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本文前,诚邀您点击“关注”,既能方便参与后续讨论与分享,也能让您获得更深层次的互动体验,感谢您的支持!
“世间没有永恒不败的传奇!”
![]()
曾几何时,茅台被誉为“流动的黄金”,
几乎每个家庭在重要场合都少不了它的身影,用以彰显尊贵与体面。
![]()
但令人始料未及的是,
这瓶曾经炙手可热的“金疙瘩”竟开始大幅贬值,
就连中秋国庆双节这一传统消费高峰也未能扭转颓势,
其背后的深层动因更是出人意料!
![]()
一、跌破1800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茅台堪称中国饭局上的“硬通货”。政务接待若无茅台坐镇便显得不够庄重;商务谈判中,一瓶飞天往往能促成合作落地;婚宴席上摆上两瓶,主家脸上顿时添光。这种强烈的社交属性使其早已超越饮品范畴,演变为身份与地位的象征性符号。
![]()
2012年之前,公务消费一度占据茅台总销量的四成以上。经销商囤货惜售、资本推波助澜、消费者盲目跟风,三方合力将批发价推向3000元大关。从2014年至2021年,茅台股价由80元一路攀升至2000元高位,市值最高突破2万亿元,稳居A股榜首,被冠以“股王”之称。
![]()
贵州遵义的地方财政有六成依赖于茅台税收贡献,一家企业足以支撑整座城市的运转,可谓“一企兴则城兴”。然而到了2025年,市场风云突变——6月,53度飞天散瓶批发价首次跌破1800元心理关口;7月进一步滑落至1770元;国庆期间更是探底至1760元……
![]()
相较三年前高点,价格近乎腰斩。部分黄牛甚至开出了1600元的回收报价。酒价下跌的同时,股价也随之震荡下行,“股王”宝座未坐几年,便被寒武纪等科技类企业赶超。短短四十多天内,茅台市值蒸发近2700亿元!
![]()
进入2025年的中秋与国庆“双节”档期,按理说是白酒销售的黄金窗口,但市场反应依旧冷淡。不少曾在前两年风光无限的经销商,如今手中积压大量库存,行情逆转之下损失惨重,有人数日之内亏损金额相当于一辆奔驰轿车的价值。
![]()
当前茅台市场的整体情绪已发生根本转变。过去那些日夜活跃的“撸货群”,每天消息刷屏不停,如今却沉寂如死水;几个月前还在朋友圈炫耀囤货成果的黄牛,现在连电话都不敢轻易接听,唯恐是债主追讨上门。
![]()
业内分析指出,1800元是飞天茅台一个关键的心理价位。一旦失守,可能引发更多持货者恐慌性抛售,进而冲击整个高端白酒体系。毕竟茅台素来被视为行业风向标,若其自身都无法稳定价格,其余品牌或将接连陷入动荡。
![]()
市场上弥漫着“能出手就赶紧出手”的焦虑氛围。即便如此,茅台公司本身仍具备强大盈利能力。不同于多数白酒品牌市场售价低于建议零售价的情况,茅台形成了独特的“层层溢价”格局,而这中间的巨大差价正是其利润的核心来源。
![]()
茅台出厂价为每瓶969元,官方建议零售价定为1499元,但在市场热度高涨时期,实际成交价远超此数,高峰期甚至达到建议价的两到三倍!
![]()
本轮价格回调主要集中在终端交易环节,出厂价和指导价并未调整。这意味着从三千多元跌至一千八百元左右的过程中,真正受损的并非茅台集团,而是处于流通链中的经销商、炒家和投资人群体。
![]()
数据显示,2024年茅台系列酒共销售4.64万吨,营业成本仅为86.62亿元,折算下来单瓶生产成本不足90元,尚不及巅峰市价的零头。即使当前市场价回落至1800元,茅台每卖出一瓶仍可净赚超过八百元!
![]()
真正承受巨大压力的是中间商群体。2024年“618”购物节期间,许多黄牛借助电商平台推出的“百亿补贴”政策抢购茅台,原计划转手获利,结果价格迅速跳水——他们以2344元/瓶购入的商品,很快在市场上只能卖到2320元,瞬间由盈转亏。
![]()
相比黄牛,中小经销商处境更为艰难。他们在高价阶段大量囤货,资金被长期占用,眼下库存难销、现金流紧张,经营举步维艰。随着价格波动加剧、市场信心减弱,这条昔日挤满逐利者的“财富通道”,如今正变得越来越狭窄。
![]()
二、原因意外
近年来茅台市场价格持续走低,不少人将其归结为“年轻人不再喝白酒”,但这一观点实则站不住脚。它既缺乏直接数据支撑,也忽视了茅台真实的消费结构本质。
![]()
事实上,茅台的核心用户从来不是年轻群体,而是集中在40岁以上的企业高管、政商人士及高净值人群。支撑其销量的主要场景包括商务宴请、礼品馈赠和婚庆寿宴,这三大用途合计占总销量九成以上,而普通消费者自饮的比例不足十分之一。
![]()
从宏观数据看,全国规模以上白酒企业产量确实在下滑,2025年上半年同比减少5.8%。但茅台自身的销量却逆势增长:2016年产量为3.93万吨,到2024年已达5.63万吨,八年时间接近翻番!
