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经历过这种尴尬场面,人有三急,憋得直跺脚,冲进景区或者商场卫生间,一眼望去,男厕外面没啥人,出入井然有序,女厕前面却排起了长龙。前面五个人等着,你还得靠墙站成第六个“候补选手”。
相较于男厕所,为什么女厕所外面经常有人排队?这到底是咋回事呢?
![]()
别急着怪谁上厕所时间长,数据显示,女性平均如厕时间确实比男性多出约30秒到1分钟,但这点差距根本撑不起动辄十几分钟的排队,真正的问题出在“数量”和“功能”上。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公共建筑中男女厕位比例原则上应为1:1,但在人流密集场所,比如商场、剧院、体育场馆,应当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调整,适当增加女性厕位。
![]()
可现实呢?大多数老建筑、甚至不少新建项目,依然沿用几十年前的标准,男厕隔间加小便池能同时容纳七八人,女厕只有三四个坑位,每个女性还得关门脱裤子擦手一整套流程。这就等于八个人抢三个座位,你说能不堵吗?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因素,生理差异带来的使用频率不同。女性不仅生理期需要频繁更换卫生用品,孕期、哺乳期也更容易出现尿频的现象,男性则没有这种烦恼。
此外,带小孩的母亲、照顾老人的家属,往往也需要进入女厕完成辅助任务。
![]()
这意味着一个女性使用者的背后,可能承担着多重角色。而现行很多公厕根本没有设置家庭卫生间或无障碍设施,导致这些本该分流的人群全挤进了普通女厕。
北京某大型购物中心曾做过内部统计,在周末高峰时段,女性卫生间平均每小时服务人次是男厕的1.8倍,但可用厕位却少了近40%。供需严重失衡,排队就成了必然结果。
![]()
再往深了说,这个问题其实折射出城市公共服务设计中的“默认男性视角”,上世纪乃至本世纪初的城市规划,多数以通勤男性为预设对象,从地铁站台宽度到公交线路布局,再到厕所配比,都忽略了女性日常出行的实际需求。
比如学校、医院、火车站等人流密集区,女性占比常常超过一半,但厕所资源配置却未同步更新。直到近年来,国家层面才开始推动系统性改革。
![]()
2016年,住建部明确要求大型公共场所女厕位与男厕位比例不宜小于1.5:1;2021年,《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标准》进一步强调应结合人群结构优化布局。
部分城市已率先行动,深圳一些地铁站在改造中将女厕扩容30%以上,上海新建成的文化场馆普遍配置亲子卫生间,广州部分商场试点“无性别+独立隔间”模式,缓解高峰期压力。
![]()
当然技术手段也在跟进,智能引导系统可以实时显示各层厕所使用情况,帮助人们避开拥堵区域;模块化装配式公厕缩短施工周期,便于快速增建;节水型设备和高效通风系统则提升了整体使用体验。
但最根本的改变,还得靠观念升级。我们不能再把“上厕所”当成私事闭口不谈,而要把它看作衡量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
![]()
回到你我身边,其实每个人都能参与这场变革,发现某个商场女厕常年排长队,不妨向物业反馈;带孩子出门遇到如厕难,可以拨打市政热线提出建议;作为设计师或管理者,更要主动调研真实使用数据,而不是照搬图纸模板,您说对不?
![]()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