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失去是成全
贞观十七年,魏征病逝。
唐太宗李世民站在凌烟阁前,望着魏征的画像,泪流满面。他对群臣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逝,朕失一镜矣。"
失去魏征那年,李世民五十岁。他突然明白,那些当年听来刺耳的谏言,都是真金。而那些失去魏征后纷纷奉承的声音,不过是虚妄。
人这一生,总要失去点什么,才能看清什么。
![]()
想当年,李世民夺得天下,身边谋士如云。可真正敢直言进谏的,唯有魏征。魏征在世时,他常觉烦扰,甚至想过罢黜。可魏征一去,他才懂得那份失去的珍贵。
史书记载,魏征病重时,李世民亲自探视,将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征之子。可魏征临终前,仍上疏劝谏,请太宗慎终如始,勿忘创业之艰。
那些让你痛哭的失去,最后都会让你感谢。
失去魏征后,李世民开始反思。他重读魏征生前所有奏疏,将其中谏言编成《魏郑公谏录》,时时翻阅。他说:"魏征虽逝,其言犹在。失去他这个人,却留下了这面镜子。"
失去不是终点,是转弯。它疼,但它成全。
李世民失去的那位诤臣,成全了一代明君的觉醒。
二、孤独是清醒
建安十三年,诸葛亮隐居隆中。
二十七岁的他,躬耕于南阳,结庐在荒野。世人不解:此人满腹经纶,为何甘守清贫?友人相劝出仕,他只是笑笑,继续读书、种地、观天象。
人只有在孤独里,才能听见真话。
当时天下纷乱,群雄并起。有人投曹操求富贵,有人随孙权图安稳,有人跟刘表混温饱。热闹的地方都是别人的期待,唯有隆中这片寂静,属于诸葛亮自己。
![]()
他在孤独中读《春秋》,研兵法,画地图,推演天下大势。没有朝堂的喧嚣,没有权谋的干扰,他把整个乱世看得通透。
合群是本能,孤独是能力。
当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在草堂里,铺开一卷《隆中对》。天下三分之策,了然于胸。这份清醒,不是热闹中能悟出的,是孤独里沉淀出的。
史书记载,诸葛亮常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唯独他的挚友徐庶、崔州平知其才。真正的知己不需要多,一两个足矣。
孤独不是惩罚,是清醒的代价。
出山之后,诸葛亮辅佐刘备,联吴抗曹,三分天下。那些隆中岁月的孤独,成就了后来的卧龙先生。
那些敢于孤独的人,最后都活成了自己的光。
三、自律是重生
元丰三年,苏轼被贬黄州。
四十五岁的他,从翰林学士沦为团练副使。官职尽失,俸禄微薄,连养家都成问题。旧日门生故吏,纷纷避之不及。
普通人到此,早已自暴自弃。可苏轼没有。
自律没有渐进式,只有翻篇式。
他在黄州城东的荒地上,开垦了一片坡地,自号"东坡居士"。每日清晨,他亲自下地耕种;白天,他读书写字;夜晚,他观月饮酒,写下传世诗文。
没有了朝堂的繁文缛节,反而找回了生活的本真。他亲自酿酒,创制"东坡肉",研究种田之法。日子虽苦,精神却自由。
![]()
自律的本质,是用今天的痛,换明天的自由。
在黄州的四年,苏轼写下了《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篇。那些在庙堂之上写不出的文章,在躬耕田亩中自然流淌。他说:"一蓑烟雨任平生。"
史书记载,苏轼在黄州,"躬耕东坡,筑雪堂居之"。每日作息规律,读书、耕作、写字、练书法,一日不辍。这份自律,让他在逆境中没有沉沦,反而涅槃重生。
放纵的尽头是自我厌恶,自律的尽头是自我尊重。
后来苏轼北归,虽又遭贬谪,却再也没有失去过自己。因为黄州那段日子,让他从朝堂的囚徒,变成了生命的主人。
真正的重生,不是换个环境,是换个自己。
写在最后
人生所有的福报,都藏在反常识里。
世人都怕失去,智者却懂得失去是成全; 世人都怕孤独,智者却懂得孤独是清醒; 世人都怕自律,智者却懂得自律是重生。
你失去的,成全你;你独处的,清醒你;你自律的,重生你。
五十岁的李世民,失去了魏征,找到了明镜; 二十七岁的诸葛亮,拥抱了孤独,看透了天下; 四十五岁的苏东坡,选择了自律,重获了自由。
人生下半场,拼的不是拥有多少,而是能放下多少,能独处多久,能坚持多远。
愿你在失去里成全自己,在孤独里清醒自己,在自律里重生自己。
那时你会发现,所有的福报,都是你自己给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