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历史上思想的启蒙往往需要先觉者,总有一批思想走在最前列的人能给人们带来希望的火花,我国也是如此,正是因为有了这一批先驱,后续的星星之火才能逐渐形成燎原之势。
他们在中国正值迷途之际来到了法国这个启蒙运动的先发地,为自己的祖国寻找知识和真理,为愚昧国民的思想启蒙探寻出路,蔡和森就是其中之一,他也可能是唯一能和青年毛主席比肩的人,只不过结局却十分惨烈。
蔡和森的早年经历
![]()
1985年,蔡和森出生于湖南湘乡县,原本完整的家庭伴随着清政府的腐败和列强的入侵而逐渐中落,这使得蔡和森在13岁的时候就被迫去辣酱店当学徒打工挣钱,经常遭到店主的打压和剥削。
这也让蔡和森在早期就感受到了劳动人民的苦难,蔡和森因此发奋读书,16岁进入初小,经过自己的刻苦学习和奋斗,一学期之后就进入高小,在此期间他接触到了一大批知识分子,经常与同学们讨论国家现状,忧国忧民的情怀油然而生。
![]()
1913年,蔡和森考入湖南铁路专门学校,同年转入第1师范,接触到了更深层次的知识和思想,其中不乏有些同学与他志同道合,毛泽东就是其中之一,二人与张昆弟等人同为杨昌济先生的学生,课余时间经常探讨解救民生疾苦和挽救国家的真理。
伴随着李大钊等人颁布新青年杂志,蔡和森的思想深受影响,随后编写了《近百年来的国耻史纲》,以鞭策广大民众,号召青年们驱除列强,以雪国耻,此后与毛泽东交往甚密。
![]()
1918年4月14日,毛泽东和蔡和森等13人在家里聚会,引领进步青年成立了新民学会这一团体,以革新学术为宗旨,很快发展到70多名会员,成为后来对中国的国势和命运产生广泛影响的一个组织,这群有理想,有抱负的热血青年,投身改造社会的伟大事业中。
这一时期的蔡和森真正是“恰同学年少”,为寻求救国救民之道,他通读古今历史,盘点诸多人物,探究国家政权兴衰,同时也吟诗作赋,激荡情怀。
他曾以古今中外7个暴君的言行为主要线索,创作《诗一首》,通过他们覆灭的过程来说明人民力量的不可抗拒性,同时也包括了蔡和森挽救国家的伟大志向。
![]()
1918年6月,蔡和森又创作了《少年行,北上过洞庭湖有感》,其中满含救国救民的思想,这一年杨昌济刚到北京大学任哲学系教授,而蔡元培又在北京发起了赴法勤工俭学运动,蔡和森在写信告知毛泽东后,作为先行官为他们探路,途中有所感悟,才写下此诗。
由此可见,蔡和森其人才华横溢,不仅心怀救国思想,诗词方面的功底也十分深厚,当时国内的各种政治力量激烈斗争,蔡和森作为一名热血少年在湖南军阀横行扰乱地方之际,冒着风雨踏上茫茫的远行之路,乱世之中依然牢记使命,浩然之气纵贯字里行间。
蔡和森在这次的北京之行中圆满完成了任务,还拜访了李大钊先生,并阅读了关于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的相关文章,为日后的思想转变奠定了重要基石。
![]()
早从那个时候开始,蔡和森就始终在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而奋斗着,对于社会主义也存在朦胧的向往,而这一时期的蔡和的森思想也经历了从民主改良到激进民主,再到马克思主义的完美蜕变。
他认为自己是极端马克思派的建党先驱,为了争取人民解放而斗争,肩负着使命与担当,蔡和森认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应当有个目的,这既是创建新民学会的初衷,也是后续努力的依据。
蔡和森的社会主义思想
![]()
其实从思想转变上来说,蔡和森的启蒙教育也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由于在湖南度过了青少年时期,所以有一定的经世致用倾向,这一思想在湖南时期造就了曾国藩和谭嗣同,也影响到了蔡和森。
对此蔡和森也坦言在借鉴列宁思想的同时也应当审其果有价值否,所以在接受西方思想的过程中,蔡和森也曾以传统思想为媒介,将自身的理想与列宁主义以及十月革命相连接,早期以传统思想作为辅助,后续则专注谈论10月革命以及布尔什维克主义。
在五四运动的时代背景下,蔡和森广泛接触到了新思想并深受启蒙,经过西方民主政治学说的影响之后,逐渐建立了新的世界观,进一步开阔了眼界,也锻炼了心性。
![]()
和青年时期毛泽东不同的是,蔡和森拥有赴法留学的经历,他通过对法国工人运动的考察,准确地把握了改良主义修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本质区别,在思想上相对更加成熟。