![]()
既然饮用人群未见萎缩,销量还在上升,为何价格反而下跌?问题的关键在于“供需关系”的结构性失衡,而这背后则是近十年来销售渠道变革、产能扩张以及社会库存累积共同作用的结果。
![]()
此次茅台价格“退烧”并非短期现象,而是多重因素长期积累后的集中释放。2016年前后,茅台超过九成的销量依靠传统经销商完成。彼时拥有配额的经销商如同握有“印钞权”,市场价远高于官方定价,转手即可获利丰厚。
![]()
但从2020年起,茅台加速推进直销战略,不仅入驻京东、天猫开设旗舰店,还拓展企业团购、机场专柜、线下直营店等多种直供渠道。截至2025年半年报披露,直销收入占比已达41%,经销商份额则降至六成以下。
![]()
对消费者而言,这意味着无需再通过加价渠道购买,足不出户即可从官方平台买到正品,价格更加透明合理。直销模式逐步取代传统经销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传统中间商的议价能力已被极大削弱。
![]()
与此同时,茅台产能也在持续提升:2016年年产量为3.93万吨,2024年增至5.63万吨,销量几乎翻倍。供给端不断扩容,但真实饮用需求的增长速度却未能同步匹配。
![]()
更值得关注的是“社会库存”的沉重负担。据瑞银(UBS)估算,在2016至2021年价格上涨周期中,大量投资者将茅台视为“液体资产”进行囤积,这部分未被消费的社会存量,相当于约14至15个月的全年销量。
![]()
换言之,市面上积压着超过1.3亿瓶尚未开启的茅台酒。一旦市场价格出现松动,囤货者便会心生恐慌,纷纷抛售套现,从而进一步压低行情,形成“越跌越卖、越卖越跌”的恶性循环。
![]()
放眼整个高端白酒行业,消费需求亦呈现降温趋势。2025年A股23家白酒上市公司中,仅有6家实现净利润正增长,其余多数陷入亏损状态。例如顺鑫农业利润下滑59%,酒鬼酒更是暴跌92.6%。
![]()
三、市场反噬
当下民众的整体消费意愿明显趋弱,尤其是年轻一代更注重理性消费与性价比,“消费降级”已成为普遍趋势。尽管宏观经济保持正增长,但各行各业均感受到压力,普通家庭的可支配收入增长放缓。
![]()
当钱包收紧时,非刚性支出自然首当其冲被削减。高端白酒作为商务应酬和送礼的重要载体,正面临显著冲击。过去宴请必上好酒才显得有面子,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实惠比排场更重要。
![]()
家庭聚会频率下降,即便相聚,饮酒习惯也在改变。更多人选择啤酒、果酒或低度白酒,认为如果不是资深酒友,不同档次之间的口感差异并不明显,因此没有必要多花数千元买一瓶酒。
![]()
久而久之,白酒的整体市场空间正在收缩。回望行业最火爆的年代,许多人购酒并非为了饮用,而是出于投资或收藏目的,茅台便是典型代表。那时销量年年攀升,但实际上真正被喝掉的数量有限。
![]()
大量茅台在市场中反复流转、囤积,俨然成为一种“类金融产品”。然而酒终究是用来饮用的,过度炒作只会催生泡沫。随着价格走势出现波动,投资预期破灭,持有者急于脱手,导致流通量激增,价格进一步承压。
![]()
另一个严峻挑战是消费人群的代际断层。传统白酒主力消费群体为30至50岁男性,尤以40岁左右的中坚力量为主力军。但随着时间推移,这批人逐渐步入中老年阶段,出于健康考虑,不少人主动减少饮酒甚至彻底戒酒。
![]()
而年轻一代对白酒接受度较低,普遍反映其口感过于辛辣刺激,不符合现代口味偏好。尽管部分酒企尝试推出低度化、时尚化新品,更换包装、加大营销投入,但收效甚微。年轻人对白酒缺乏情感认同,品牌形象难以在新生代心中扎根。
![]()
除了消费端的变化,白酒行业的渠道痼疾也在今年集中显现。长期以来,酒企与经销商之间存在不健康的压货机制——为了完成季度或年度销售指标,厂家不断向经销商施压进货,导致渠道库存持续堆积。
![]()
平时尚可缓慢消化,但今年旺季不旺,库存压力骤然加剧。为快速回笼资金,不少经销商被迫降价清仓。只要有一方开始降价,就会引发连锁反应,市场价格体系随之崩塌。
![]()
对此局面,酒企并非不知情,但多数仍优先追求短期业绩表现,继续向渠道压货。这就形成了一个怪圈:厂商拼命出货,经销商疲于销售,货物越积越多,价格越卖越低,最终损害的是市场信心与品牌价值。
![]()
近期一些酒企采取“休克疗法”,即暂时停止向经销商供货,试图通过减少供给来稳定价格。此举虽能在短期内缓解倒挂压力,但从长远来看仍是治标不治本。若不能从根本上改革销售模式、优化供需结构,类似危机未来仍将重现。
![]()
时代已经变迁,消费观念已然更新。
如果白酒行业不能正视这些深刻变化,
及时调整产品定位与营销策略,
即便是茅台这样的顶级品牌,
恐怕也难逃被市场重新审视的命运。
![]()
对于这一现象,您有何看法?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观点,一起交流探讨!
消息来源:
1.搜狐网:茅台跌破1800!中秋旺季也救不了市场?背后原因令人意外
2.大河网:飞天跌破1800元心理锚点,贵州茅台释放的“强心剂”能否稳定市场?
![]()
3.蓝鲸新闻:飞天茅台跌破1800元,经销商称消费需求偏弱,属正常波动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