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三甲医院工作多年,见惯了生死,也看尽了人间冷暖。
最近和母亲闲聊时,聊到医院里的见闻,我随口说了一句:“现在好多年轻人,碰到父母突发脑梗,往往不太愿意砸锅卖铁去做那些意义不太大的抢救。就算一开始送进了ICU,很多也很快会选择拔管。”
母亲听后,满脸疑惑,甚至有些生气,觉得现在的年轻人怎么如此不孝,实在不应该。
![]()
我当时很想反驳,但话到嘴边,终于没有说出来。可是,想了很久,我还是觉得说出来得好,虽然有争议,但这是不争的事实。
为了说清楚,特以信件的形式表达:
妈,您可能不太清楚,脑梗这个病,医学上叫“脑梗死”,就是脑血管堵了、缺血了,导致一部分大脑坏死。它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脑血管病之一,像个躲在暗处的“偷袭者”,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突然给全家一记重击。
发病的时候特别急,有些人刚才还好好的,突然就倒下、昏迷了,要么身子动不了,要么话说不清。家属急急忙忙送来医院,第一句话基本都是“医生,无论如何都要救”。
大家都想留住亲人的命。但他们可能不知道,真正难的不是开头,而是后面那一连串的选择。
我们一般都会跟家属说明白,摆在面前的通常就两条路:一是积极抢救,比如溶栓、取栓、插呼吸机,是有希望把人拉回来的,但风险非常高。哪怕救回来了,也可能变成植物人,或者瘫痪在床,以后吃喝拉撒全要人伺候,一天都离不开;另一种是保守治疗,用药物控制、减轻痛苦,但恢复自理的可能性很小。
前段时间有个小伙子,他爸爸突发脑梗送过来,他人在外地出差,接到电话连夜开车赶回来,眼睛通红通红。我们跟他详细讲完病情和两种选择之后,他一个人蹲在走廊角落,默默抽了半包烟,最后哑着嗓子跟我说:“医生,我们不抢救了。”
后来我才知道,他家里条件一般,一个月工资八千多,他爸之前就跟他说过:“如果我瘫了、动不了了,别让我受罪。”
他哽咽着说,他不是不想救,是怕救回来之后,既没办法让爸爸有尊严地活着,整个家也会被拖垮——房贷、孩子刚出生、辞职照顾父亲……每一样都是大山。
![]()
还有一个阿姨的女儿,送来的时候特别坚决,说“只要有希望我就要试”。结果抢救之后阿姨成了植物人,靠呼吸机和胃管维持。
她女儿每天下班就跑医院,不到一个月瘦了二十斤,眼睛全是血丝。后来医院通知要续费,后续还要几十万,她坐在ICU门口哭得撕心裂肺,最后还是说:“拔管吧……我妈太痛苦了。”
妈,这种事情在医院真的太多了。这些孩子,不是不爱父母,不是不孝。是因为他们清楚,抢救不是结束,而是艰难的开始。后面的护理、费用、看着亲人受苦的难受……都是他们得扛下来的。很多老人自己也早就说过,不愿意没有质量地“被活着”。真到了那个时候,做子女的心里比谁都煎熬。
不过妈,我也得跟您说,不是所有脑梗都这么让人绝望。如果发现得早、送医及时,恢复好的概率还是挺大的。
之前有个姑娘,她妈妈送来时症状不重,她果断选择抢救,自己也天天来陪护,还请了护工帮忙。后来她妈妈恢复得特别好,能走路能做饭,和正常人没什么两样。那姑娘后来跟我说:“我知道有风险,但她才60岁,我不试这辈子都会后悔。”
所以平时咱们真得留意身体信号——比如半边身体麻木、脸歪、说话不清楚、头晕站不稳……
一旦出现这些,必须马上送医院。脑梗抢救有个“黄金时间”,溶栓最好在4.5小时内,取栓有些能延长到6小时甚至更多,越快越好,机会越大。
妈,说这么多,我就是想告诉您,那些年轻人做的决定,没有一个是轻易的。都是爱和现实撞在一起,逼着他们选。他们得考虑父母受不受罪、家庭扛不扛得住、以后的日子怎么走……真的不能简单地用“孝”或“不孝”来评判。
孝顺不是非要倾家荡产去延长痛苦,也不是让父母在床上多躺几天。而是明知道心会痛,还是咬着牙做出不负良心的决定——是拼一把还是放手,都是出于爱。
您别担心老了以后的事。真到了那一天,我会尽全力救。如果能治好,我一定不放弃;如果只能靠机器维持,我也会尊重您自己的意愿,不让您受委屈。
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爱,不该变成枷锁,而应该是彼此理解、彼此成全。我们能做的,就是在还来得及的时候,多陪伴、多关心;万一病了,也能冷静又温暖地去面对,让这份爱,少留一点遗憾。
本文来源: 读史|转自: 景来律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