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介绍日军的旅团级单位。
步兵团
![]()
水上源藏为缅甸派遣军第56师团第56步兵团团长,率部驻守在缅甸的密之那,1944年8月初密支那城被中美联军破后自杀,因为违反了玉碎令未能获得追晋中将的哀荣
日军中有个颇有些奇葩的步兵团,其是否算是旅团级单位有些争议。
1937年9月,日军以前文提到的独立混成第11旅团为基干,扩编为第26师团。该师团取消了旅团一级由师部直辖三个步兵联队,就此开启了日军师团缩减规模的先河。
然而日军部队本身军官比例就较低,指挥系统更是十分精简,因此取消了旅团一级的日军的三联制师团,在实际作战中常常出现师团长分身乏术顾不过来的状况。
于是最迟在在1939年年中时,日军对三联队制师团编制进行了调整,师团下属的三个步兵联队被整合进了一个步兵团里。这个步兵团团长由少将出任,因此被视为一个旅团级的单位。
![]()
田路朝一为日军第15师团第15步兵团团长,1939年6月17日,其座机在湖北黄梅塞老祖山上空被新四军地面防空火力击落,追晋中将
不过这个步兵团不含后勤、炮兵、骑兵这些支援部队,并不具备独立的野战能力,战时需师团的直辖部队协助作战。步兵团团长在作战时分担师团长的部分职责,常常独立指挥部队作战。
步兵团虽不设后勤和支援单位,但下辖三个联队,所以满编时兵力达到万余人,为日军旅团级单位中兵力规模最大的。由于其规模与他国师一级相当,所以也有一些观点将步兵团直接视为师级单位。
鉴于步兵团的规模庞大,因此与其说步兵团团长是旅团长,倒不如说他是副师团长更贴切些。
独立守备队
![]()
关东军中早在七七事变前就存在独立守备队,其下辖多个步兵大队,兵力通常在4000人以上,就规模而言已经接近旅团级别了。
到了1944年时,此时的日本帝国已经穷途末路,但是其还在垂死挣扎。日军此时由于装备不足,所以大规模地编制装备简陋的守备队据守占领区腹地,以便能挤出装备精良的部队开赴前线作战。
独立守备队的主官中最为有名的大概就是坂本吉太郎了。
1942年6月9日,时为第26师团第12步兵联队大佐联队长的坂本吉太郎,在河北省深泽县宋家庄遭遇了冀中军区7军分区22团的伏击,被当场击成了重伤。由于内线情报有误,所以八路军误以为该酋已毙命,因此在发布战报时宣布击毙了他。
然而根据日军记录,1945年3月在山西大同编成的独立第4警备队,正是由坂本吉太郎少将出任主官。
奇怪的是,近些年国内互联网上坂本吉太郎是被国军击毙的谣言四起。
支队
支队为日军陆军编制的临时作战单位,其人员配置特点与混成旅团、独立步兵大队颇为类似。
![]()
![]()
支队在日军中存在的历史已经很久了,早在甲午战争期间就有。比如这两幅甲午战争期间日军随军画家创作的油画,上一幅名为《立见尚文支队攻击平壤外围的牡丹台》,下一幅名为《佐藤正大佐指挥的元山支队在义州路伏击败退的清军》。
前文提及了日军混成旅团中有一个叫做台湾混成旅团的,它的前身正是支队。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后,日军从屯驻台湾岛的部队中抽调人员和装备,组成了一个由两个步兵联队和一个山炮联队等组成的支队,和其它日军援军一道驰援淞沪战场。最开始这个支队由台湾守备司令重藤千秋少将指挥,因此按照惯例称为重藤支队。后来指挥官换成了波田重一少将便改名为了波田支队,波田支队因为在武汉会战中表现出色而闻名于抗战史。
再后来该支队更名为了台湾混成旅团,最后扩编为第48师团。
![]()
由于该支队一直是旅团级编制,所以台湾混成旅团算是日军在抗战期间唯一一个常设的混成旅团。
