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寒露节气,民间素有“春节冷不冷,就看寒露”的谚语。随着2026年春节的临近,人们不禁好奇:这个春节会冷吗?让我们从气象规律、民俗谚语和科学预测等多角度探讨这一问题。
一、寒露节气与春节气温的民间智慧
“寒露无雨,百日无霜”“寒露有雨冬雨少,寒露无雨冬雨多”等农谚揭示了寒露节气对冬季气候的预示作用。根据中国天气网历史数据统计,寒露当日天气与后续冬季气温确实存在一定相关性。例如2020年寒露全国大部晴暖,当年春节(2021年2月)我国中东部出现罕见暖冬;而2018年寒露多地阴雨,次年春节(2019年2月)则遭遇强寒潮。
![]()
气象专家解释,寒露时节东亚大气环流开始向冬季模式调整。若此时冷空气活跃,往往预示着冬季风偏强。今年寒露(2025年10月8日)的天气实况显示,北方已有冷空气南下,华北部分地区降温达8-10℃,这与国家气候中心预测的“今冬可能偏冷”趋势相吻合。
二、2026年春节气候的科学预测
2026年春节落在2月17日,较往年偏晚。根据国家气候中心发布的季节预报,受拉尼娜现象持续影响,今冬明春我国气温总体呈“前冬暖后冬冷”特征。具体来看:
1. **温度趋势**:1-2月冷空气活动将显著增强,特别是华北、东北地区气温可能较常年偏低1-2℃。南方地区冷暖波动较大,可能出现阶段性低温雨雪。
2. **降水分布**:长江中下游降水偏多,可能增加湿冷体感;而华南部分地区干旱风险仍需关注。
![]()
3. **极端天气**:需防范类似2008年南方雪灾的极端事件,但发生概率较低。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变暖背景下,冬季变暖趋势明显。近十年春节假期全国平均气温较上世纪80年代升高约1.5℃,但短时强降温过程反而更加剧烈。
三、地域差异与防寒建议
我国幅员辽阔,春节气候差异显著:
- **东北地区**:预计气温-15至-25℃,需防范持续严寒
- **华北平原**:可能遭遇-10℃左右低温,风寒效应明显
- **江淮流域**:湿冷为主,体感温度可能低于实际气温
- **华南地区**:温暖为主,但需警惕“回南天”带来的潮湿
![]()
建议公众提前关注中长期预报,尤其是计划春运出行的人群。农业农村部已提醒北方设施农业做好保温防冻,南方经济作物需防范冻雨危害。
四、气候变化下的节气新解读
随着气候变暖,传统节气谚语的适用性正在发生变化。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研究显示,近30年“寒露晴春节暖”的准确率从78%下降至65%。但寒露期间西伯利亚高压强度、副热带高压位置等指标,仍对冬季预测有重要参考价值。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建议,在参考民俗的同时,应结合现代气象预报技术。目前针对2026年春节的专项气候预测将于2025年12月发布,届时可获取更精准的结论。
![]()
结语
综合现有信息,2026年春节我国大概率呈现“整体偏冷、波动显著”的特点,特别是北方地区需做好防寒准备。但气候预测存在不确定性,建议公众通过“国家气象科学数据中心”等权威渠道获取最新信息。无论天气如何,提前规划、科学应对才能确保度过一个平安祥和的春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