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里躺着五百个“尸体”,我昨晚却为其中一个失眠。
 ![]()
三分钟前,他发了条朋友圈,定位在我俩最后一次约会的咖啡馆,配图是一杯冰美式。
 ![]()
我没点赞,也没删他,手指在屏幕上来回蹭,最后把机屏按灭。
这感觉就像——门没锁,但谁也不会再推开。
剑桥的人说,这叫静默告别,不拉黑不互动,能把分手的疼砍掉六成。
我信,因为我试过把前任一键清除,结果当天心率飙到一百二,像被人突然抽走一根肋骨。
留着,反而踏实,像把刀放进抽屉,知道它不会自己跳出来。
后来读到约翰霍普金斯那帮脑科学宅的论文,才懂原来“损失厌恶”真会疼。
删掉头像那一刻,大脑以为我弄丢了粮食,立刻拉响警报,多巴胺断崖式跳水。
 ![]()
留着不动,前额叶出来打圆场:别急,东西还在,只是不用。
身体听劝,情绪就软了。
更神的是,东京大学跟踪两千个“僵尸号”发现,五年后有近四成复活。
前同事突然甩来一份内推,备注只有一句:还写方案吗?
我回:写。
那天起,对话框重新置顶,谁也没提当年吵翻的旧账。
原来不删,等于给未来的自己留一条回头路,成本低到可以忽略。
 ![]()
现在年轻人学精了,把沉默联系人拖进“冬眠”分组,半年扫一眼。
能合作的拉出来晒晒,不能的继续雪藏。
既不用表演“我过得比你好”,也省得“断舍离”把自己割得血淋淋。
数字时代,告别不再是一刀两断,而是把音量调到零,歌还在,只是不再放。
我关掉那杯美式照片,把他的备注改回原名,锁屏。
不打扰,是我最后的温柔;
不删除,是我给自己的生路。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