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
- 每天都在做选择,但不知道这些选择是不是自己想要的,最先考虑的永远都是别人怎么看;
- 你好像一直被生活推着走,虽然没有焦虑、抑郁,但是做什么提不起劲,好像在生活,但又好像不是自己的生活。
- 曾经有过表达,但是因为被否定、忽视、打压,久而久之就放弃了说出自己真正的想法。
- 长期活在被人的期待里,你的角色可能是某人的员工、儿子/女儿、爸爸/妈妈、丈夫/妻子等等,但不会是你自己。
如果你频繁陷入这种身不由己的困境,是时候问自己一个问题了:你的人生,到底是谁在做主呢?
在心理学中,这个问题指向了一个核心概念 —— 主体性,我们在职场中不敢拒绝、在社交中过度讨好、在感情中失去自我,这些事件本质上都是主体性的缺失。
什么是主体性?
心理学中的「主体性」,指一个人具有独立意识和自主行动的能力,是一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决策能力的表现。
简单来说就是,你是自己人生的主动参与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它不是要你对抗世界,而是让你成为自己心理生活的主人,能清晰感知自己的需求,基于内心选择行动,并且能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主体性强的人,能够清晰划分“自我”与外部世界的边界,不会因为别人的几句评价就否定自己,不会因为外界的压力就放弃自己的追求,更不会在关系中一味委屈自己去迎合别人,即使面对社会规则或他人期待,也依旧能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和需求做决定,并承担后果。
而主体性缺失的人,则常常在生活中感到迷茫、焦虑和痛苦,他们活在别人的期待里,把别人的标准当成自己的标准,把别人的需求放在自己的需求之前,久而久之,便会逐渐失去自我,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想要什么。
就像我的朋友小琳,她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父母让她学钢琴,她就去学;父母让她选师范专业,她就选了;毕业后父母让她进体制内,她也听话去考了。

可只有她自己知道,她一点也不喜欢钢琴,对当老师也毫无兴趣,每天坐在办公室里,她都觉得浑身不自在。
她说:“我好像从来都没有为自己活过,我做的每一个决定,都是为了让父母满意。有时候夜深人静,我真的不知道这样的人生有什么意义。”
如何找回主体性
找回主体性不是推翻一切重来,而是需要我们在认知、行为和关系中慢慢调整:
① 认知解构:把被动叙事换成主动表达
语言会重塑思维,试试把这些话换个说法:
✅不说“我没办法,只能加班”,换成“我选择先完成工作,因为这能减少后续麻烦”;
✅不说“他们都不喜欢我,我必须改”,换成“我可以听听建议,但要不要改由我决定”;
✅不说“我没人帮,只能自己扛”,换成“我现在需要支持,我可以主动去求助”。
主体化叙事的表达方式,是在帮助自己夺回定义权,你不是问题的“承受者”,而是解决问题的“行动者”。
② 行为锚定:重建掌控感
主体性需要在具体行动中确认,从每天做一件微小事情开始。
✅社交:朋友约你去不喜欢的聚会,试着说“这次我不太方便,下次我们再约好吗?”
✅职场:被安排额外任务时,先停顿3秒问自己“我现在的优先级是什么”,再回复自己是否可以完成,以及什么时候可以完成;
✅生活:重新布置书桌、选一件只取悦自己的衣服、甚至只是决定“今天晚餐吃什么”。
这些小事的意义就在于每一次主动选择,都会让你更相信“我能掌控自己的生活”。
![]()
③ 关系重构:守住自己的边界
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如果我们一味地妥协,就会让自己的主体性受到侵犯,记住一个沟通公式,它可以帮助我们守住边界,还能减少冲突。
这个公式就是:“我理解你的需求,但我现在需要……因为……”
比如,当朋友邀请你聚会,但你不想去,你可以说:我理解你想大家聚一聚的心情,但我今天需要在家休息,因为我这周工作太累了。
这样既能表达了对对方的理解,又明确了自己的需求和原因。
你的人生,该有自己的节奏
有些人对主体性有误解,觉得这样的人很自私,但一个无法“看见自己”的人,又该如何真正“看见他人”呢?
当你找回主体性,开始为自己而活,你会发现,生活变得越来越有意义,你会变得越来越快乐、越来越有力量。
如果今天的内容对您有一点帮助,就请随手点个「赞」吧~
关注我,定期分享实用的心理学知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