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太空司令部的最高长官,保罗特德曼司令,最近对着BBC的镜头,脸上写满了四个字:“深感担忧”。他到底在担忧什么?他说,俄罗斯正在持续地、有规律地干扰和跟踪英国的军用卫星。要知道,大英帝国在太空中总共就那么六颗军用卫星,负责通信和侦察。现在,特德曼司令亲口承认,这些军用卫星即便有抗干扰技术,也基本处于半瘫痪状态,根本无法正常工作。
这是什么概念?这意味着英国军队整个太空侦察体系,被人家不费一枪一弹地给废了。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技术骚扰,这是战略级别的“致盲打击”。
![]()
有人可能会说,英国不会反击吗?但现实是,这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对抗。俄罗斯和中美这样的航天大国,在轨的各类卫星动辄上百颗,侦察卫星更是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网络。你英国就这六棵独苗,怎么跟人家玩?俄罗斯这次,就是明明白白地告诉北约所有成员国:别在地面上咋咋呼呼,到了太空这个高边疆,你们的那些技术优势,在我面前可能不堪一击。
这堂“太空课”的背景,恰恰是乌克兰战场最令人绝望的时刻。2025年9月,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司令西尔斯基几乎已经赌上了全部家当。他把扎波罗热、赫尔松甚至苏梅方向所有能调动的部队,像输红了眼的赌徒一样,全部压在了顿涅茨克北部的波克罗夫斯克和康斯坦丁诺夫卡防线上。因为谁都清楚,这里是通往第聂伯彼得罗夫斯克州的最后一道闸门,一旦失守,西边就是一马平川,再无险可守。
![]()
基辅他心里比谁都明白,单靠自己已经撑不下去了。唯一的希望,就是把北约和欧盟这些“盟友”彻底拉下水。社交平台上,俄罗斯的军事博主就爆料,基辅方面可能在波兰、罗马尼亚这些北约邻国境内,策划所谓的“假旗事件”,也就是伪造俄罗斯无人机“入侵”的假象,目的就是为了激活“北约第五条款”,那个“一人被打,全员参战”的集体防御机制。
可结果呢?北约怂了。别说激活第五条款,就连启动第四条款,也就是大家坐下来开个会讨论一下安全威胁,都成了欧美国家的“禁忌话题”。之前法国德国嚷嚷着要组建“欧洲维和部队”进驻乌克兰,喊得震天响,结果也是雷声大雨点小。说白了,谁都不愿意第一个跳进火坑,去直面一个手握核武器、并且敢于“掀桌子”的俄罗斯。
![]()
其实,俄罗斯的电子战能力,早就有过预演。就在去年,英国国防大臣格兰特沙普斯乘坐的专机,在从波兰返回英国的途中,飞经俄罗斯的“飞地”加里宁格勒附近时,就遭遇了诡异的信号干扰。整整半个小时,飞机上的GPS全球定位系统和卫星通讯全部失灵。事后英国首相府都证实了这件事。虽然飞机最终安全降落,但这种“任人拿捏”的后怕感,恐怕至今还让伦敦的政客们心有余悸。
当时很多人分析,这就是俄罗斯在加里宁格勒测试它的新型电子战系统。那里就像俄罗斯插在北约心脏地带的一把匕首,北约战机天天抵近侦察,俄罗斯不能每次都派飞机驱离,但它可以用电子战的方式,给你一个明确的警告:“这里是禁区,别靠太近!”
![]()
俄罗斯的电子战系统,一旦开启,就是大范围、无差别的强力干扰,这种做法的副作用也很明显,就是经常“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很多俄罗斯前线的士兵抱怨,电子战部队一开机,不仅乌克兰的无人机飞不了,连他们自己的“海鹰-10”侦察无人机也跟着失联坠毁。这是一种典型的“焦土战术”,我用不了,你也别想用,直接把整个电磁频谱变成一片废墟。
![]()
但恰恰是这种看似粗暴的战术,背后隐藏着俄罗斯深刻的战略无奈和非对称的智慧。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事实,在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在太空侦察能力上,是远远落后于整个西方世界的。美国智库早就分析过,到2022年战争初期,俄罗斯在天上能正常工作的军用侦察卫星,满打满算也就十来颗。其中光学成像卫星5颗,合成孔径雷达卫星更是只有可怜的1颗。
这是什么概念?一颗低轨道卫星飞过乌克兰上空,也就十几分钟的侦察窗口。要想对绵延上千公里的战线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监视,至少需要两百颗以上的卫星接力配合。而乌克兰背后呢?是整个西方世界调集的,包括军用和商用在内的超过200颗各类卫星,为它提供着堪称“天眼”级别的情报支持。
美国Maxar公司的商业卫星,分辨率已经达到15厘米,地面上一张报纸的标题都能看得清清楚楚。美军自己的“锁眼”系列军用侦察卫星,更是国之重器,据说造价顶半艘核动力航母。正是靠着这种悬殊到令人绝望的情报优势,乌军才能屡次精准地打击俄军的指挥部、弹药库,甚至预测俄军的进攻方向。
![]()
可以说,俄军在地面上之所以打得这么艰难,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看不见”。而他们自己也试图弥补这个短板,在过去几年连续发射了多颗“宇宙”系列的军事侦察卫星,但结果非常惨淡,好几颗卫星在发射后不久就失控坠毁,白白浪费了宝贵的资源。
既然在“看”这个能力上,短期内追不上你,那我就干脆想办法把你弄瞎。这就是俄罗斯的非对称战略。我卫星数量不如你,质量不如你,但我可以集中力量发展“反卫星”和电子干扰能力。你依赖卫星导航、通信和侦察,那我就让你的卫星变成太空垃圾。英国这次的遭遇,就是俄罗斯这种战略思想的完美体现。
这给整个北约敲响了警钟。现代战争高度依赖信息化、体系化,而这个体系的神经中枢,就在太空。一旦这个中枢瘫痪,你那些昂贵的五代机、精确制导炸弹、数字化部队,可能瞬间就会退化成二战时期的水平。俄罗斯用实际行动证明,它有能力攻击北约最引以为傲,也最脆弱的“阿喀琉斯之踵”。
![]()
这场发生在太空中的无声较量,其意义远比顿巴斯的一场战役得失要深远得多。它标志着太空军事化已经从理论变成了现实,大国之间的博弈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维度。和平利用太空曾是全世界的共识,但现在,太空已经无可避免地成为了信息时代的最高战场。
回看俄罗斯,这个曾经的航天超级大国,在苏联解体后因经济崩溃而一度沉寂。但它深厚的军事底蕴和独特的斗争哲学,让它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走出了一条“剑走偏锋”的道路。
对我们而言,这同样是一次深刻的启示。幸运的是,在太空侦察这个关键领域,我们没有落下。有美国专家就曾分析,中国已经拥有超过260颗各类侦察卫星,构建了强大的天基情报、监视和侦察体系,能够在关键海域实现24小时的态势感知。我们补齐了短板,就不会在未来的潜在冲突中,遭遇俄罗斯今日之困境。
![]()
所以,别再只盯着地面上的炮火了。当英国太空司令官无奈地承认他们的“天眼”被废之时,一个全新的战争时代,其实已经悄然来临。在这场更高维度的对抗中,谁能看得更远、干扰得更准、生存得更久,谁才能真正掌握未来的主动权。俄罗斯的这堂“太空课”,代价高昂,但所有人都必须认真听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