不过日军的支队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旅团级单位,像是1942年参与五一大扫荡的关东军坂本支队,是由第26师团第12步兵联队下属的两个步兵大队加强了起兵和炮兵组成的。该支队指挥官为第12步兵联队联队长坂本吉太郎大佐,于是按照日军习惯该支队被命名为坂本支队。
显然这个坂本支队是一个加强了独立作战能力的,但兵力缩水的联队级单位。五一大扫荡八路军反围剿作战中,击毙的日军最高军衔军官菅泽直记少佐,正是第12步兵联队第1大队大队长。
自从波田支队改称为台湾混成旅团后,日军编制的支队一级单位规模大多都未再超过联队级别了。
重炮旅团
![]()
日军的炮兵旅团也是一个果粉造谣重灾区,比如一些家伙吹嘘参加兰封会战的日军第14师团增强有一个重炮旅团,其下辖的重炮部队多达五个重炮联队。
而实际上第14师团隶属的华北派遣军才下辖有一个野战重炮旅团(下辖两个野战重炮联队),另外还有三个重炮联队。也就是说这个第14师团带上了华北派遣军全部的重炮部队。
编造这种完全不合逻辑的配置,显然是在给兰封会战国军溃败找借口。
而且这帮人根本就没有搞清楚日军重炮部队的分类,日军重炮部队在命名上分为野战重炮部队和重炮部队两种,这两者之间是有极大区别的。
![]()
野战重炮部队是摩托化(汽车拉炮)行军,因此可以跟上部队的行军速度,能为部队提供实时的火力支援。而重炮部队也叫攻城炮部队,其拖拽火炮依靠畜力,因此其行军速度很慢,在长途行军时会被落在主力部队后面很远。
以前文提到的坂本支队在北白庄村战斗为例,菅泽直记少佐就是在此仗中被击毙的。
1942年5月30日清晨这场战斗便已经打响,直到菅泽直记少佐被击毙后的下午两点左右,马拉的两门41式75毫米山炮才赶到战场。日军依靠这两门41式山炮摧毁了北白庄村内的所有防御工事,八路军不得不在白天从地道撤出了北白庄村。
![]()
北白庄村之战,八路军和协助作战的民兵共计伤亡30余人,毙伤日伪军超过300人,是五一大扫荡中一场酣畅淋漓的胜仗。但是此仗也突显出了八路军的短板,缺乏重武器的八路军难以在平原上与日军对峙。同时北白庄村之战也证明,日军的畜运火炮部队难以跟上行军队伍,无法提供及时的火力支援。
这还是75毫米山炮,重炮联队装备的100毫米以上的那些笨重的铁轮火炮,行军速度就更要慢很多了。
所以啊,第14师团如果南下进攻开封真的带上了重炮联队,对于其来说不是增强火力而是增加了一堆行军的累赘。
日军炮兵旅团都是重炮旅团,一般下辖2-3个重炮联队,一个重炮联队兵力在2300人左右,所以日军重炮旅团的兵力在5000-7500人之间。
还有
![]()
天津日军中国驻屯军司令部
有关日军旅团级单位,我们必须要牢记的一个,它日常却是以军命名的——中国驻屯军。
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给予了列强从天津到山海关的驻军权,日本在这一带的驻军虽然称为中国驻屯军,但是其实际上是一个旅团级单位,部队主官也是少将级别。
《辛丑条约》虽承认了列强驻军权,但是中国驻屯军挑起事端的卢沟桥,已经不在条约赋予列强的驻军地之内。因此一些日本学者极力想要将日本侵华战争爆发的原因,推诿到宛平县城的中国守军的头上根本就是诡辩。
日军在卢沟桥附近出现没有任何法理支撑就是入侵,当地中国军队即便是主动攻击那也是在反击侵略。
有关日军旅团就介绍这些吧。
觉得码字的文章还行,走过路过看过的朋友还请赞个粉个转个。
谢谢大家的支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