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阅山海】南戴河的夏日海风还带着沙滩的细沙,我却一头扎进了一座藏着亿万年秘密的“王国”——贝壳王国科普馆。推开那扇仿贝壳纹理的玻璃门,瞬间被一片幽蓝的光影包裹,头顶是悬浮的巨型贝壳模型,灯光透过螺钿般的穹顶洒下,像极了远古海洋深处的粼粼波光。入口处的导览牌上写着“每一枚贝壳,都是文明的时光胶囊”,这让原本计划“看个新鲜”的我,忽然生出了几分“寻宝”的郑重。(李继三)
![]()
光影里的贝壳星河。第一展区“海洋瑰宝”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沿着弧形展柜前行,仿佛漫步在海底隧道。左边是排列整齐的榧螺,从指甲盖大小的迷你款到半米长的巨型个体,螺旋纹路像被精心雕刻的象牙塔;右边的扇贝家族则更像一群撑开彩伞的舞者,有的壳面缀满朱红斑点,有的泛着珍珠母贝特有的虹彩,灯光下竟能映出我的身影。最惊艳的是中央展台的“鹦鹉螺化石”,直径近一米的壳上,螺旋形的气室清晰可见,讲解员说这是距今约2亿年的侏罗纪遗物,“它们曾是海洋里的‘活化石’,见证过恐龙时代的兴衰”。我凑过去细看,壳壁上细密的生长纹,像极了古文明刻在石碑上的楔形文字,无声诉说着远古海洋的故事。
![]()
转角处的“荧光贝壳”展柜让我停下了脚步。暗室里,原本朴素的骨螺、芋螺在紫外线照射下焕发出奇幻的色彩:有的通体碧绿如翡翠,有的一圈圈紫蓝光晕像极了星空,还有的壳口边缘泛着橘色的荧光,宛如海底的萤火虫。“这些荧光来自贝壳本身的矿物质,就像远古文明用荧光颜料绘制壁画一样,是自然赋予的‘发光密码’。”讲解员的话让我忽然觉得,眼前这些闪烁的贝壳,仿佛是失落文明留下的信号灯。
![]()
贝壳里的文明密码。如果说第一展区是“自然的造化”,那么“文明印记”展区便是“人类的对话”。这里的贝壳不再只是海洋生物的“房子”,而是承载着人类文明的信物。展柜里,新石器时代的贝壳刮削器边缘还留着使用的磨损痕迹,考古说明写着“当时的先民用来切割兽皮、处理食物”;旁边的商周时期贝壳货币“贝币”则更让我驻足——这些打磨光滑的海贝,中间被钻了小孔,曾是古代贸易的“硬通货”。
![]()
“那时候内陆地区很难见到海贝,它们比青铜还珍贵,相当于现在的‘黄金’。”讲解员指着一枚刻有纹饰的贝币说,“你看这上面的云雷纹,和殷墟甲骨上的纹路一脉相承,贝壳可是早期文明的‘流通符号’呢。”
![]()
最让我着迷的是“贝壳工艺”展台。战国时期的贝壳镶嵌铜镜,镜面虽已斑驳,但边缘的贝壳镶嵌图案依然清晰,龙凤纹样在光线下流转着温润的光泽;清代的螺钿漆盒则更为精致,工匠用不同色泽的贝壳薄片拼出亭台楼阁,细到窗棂的纹路都栩栩如生。“螺钿工艺在唐代就达到了顶峰,当时的工匠能把贝壳磨成比纸还薄的片,镶嵌在家具、乐器上,就像用贝壳‘作画’。
![]()
”看着这些历经百年依然华美的器物,我仿佛看到了古代工匠伏案劳作的身影,他们把对海洋的敬畏与对美的追求,都刻进了一枚枚小小的贝壳里。
![]()
指尖触碰的远古回响。科普馆的互动区是孩子们的乐园,也是我这个“大朋友”的“探秘基地”。在“贝壳工坊”,我尝试着用砂纸打磨一枚普通的文蛤壳,粗糙的壳面渐渐变得光滑,露出里面乳白色的内层,触摸起来竟有玉石般的温润。“很多古代文明会用贝壳制作饰品,比如仰韶文化的贝壳项链,就是这样一点点打磨出来的。”工作人员递给我一根红绳,我学着把打磨好的贝壳串起来,瞬间有了一种“复原古物”的成就感。
![]()
出口处的“时光邮局”摆着一排贝壳形状的明信片,我挑了一张印着鹦鹉螺化石的,写下“在贝壳里,遇见了比人类文明更古老的‘诗篇’”。走出科普馆时,夕阳正把南戴河的海面染成金红色,沙滩上孩子们捡贝壳的笑声传来。我低头看了看手中的贝壳项链,忽然明白:所谓“失落的文明”,或许从未真正消失——它们藏在每一枚贝壳的纹路里,藏在人类与海洋对话的历史中,更藏在我们对自然与过往的好奇与敬畏里。
![]()
海风再次吹过,带着贝壳王国的幽蓝光影与远古回响,我知道,这场“寻找失落文明”的旅程,才刚刚开始。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