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面积最大的地级行政区面积比4个韩国面积和还多出5.8万平方公里,这个地方是新疆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在新疆的行政区划版图上,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是个特殊的存在,它面积达47.1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整个黑龙江省,是新疆乃至全国最大的地级行政区。
![]()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可让人疑惑的是,新疆以维吾尔族为主体民族,为何这片最大的区域却以“蒙古”冠名?
要解开这个疑问,不能只看当下的行政区划,更要回到200多年前,那段让无数人动容的土尔扈特部东归史诗中去寻找答案。
要理解巴音郭楞的“蒙古”印记,先得看清它的地理底色,这片47.1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并非全是人们印象中的沙漠戈壁。
![]()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天山山脉横亘其中,融化的雪水滋养出大片绿洲与草原,博斯腾湖像一颗蓝宝石镶嵌在盆地中央,巴音布鲁克草原更是被誉为“丰饶的泉水之地”(巴音布鲁克蒙古语意为“丰饶的泉水”)。
这样的地理条件,天生适合游牧民族繁衍生息,也为后来蒙古部落的定居埋下了伏笔,不过,巴音郭楞的蒙古族,并非土生土长的新疆族群。
![]()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们的故乡远在万里之外的欧洲伏尔加河流域,明朝时期,蒙古瓦剌部的分支土尔扈特部,因受到同属瓦剌的准噶尔部攻击,被迫离开草原西迁。
他们越过中亚的荒漠与山脉,最终在伏尔加河流域停下脚步,建立起自己的部落联盟,在这里放牧、生活,一住就是近百年。
![]()
图片来源于网络
若不是沙俄的压迫,土尔扈特人或许会在伏尔加河畔世代定居,随着俄罗斯帝国的扩张,他们的生活逐渐被阴影笼罩,沙俄政府强迫土尔扈特部首领送质子入宫。
部落太子萨赖甚至被囚禁至死,大量牧民被强征入伍,成为沙俄对外战争的“炮灰”,史料记载“征兵数万,归来者十之一二”,无数家庭因此破碎。
![]()
图片来源于网络
更让土尔扈特人无法忍受的是,沙俄还试图改变他们的信仰与文化,要求他们放弃传统习俗,融入俄罗斯社会,这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真正让土尔扈特人下定决心东归的,是清朝对新疆的治理与故土的召唤,乾隆年间,清廷平定了长期割据新疆的准噶尔汗国,将新疆重新纳入中央政府管辖。
![]()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个消息传到伏尔加河流域,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看到了回归的希望,准噶尔部是他们当年西迁的仇敌,如今仇敌被平定,故乡的障碍已清除。
更重要的是,清朝作为蒙古部落认可的“天朝上国”,能为他们提供庇护,可东归之路远比想象中艰难,1771年正月,渥巴锡秘密召集部众。
![]()
图片来源于网络
宣布东归计划:“我们的子孙永远不当奴隶,让我们到太阳升起的地方去”,7万土尔扈特人带着帐篷、牛羊,趁着夜色踏上归途。
沙俄政府得知后,立刻派军队追击,沿途的哈萨克部落也受沙俄煽动前来拦截,土尔扈特人一边与追兵厮杀,一边在零下几十度的严寒中跋涉。
![]()
图片来源于网络
越过冰雪覆盖的乌拉尔山,穿过寸草不生的中亚戈壁,半年的迁徙之路,成了一场悲壮的远征,粮食吃完了,他们就杀牛羊充饥;水喝完了,就融化积雪止渴。
老人、孩子和伤员不断倒下,最终抵达新疆伊犁时,7万部众只剩下不到3万人,可即便如此,没有一个人选择回头,对故土的执念,支撑着他们走完了这段万里归途。
![]()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土尔扈特人的东归,不仅是一段民族迁徙史,更直接塑造了巴音郭楞的行政区划归属,当渥巴锡带着残部抵达伊犁时,沙俄立刻向清朝施压。
威胁“若接纳土尔扈特人,便即刻开战”,面对强硬的外交压力,乾隆皇帝的态度毫不退让:“若尔等不从我言,决然不成,必与尔等交战!”
![]()
清廷不仅明确接纳土尔扈特人,还专门派人勘察新疆地形,为他们寻找最适宜的定居地,最终,巴音郭楞周边区域被选定为土尔扈特人的聚居地。
这里有天山融水形成的河流(“郭楞”蒙古语意为“流域”,“巴音郭楞”即“丰饶的流域”),有广阔的草原可供放牧,博斯腾湖还能提供充足的水源与渔业资源。
![]()
完美契合游牧民族的生活需求,清廷不仅为他们划分了牧场,还提供粮食、衣物等物资,帮助他们重建家园,从那时起,土尔扈特人就在巴音郭楞扎下根来。
他们与当地的维吾尔族、汉族等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开发这片土地,随着时间推移,蒙古文化逐渐成为巴音郭楞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后来设立地级行政区时,“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名称便顺理成章地确定下来,这既是对土尔扈特部东归历史的尊重,也是对多民族共生现状的认可。
如今走进巴音郭楞,依然能看到当年东归历史留下的印记,巴音布鲁克草原上,牧民们骑马放牧的身影,延续着传统的游牧生活。
![]()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地的蒙古族节庆活动中,“那达慕”大会上的摔跤、赛马,展现着浓郁的蒙古文化,博物馆里陈列的东归路线图、渥巴锡的画像,诉说着那段悲壮而光荣的历史。
而这片土地上,维吾尔族的葡萄架、汉族的棉田与蒙古族的草原相映成趣,不同民族的文化在这里交融共生,成了新疆多民族和谐相处的生动缩影。
![]()
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么,新疆最大的行政区为何冠“蒙古”之名?
答案早已清晰,不是偶然的命名,而是对一段东归史诗的铭记,是对一个民族坚守故土的致敬,更是对新疆多民族共同开发、共同生活历史的认可。
巴音郭楞的“蒙古”二字,不仅刻在行政区划的名称里,更藏在这片土地的血脉中,提醒着人们,新疆的历史,从来都是各民族携手书写的篇章,新疆的未来,也必然是各民族并肩开创的辉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