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家族,这个家族的成员所遵守的家训就六个字,后来这个家族出了36个皇后,36个驸马,35个宰相。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我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这些俗话是先人总结的经验所形成的语句,这其中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按照常理来说,富不过三代,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在中国古代,有一个家族,只秉承着一条家训,很短,就六个字,可正是如此,这个家族出了不少显赫人物。
究竟是哪个家族这么牛呢?那就是琅琊王氏,书圣王羲之出身的那个家族。
琅琊王氏兴盛的秘密,就在他们的家训之中,他们的家训是:“言宜慢,心宜善”。这六个字极富智慧,引人深思。
这六个字,让琅琊王氏的始祖从一个小吏,成长为一个大家族的开创者。而说起琅琊王氏的始祖,此人姓王名吉。王吉,西汉时期人,曾经在汉朝昌邑王府中担任五品中尉。
一提昌邑王,可能了解西汉历史的朋友们都会兴奋起来,因为此人可以说是大大有名,这个昌邑王后来当了皇帝,没过几天又被贬,人们更熟悉他的另一个封号“海昏侯”。
虽说根据近些年来历史考证的结果,可以得出海昏侯并不像史书上说的那样恶行累累,但是,霍光的眼光一定有其独到之处,霍光之所以将他废黜,只能证明刘贺一定有什么无法回避的缺点。
而在刘贺府中担任属官的王吉在当时承受着怎样大的压力也是可想而知的,也许正是因此,他提出了后来流传千古的王氏家训的前半段:“言宜慢”。
这句话细思起来,可以说是有大智慧的,清朝名臣张廷玉提出了一句足以流传千古的名言:“万言万当,不如一默”,这两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妙。
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一个人在工作中讲究谨言慎行,如果一个人在言谈话语中不能做到实事求是,总是胡说乱讲,那他的工作就别想顺利,更何况是在西汉时代著名权臣霍光的高压之下呢?
在琅琊王氏的历史当中一直有个传说,这六个字的家训是王吉在经过某地时,有一位老人告诉他的,我却不以为然。
就从前三个字“言宜慢”来说,如果不是出于自身经历,是完全做不到如此切中要害的总结的,这绝不是别人教授所得,因为只有自身经历,才会让人记住刻骨铭心的教训。
俗话说“人教人总学不会,事教人一学就会”。言之有理,王吉,能从一个小小的,被废黜的皇帝登基之前的王府属官做起,到最后竟能受到汉宣帝刘病己的重用,与他年轻时期受到的压力,学到的教训脱不开关系。
说完了琅琊王氏家训的前半句,让我们再来谈一谈后半句,王氏家训后半句是“行必善。” 这句话更是难能可贵,自古以来,官场都是尔虞我诈,你争我斗。
互相构陷使绊子,笑里藏刀,口蜜腹剑的事情屡见不鲜,而能做到“行必善”的可谓是凤毛麟角,因为在官场斗争中,谁也不能确保自己只做好事,不做坏事。
当然,这所谓的“行必善”,也不是只做好事,不做坏事,毕竟,在中国古代的官场上,圣人是不存在的,如果真的正直做事,往往会被人讥讽为“不通情理”,甚至遭到针对或者伤害。
所以这句话的本意不管按照现代人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对所有的对手,都不完全赶尽杀绝,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对手从此无力反抗。
人们常说“困兽犹斗”,在官场的争斗中,如果把人逼到极限,那往往会引得别人鱼死网破,基本上就会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这个时候不但达不到目的,反而还会让别人渔翁得利,所以,对所有的对手都手下留情。这就是王吉“行必善”的真正本质。
凭借着这六个字的家训,琅琊王氏从小到大,从低到高,逐渐发展为了,一个庞大的家族,纵观五千年历史,琅琊王氏的家族中一共出了三十六个皇后,三十六个驸马和三十五个宰相。而这一切的源头都源自于一个小吏所总结的区区六个字。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