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凯尔刚落地北京,话就没拐弯抹角。他是英国新任商业与贸易大臣,也是刚上台不久的工党政府派来“试水中国”的第一位重量级官员。
代表团带来了价值10亿英镑的贸易合作意向,却也带来了一个不小的前提条件:中方要先同意英国在北京新建大使馆。
按凯尔的说法,馆舍问题不解决,中英关系就很难往下谈。这番表态让原本聚焦经贸的访问,变成了一场夹杂着政治博弈的外交测试。
![]()
生意能谈,但英国想多了简单
英国现在缺的,不是政治话语权,而是实打实的市场出路。脱欧之后,伦敦失去了欧盟这个“后院”,现在急需在全球寻找新的经济支点。中国,自然成了绕不开的一站。
根据英国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是英国第三大贸易伙伴、第五大出口市场,2024年对华出口额达到420亿英镑,占比超过5%。
这些数字背后,是英国企业对中国市场的依赖越发明显。尤其是在汽车、农业和专业服务领域,英方这次带来的代表团阵容。
几乎是“全明星”配置:捷豹路虎、劳斯莱斯、巴克莱银行、英国牛肉出口协会……谁都不想错过中国这个巨大消费引擎。
凯尔也毫不避讳地强调,新能源汽车是他此行的重点之一。这并不奇怪,中国新能源车销量在2023年增长了35%,这对于转型中的英国汽车业而言,是无法忽视的机会。
英国的金融法律服务也在中国新一轮消费升级中找到了合作空间。
但凯尔话锋一转,又提到中国市场“存在不确定性”,这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一边组团来找机会,一边又说对方“风险太大”,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华尔街日报》的分析倒是一针见血:英国其实是在两难之间挣扎——一方面离不开中国的市场,另一方面又想在政治上“立住人设”。
结果就是,嘴上想合作,行动上却处处设限。
馆舍建不建,成了经贸谈判的“门槛”?
彼得·凯尔在北京没绕弯子,直接开门见山表示:如果中方不支持英国在北京建新大使馆,那就别谈什么改善关系。这话听起来像是在“立规矩”,但问题在于,这事其实不是单方面的。
英国驻华使馆确实老了,在北京三里屯那栋几十年的建筑,早就不合现代外交需求。换个新馆,似乎也能理解。
但让人难以忽略的是,中方2018年就购下了伦敦原皇家造币厂地块,准备建设中国驻英新使馆,到现在都还卡在“审批流程”里。
英国方面给出的理由千篇一律:安全审查、社区反馈、规划程序。但问题是,这场“拖延战”已经拖了六年,连今年初外交大臣和内政大臣都表态支持了,审批还是纹丝不动。
最近的消息是,伦敦市政府又把审批时间推到了2025年10月21日。
换句话说,英国自己不批中国的大使馆,却要求中国配合自己在北京建新馆。这种“只许州官放火”的外交姿态,在国际社会看来,确实带着点典型的双标意味。
《金融时报》就指出,这种做法暴露了英国对华政策中的结构性矛盾:一边想拿利益,一边还想站在道德高地上。
凯尔此时把馆舍问题摆在台面上,或许是想试探中方底线,也可能是想用“先决条件”做筹码。但这样做的后果是,把一场原本可以聚焦经济的合作访问,生生变成了一场政治角力。
中方回应不绕弯,对等原则不改口
面对英方这套“先答应我、再谈合作”的逻辑,中方的回应可谓简洁明了:中国不反对英国建馆,但前提是——你也得允许我们建。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明确表态:中英双方确实都有新建馆舍的合理需求,但这得基于相互尊重和对等原则。
这其实不是新立场,而是中国近年来在国际交往中一贯坚持的做法——讲规矩,讲对等,不吃哑巴亏。
英国如果执意把自身利益放在前头,却不考虑中国的合理诉求,恐怕难以推动真正的互信。更别提,这还是在英国新政府上台后,中英关系能否重启的关键时刻。
如果10月21日伦敦方面还是拖着不批,那中方是否会在北京“配合”也就很难说了。
《新华社》评论指出,有建设性的中英关系,得靠双方拿出诚意,而不是谁先设条件,谁就占上风。政治博弈可以有,但不能绑架经济合作;
外交立场可以不同,但不能忽视对方的合理权益。
英国想在中国市场上赚钱没错,但如果连最基本的互信都搭不起来,这钱恐怕也不是那么好赚。
合作不是单行道,建桥比设限更有用
彼得·凯尔此行原本被外界看作是“破冰之旅”,但现在看来,冰还没化,先碰上了坚冰。英国工党政府上任后,急需在国际上找回主动权,而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无疑是重要的一环。
但现实是,英国在对华政策上还没想明白,是要做生意,还是要做姿态。
这次访问不是没有成果,企业间的互动依旧热络,双方在绿色能源、金融科技、教育合作等领域都有实质接触。
但凯尔口中的“先决条件”,让整场访问变得有些“先谈政治,后谈合作”的意味,而这不太符合中国的处理方式。
尤其是在当前国际格局剧烈变化的背景下,英国如果还以旧有的殖民视角看待与中国的关系,恐怕要吃不少苦头。
特朗普回归白宫,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升温,中英关系的未来注定不会一帆风顺。但正因为如此,才更需要双方拿出解决问题的诚意,而不是在形式上做文章。
说到底,外交不是一场“谁先低头”的较量,而是一场“谁更能共赢”的博弈。英国想要中国市场,就得先拿出点实际的善意。10月21日,或许就是一个检验英国真心的节点。
这场因一栋大使馆引发的外交风波,说到底,是信任的试金石。彼得·凯尔带着合作清单来北京,却先摆出一个“条件清单”,让人不得不怀疑英国对华政策的出发点。
中英要想走得远,靠的不只是合同和协议,更是对彼此立场的尊重。
牌已经摆上桌,接下来该怎么出招,就看伦敦是否真想谈一场平等的生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