,成本都高得惊人。用它去拦截一架慢吞吞、没有空战能力的侦察机或轰炸机,简直就是拿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而且血亏。
![]()
美军的抵近侦察,现在已经成了常态化、高频率的骚扰。今天来一架P-8A,明天来一架RC-135。如果每次都派歼-20升空应对,那损耗和成本谁受得了?
相比之下,歼-11就不一样了。作为一款成熟的重型四代机,它的保有量非常大,整个歼-11家族在中国空军和海航的数量超过三百架。数量多,意味着可以形成规模优势,轻松实现高频率的轮班巡逻。而且经过多年的国产化,歼-11的零部件供应和维护保障体系已经完全成熟,使用成本远低于五代机。它就像一个身强力壮、任劳任怨的保安队长,对付这种日常骚扰,性价比最高,效果也最好。
藏好王牌:战略上的“信息迷雾”
成本只是第一层原因,更深层的考量,在于战略。
现代空战,很大程度上是“信息战”。在和平时期,每一次近距离的空中接触,都是双方电子侦察系统互相收集数据的好机会。你的雷达开机信号特征、数据链通信方式、电子战吊舱的频率范围,都可能被对方记录下来,回去建立一个详细的数据库。
![]()
歼-20最大的王牌,就是它的隐身能力和先进的航电系统。这些核心参数,都是国家最高级别的军事机密。如果频繁用歼-20去搞近距离拦截,就等于把这位“隐身刺客”一次次地推到聚光灯下,让对方的各种侦察设备反复扫描、分析。这会大大增加其关键性能泄露的风险,一旦战时,它的隐身优势就可能大打折扣。
所以,用歼-11去执行拦截任务,本身就是一种高明的“战略伪装”。歼-11作为一款非隐身战机,它的雷达反射面积、航电特征早已不是什么秘密。用它去和美机“贴脸”,既能完成驱离和警告的任务,又不会暴露我们顶级装备的核心数据。这就叫“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把真正的杀手锏留到最关键的时刻。
![]()
而且,拦截的本质是“威慑”,是让你看见我的存在,知道我的底线。歼-20玩的是“无声猎杀”,追求的是“发现即摧毁”。你让它去拦截,它可能悄无声息地在美机旁边绕了几圈,对方雷达上啥都没有,飞行员可能还以为是海鸟飞过,那威慑的效果从何而来?反倒是歼-11这种大家伙,堂堂正正地飞到你面前,让你肉眼都能看到它挂载的导弹,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压迫感,才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警告。
老兵不死,只在不断升级
![]()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觉得,那歼-11会不会技术上落后了,应付不了局面?这你就把问题想简单了。美国人之所以纳闷,就是因为他们看到的歼-11,早已经不是当年从俄罗斯引进的那个“苏-27”了。
咱们国家的军工有个特别厉害的传统,就是“小步快跑,持续升级”。歼-11家族的发展史,就是这个传统的完美体现。
最初的歼-11A,是组装的俄国散件。到了歼-11B,就实现了大换血,换上了国产的“太行”发动机和全新的航电系统,摆脱了对俄罗斯的依赖,成了一架真正的“中国战机”。再到后来的双座型歼-11BS,以及最新的改进型歼-11BG,那更是脱胎换骨。
别看歼-11BG的外壳还是那个经典的“侧卫”气动布局,但它的“灵魂”已经换成了21世纪的标准。它装备了先进的有源相控阵雷达(AESA),探测能力和抗干扰能力比老型号强了一大截;它能挂载我们最先进的霹雳-15远程空空导弹和霹雳-10近距格斗弹。说白了,它就是一架披着四代机外衣,但拥有四代半甚至准五代机内核的“魔改”战机。
![]()
所以,当美军的P-8A或B-52遇到歼-11BG时,它们面对的根本不是一个过时的对手,而是一个探测距离远、打击火力猛、机动性依然出色的空中猎手。它的体系作战能力,早已融入了中国空军的整体作战网络,能够得到预警机、地面雷达和卫星的数据支持。
一种自信,一种态度
总而言之,美国人发现的这个“奇怪现象”,背后一点也不奇怪。
歼-11之所以成为收拾美军的主力,是中国空军基于现实威胁、成本效益和战略全局,做出的一项极其务实和聪明的选择。
这背后反映出的,是一种成熟的建军思路和一种强大的体系自信。我们不再需要靠一两件“明星装备”来撑门面,而是拥有了一个庞大、高效、分工明确的装备体系。在这个体系里,歼-20是尖刀,歼-16是重锤,而歼-11,就是那个守卫国门、经验丰富、永远可靠的忠诚卫士。
它用一次次精准而强硬的拦截告诉世界:这片空域,有我们在。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迎接它的,就是我们的猎枪。而歼-11,就是那杆擦得最亮、永远在弦上的猎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