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图,查看往期优秀营销数字化案例
作者:舒紫花 校审:林德燊 排版:习丌
9月美妆行业首例窜货判例一审判决:“一页”品牌诉经销商陕西大灰狼公司胜诉,15万违约金赔偿背后,判决书细节更值得警醒:品牌方虽胜诉,却在举证过程中暴露出“线索难追、证据易失、责任难定”的普遍困境。
![]()
图源:企查查
当经销商娴熟运用“门店转线上”、“刮码销售”、“谎称货来自第三方”等手段钻空子时,品牌传统的人工稽查耗时耗力,却仍难凑齐法院采信的全部证据。
![]()
窜货取证的3大核心难点
1)线索隐蔽难察觉
窜货行为往往具有隐蔽性,经销商为躲避品牌商的监管,会采取各种手段掩盖窜货痕迹。
例如,通过非正规渠道运输货物,清除货物上品牌商特定的标识(比如换箱、涂抹标记等);在销售环节,不提供正规的销售凭证,使得品牌商难以从常规渠道发现窜货线索。
![]()
(一页品牌代理商构成窜货的情形分析图,来源:聚美丽)
即使部分品牌已经实现一码溯源,部分窜货经销商也会进行刮码销售,破坏商品包装上的溯源码或防伪标识,使品牌无法通过常规扫码追溯货源。例如“一页”案中,大灰狼公司通过阿里巴巴网店销售刮码产品,试图掩盖其跨渠道销售的事实。
2)证据易灭失难固定
即便品牌方幸运地发现了窜货线索,如何将线索转化为法律上有效的证据,是另一道巨大的鸿沟。窜货通常发生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证据存在的时间较为短暂。一旦被发现,窜货者可能会迅速销毁相关证据。
比如线上平台的商品链接可能随时下架,聊天记录可以被轻松撤回或删除,而刮码行为则直接破坏了产品与身份信息的关联。
此外,一些电子证据,如聊天记录、转账记录等,也容易因设备故障、数据丢失等原因而灭失,导致品牌商在取证时面临证据不足的困境。
3)涉及主体复杂难界定
窜货常常涉及多个主体,形成一条灰色的利益链。一件窜货商品,可能由A地的经销商放出,通过B地的二批商中转,最终在C地的非授权终端或电商平台销售。
在这种复杂流转中,品牌要精准地界定最终责任方,变得异常困难。正如本案中法院指出的,品牌方难以对经销商的下下级零售商追究责任,因为管理链条过长,超出了品牌的直接管控范围。
![]()
(来源:聚美丽)
经销商也往往会以“货物在流转途中被下级合作伙伴擅自销售”、“这是个别门店行为”等理由推卸责任。这种责任主体的模糊性,不仅加大了取证的难度,更让品牌在追责时陷入“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困境,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
五码合一:让窜货取证从“被动找线索”变“主动存证据”
1)五码关联:破解“刮码毁证”,源头锁定货流
五码合一的核心在于为每一件商品构建一个独一无二的、关联的数字身份证。通过将盖内码、盖外码、盒码、箱内码、箱外码进行采集关联,从出货的那一刻起,它就与特定的生产批次、发货仓库和首级经销商信息牢牢绑定。
![]()
这套机制对于破解刮码毁证的伎俩尤为有效。正如本案中出现的刮码产品,在传统模式下几乎无法追踪。
但在五码体系下,即便外箱码被刮除,只要盒码或更隐蔽的盖内码被扫描,系统就能通过强大的数据关联性,反向精准还原出该产品最初的箱码信息以及对应的出货经销商。
这就使得“货品来自第三方”的辩词不攻自破,因为系统记录本身就是最有力的呈堂证供,直接从源头锁定了货品的合法身份与违规流向。
点击链接,了解更多:
2)全链路动态监控:抓异常货流,自动锁责任
五码合一不仅仅是产品的身份标识,更是一个动态的监控网络。它实现了商品从出厂、经销、门店入库到最终消费的全链路数字化轨迹记录。
从商品离开品牌仓库开始,每一个节点的流向都会被系统实时记录:品牌扫码出库时,系统会记录“哪个仓库、什么时间、发给了哪个经销商”;经销商收到货后,扫码入库,系统会自动绑定“这批货属于该经销商”;门店从经销商那里进货,开箱时扫箱内码或盒码,系统会记录“货从经销商流向了哪个门店”;最后消费者购买时扫盖内码,系统还能记录“商品最终在哪个区域被卖出”。
![]()
对于渠道总监来说,这就像给货流装了实时定位,打开系统就能看到“陕西经销商的货,现在到了哪个门店”“河南区域卖出的货,源头是哪个经销商”。
一旦出现异常,比如“陕西经销商的货,在河南的门店被扫码开箱”,系统会立刻触发预警,直接标注“疑似窜货商品”,并锁定“货权归属的陕西经销商”。不用再派团队去线下排查,也不用去线上平台蹲守,系统会自动把异常货流和责任人对应起来。
比如发现某线上网店在卖窜货,扫一下商品的盒码,就能知道这批货最初是发给哪个经销商的,再看这个经销商的出库记录,就能找到是哪个环节流出去的,整个过程不用过多的人工干预,异常货流和责任人能在几分钟内锁定,摆脱“被动找线索”的困境。
