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之后:被遗忘的“麻烦”与狂欢的“正能量”
江边的水还没从陈默(化名)的衣服上干透,闪光灯就已经对准了冲过来拽住他的路人王磊。
记者挤在救护车旁,话筒递到王磊嘴边:“当时没想过危险吗?是什么让你果断冲上去的?”镜头里,王磊被汗水和江水打湿的衬衫皱成一团,占了画面大半,陈默缩在救护车后座,只露出一截垂在外面、还在发抖的胳膊——没人问他冷不冷,没人问他为什么要走到这一步,连他手腕上没来得及处理的划痕,都成了镜头里“惊心动魄”的背景板。
![]()
第二天的本地新闻,标题格外醒目:“暖心!热心市民江边勇救轻生者,传递人间大爱”。配图是王磊半拉半扶着陈默往岸上走的画面,陈默的脸被模糊处理,像个没有名字的“道具”。评论区里,“好人”“正能量”“幸好救下来了”的赞美刷了屏,有人提了句“那个年轻人到底怎么了”,很快被“活着就好,别问那么多”的回复盖了过去。
陈默在医院待了三天,除了社区工作人员来填过一张“情况登记表”,问了句“家里人联系上了吗”,再没别的人来。记者没再来,毕竟“市民救人”的故事已经发了稿,后续的“麻烦”——陈默欠了三个月的房贷、投了几十份简历石沉大海、夜里总被喘不过气的梦惊醒——这些不够“正能量”的事,没人愿意浪费版面。
同病房的大爷刷到新闻,凑过来问他:“小伙子,你咋这么想不开?人家陌生人救你多不容易,可得好好活着啊。”陈默张了张嘴,想说“我不是想不开,是真的撑不住了”,可大爷已经转过头,对着手机里王磊的采访啧啧称赞:“这人才是实在人!”
出院那天,陈默没等到任何“帮扶”的电话,只等到了小区邻居的指指点点:“就是他啊,这么年轻寻死觅活,给人家路人添多大麻烦。”“听说还欠着房贷,肯定是好吃懒做。”那些当初在新闻下喊着“要关心他”的人,此刻没人愿意多问一句——他们需要的只是“有人被救了”这个温暖的结论,至于被救者之后要怎么扛过房贷、怎么熬过失眠的夜、怎么重新找回活下去的力气,这些“不体面”的细节,会破坏“正能量”的完美叙事。
后来有人在菜市场见过陈默,他穿着洗得发白的外套,蹲在角落里卖菜,据说还是没找到工作,只能靠帮老家亲戚卖菜凑房租。有人提起那次“被救”,他只是低头扒拉着手里的青菜,说了句:“那天之后,没人真的想知道我为什么要跳江,他们只需要我‘活着’,好让那个‘拯救’的故事,显得更圆满。”
江水会干,新闻会凉,救人者的名字会被记住一阵子。可陈默的麻烦还在——房贷的催款短信没停,夜里的噩梦没停,那种被全世界围观了“脆弱”,却没人愿意伸手帮他挪开“压垮他的石头”的无力感,也没停。
这场“拯救”,从头到尾都是一场热闹的“正能量狂欢”:路人成了“热心市民”,媒体赚了流量,观众喂饱了情绪,只有那个被“救下来”的陈默,成了狂欢过后,被丢在原地的“麻烦”——毕竟,“救下来”是功劳,“怎么活”,从来都只是他自己的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