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最近走进美国任何一家药店,拿起一盒阿莫西林,有九成概率你手中的抗生素原料来自一个被美国政客们视为“供应链安全威胁”的国家——中国。
美国从2022年就开始雄心勃勃地推动原料药产业回流,目标是到2027年实现一半原料药本土生产。政府出台政策、提供税收优惠,甚至威胁对进口药品加征高达200%的关税。礼来、强生等制药巨头也配合地宣布了数百亿美元的投资计划。
然而三年过去了,现实却给了美国一记响亮的耳光。俄亥俄州一家获得补贴的工厂,投产后生产的阿莫西林原料成本比中国进口高出40%,药店根本不愿进货,开工三个月就被迫减产。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的数据显示,目前美国市场上90%的处方药是仿制药,而这些仿制药的活性成分绝大多数都不是美国本土生产的。
![]()
![]()
那么,为什么世界最大经济体无法实现原料药自给自足?
答案很简单:经济规律不讲政治口号。
建一座符合标准的药厂不仅要花费二十多亿美元,还需要五到十年才能投产。美国环保标准严,处理废水的成本比中国高出两倍以上,再加上昂贵的人工费用,使得本土生产的原料药根本不具备竞争力。美国药品研究与制造商协会算过一笔账:即便只征收25%的关税,美国每年的药品成本将增加近510亿美元,药价可能随之上涨12.9%。
![]()
![]()
而大西洋彼岸的欧洲,情况同样不容乐观。欧洲老牌药企雅赛利制药于2025年5月宣布关闭哥本哈根工厂,将产能转移到中国。这家企业生产的药物一半都在欧盟和世卫组织的关键药物清单上,它的“出走”意味着欧洲对中国的依赖将进一步加深。
![]()
欧盟的处境可谓自作自受:一方面推出严格的环保新规,限制了几种制药必需的化学原料,使得药厂需要花费巨资改造生产线;另一方面又死死压低药价,让企业无法通过提高售价来覆盖新增成本。丹麦雅赛利制药的CEO科赫坦言,在欧洲长期亏损的情况下,只有将产能迁至中国,企业才能在激烈竞争中存活下来。
相比之下,中国早已把环保和生产平衡得当。
山东一家药厂投入重金进行环保改造,废水排放减少了八成,还获得了欧洲认证。宁夏的药厂甚至搞起了“太阳能造药”,厂房顶部分布着光伏板,生产用电自给自足,产生的废料还能转化为燃料。
![]()
![]()
美国试图拉拢印度作为替代中国的“接盘侠”,但这一算盘也落空了。
数据显示,过去五年印度从中国进口的原料药和医药中间体增长了50%以上。印度金达尔大学的教授直言不讳:“我们就是个组装方,没有中国的中间体,印度药厂就是空壳子,根本没法替美国‘去中国化’。”
中国原料药的优势已经从阿莫西林扩展到各种常用药。头孢、布洛芬、扑热息痛等医院常用药的原料基本都来自中国,甚至连救命的肝素针,七成产量也在中国。2024年美国仅抗生素原料就从中国进口了二十万吨,一半以上依赖中国供应。
这种全面的供应能力,使得欧美想找替代来源都变得不切实际。全球能稳定生产达标产品的企业,大半都在中国。中国的优势不仅在于成本,更在于完整的产业链生态。在石家庄、江苏等地,上下游上百家企业扎堆聚集,从原料到包装一步到位,物流成本远低于欧美。这种产业生态不是三五年能够建立起来的。
![]()
美国现在骑虎难下:继续砸钱建厂看不到回本的希望,不建又只能眼睁睁看着对中国的依赖越来越深。2025年三季度有消息称,美国本土阿莫西林产能只提升了两成多,离一半的目标相去甚远。
这场“去中国化”闹剧最终证明,产业链的根基不是靠行政命令就能随便挪动的。美国当初只算了经济账,没算产业生态的账,更没算自己政策反复的账,现在落得这个下场,其实早有预兆。
当美国政客们挥舞关税大棒时,他们或许忘记了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比较优势原理。而中国,只是默默地把原料药这张牌打到了极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