点击链接,了解更多:
3)窜货存证:防证据失效,直接对接维权
五码合一系统本质上也是一个强大的电子证据生成器。所有基于扫码产生的物流轨迹、时间、地理位置信息,都会被打上不可篡改的时间戳,实时存储在云端服务器中。这形成了一条完整、可信、司法友好的电子证据链。
![]()
当需要维权时,品牌不再需要临时抱佛脚地去搜集碎片化的网页截图、聊天记录,只需在系统后台一键操作,即可导出包含窜货商品信息、流通路径、责任方认定及时间节点的完整报表。
![]()
窜货返利长效保障:从“事后追责”到“主动防控”
1)渠道关系绑定:明确“谁的货、谁负责”,杜绝“多级转售模糊”
窜货返利机制的核心,是在五码合一的基础上,用利益绑定的方式给每一级渠道都划定“责任边界”。
通过系统明确“经销商-二批商-门店”之间的货流归属:A经销商只能把货供给自己授权区域内的二批商或门店,二批商也只能卖给自己对应的终端,每一级的货流都要通过扫码确认。
也就是说,货从谁手里流出去,系统都会记录得清清楚楚,不会出现“货转了几手就不知道是谁的”的情况。
比如A经销商如果把货卖给了非授权区域的B二批商,当B二批商把货发给C门店,C门店扫码开箱时,系统会立刻校验得出结论“这批货的货权归属是A经销商,而C门店的直属经销商是D”,两者不匹配,系统会马上触发窜货预警,同时冻结A经销商的返利。
![]()
这种绑定机制,不仅能从源头减少下游擅自转售的可能,还能清晰界定每一级的责任。就像“一页”案里,怡页公司因为没法证明“下下级零售商和大灰狼公司的关系”,最后没被法院支持。
但如果用了渠道关系绑定,系统会记录“大灰狼公司的货流向了哪个二批商,二批商又流向了哪个门店”,不管转多少级,都能找到最初的货权归属经销商,根本不会出现“责任模糊”的问题。
对于品牌来说,这就像给渠道装了责任锁,谁的货出了问题,一查就知道,不用再在谁该负责上浪费时间。
点击链接,了解更多:
2)动态分润+闭环处罚:用利益驱动合规,用规则威慑窜货
“窜货返利”机制的精髓在于,它将防窜货与经销商的核心利益——利润进行了深度绑定。品牌方可以设定规则,将返利金额与经销商的合规销售行为直接挂钩。
![]()
一个严格遵守区域和渠道约定的经销商,可以获得更高额度的返利;反之,一旦系统判定其存在窜货行为,将自动触发预设的闭环处罚流程,如暂缓发放返利、扣除保证金甚至限制供货资格。
这种“奖优罚劣”的自动化机制,利用经济杠杆让经销商从“不敢窜货”向“不愿窜货”转变,将外部强制约束内化为自身的商业利益考量,从而从源头上大幅降低了窜货的内在动机。
点击链接,了解更多:
3)窜货地区补贴:保障合规经销商利益,激活全员监督
当窜货不可避免地发生时,如何保护被侵害区域经销商的利益至关重要。窜货返利模式支持对窜货地区进行补贴,当系统识别发生窜货后,在这些商品被当地门店或消费者扫码时,返利将自动计算并发放给被窜货区域的原生经销商。
这一机制确保了守法经销商的利益不受损,维护了市场公平,也增强了他们对品牌的忠诚度。更重要的是,这相当于将全体经销商都变成了窜货的“监督员”,因为他们有直接的经济动力去维护自己区域的纯洁性,从而形成了品牌方与经销商共建、共治、共享健康渠道秩序的良性循环。
![]()
总结
当“一页”品牌拿到15万窜货赔偿的判决书时,其实是在给所有快消品牌提个醒:窜货早已不是道德层面的违规,而是可被司法追责的法律问题。但对于品牌来说,比追责更重要的是“如何提前拿到能追责的证据”,毕竟如果连证据都没有,再明确的司法判例也帮不上忙。
五码合一的价值,就在于把窜货取证从“被动找线索”变成了“主动存证据”:通过五码关联破解刮码毁证,用全链路监控锁定责任人,靠自动存证对接维权,解决了取证难、耗人力的问题。而窜货返利机制,则是在取证的基础上,把“事后追责”升级成了“主动防控”:用渠道绑定明确责任,用动态分润驱动合规,靠地区补贴激活监督,让经销商从“想窜货”变成“不敢窜货、不想窜货”。
参考资料:
[1]聚美丽《首例!化妆品代理商因窜货被判巨额赔偿》
[2]美妆钛度《首例!化妆品窜货经销商被判违约》
[3]济南市槐荫区人民法院《槐法案例丨是否构成窜货,法院如何认定?》
点击下方关键字,查看原创热文
行业案例:| | | | | | |
业务场景:| | | | | | | | | | |
系统应用:| | | | | |
数智科普:| |
![]()
米多是国内领先的营销数字化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为企业提供顶层设计(营销数字化蓝图/架构/体系等)、系统规划(一物一码/智能营销/渠道管理)及运营落地(扫码发红包/一元换购/五码合一等)提供服务,用数字化驱动业务增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