除此之外,蔡和森还深入总结了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与教训,在法国期间,他专注研究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以及革命后期的社会状况,后来在1920年7月召开的蒙达尼会议上,蔡和森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进一步优化了新民学会的宗旨。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蔡和森提出了要效仿俄国组建共产党,以革命运动来改造中国,这也是“共产党”这种更加先进的概念,首次出现在我国,其实从那个时候起,蔡和森的思想已经算走在了最前方。
![]()
他指出俄国是用革命开辟了“无产阶级掌握政权来改造社会”,所以这将是我们全新的方向,这时候的蔡和森已经十分清醒地认识到共产党在无产阶级革命中的核心作用,所以他专心学习列宁的建党学说,最先提出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的主张。
更重要的是,蔡和森还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的革命实践进行了深入分析,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与印证,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贡献。
之所以说青年时期的蔡和森足以比肩毛泽东,是因为当时他们二人一个在国外接受先进思想,另一人在国内苦苦寻求真理,那个年代的通信很不便捷,二人之间的交流只能通过信件的方式进行,远渡重洋让二人的来信要几个月才能完成传递。
![]()
但距离向来不能阻挡这两位站在时代潮头的青年,即使是慢节奏,也能让毛泽东和蔡和森二人了解到彼此最为先进的思想成果和心得体会。
不过和蔡和森的远渡重洋不同,那个时候的毛主席主要是在实践中摸索真理,所以也会遇到一些挫折,比如毛泽东当时赞成用和平民主打败强权政治,并不主张暴力革命,但军阀手里的枪并不认可这一点,这一主张显然不符合当时的国情。
正在毛泽东陷入迷茫之际,在一批新青年之中接触到了共产党宣言,在他逐步接触这些全新的思想之时,蔡和森在很久之前所寄的一封信到来,二人几乎一拍即合,重新实现了大洋内外的思想共振,之后两人之间的信件来往更加频繁。
因为他们发现彼此在思想上逐渐趋同,同样支持俄国的革命方式,同样接受马克思主义,一致同意建立中国共产党,在我国实现无产阶级专政,于是二人一同开始为国家的全新面貌而努力。
凄惨的结局
![]()
蔡和森的思想虽然前卫,但对于那个时候环境复杂的中国来说,革命的道路和前景是无比复杂的,面对的阻力也很大,流血牺牲在所难免,但蔡和森依然选择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战斗到最后一刻。
其实他自己也非常清楚,作为立志要改变国家面貌的人,势必要有一种大无畏的献身精神,在广东期间,蔡和森因为不是广东人,也并不怎么理解当地方言,所以早就被国民党特务跟踪,一到香港就引起了敌人的注意。
蔡和森明知地下斗争环境险恶,自己也有很大的暴露风险,但依然决定参加香港海员工会的重要会议,不曾想他所说的“一定回来”竟变成与妻女的诀别之言,被国民党抓捕入狱后,蔡和森受到了非人的折磨,国民党对他实施了惨绝人寰的酷刑。
![]()
每天的严酷审讯从未间断,但他立场始终坚定,面对国民党的暴行坚贞不屈,最终被残忍杀害,牺牲时年仅36岁,真正做到了自己所说的“忠诚印寸心,浩然充两间”。
蔡和森用自己短短36年的人生,写下了70多万字的马列主义论著述,作为提出系统建党的第一人,毛主席也为自己这昔日的战友给出了最高的评价,“一个共产党员该做的,和森同志都做到了”。
这就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先驱者蔡和森,他凭借一身的才华,不惧国内的艰难险阻,远渡重洋,寻求真理,在敌人的屠刀面前毫不屈服,毅然决然,舍生取义,用生命诠释了对我党的信仰。
参考文献
[1]黄嘉禾.蔡和森:曙光中的先驱[J].神州学人,2024,(07)
:22-25.DOI:CNKI:SUN:SZXR.0.2024-07-006.
[2]谢承新.蔡和森:用生命诠释伟大建党精神[J].湘潮,2025,(04)
:27-31.DOI:CNKI:SUN:FLDS.0.2025-04-009.
[3]罗平原.蔡和森:湖湘精神的践行者[J].湘潮(下半月),2015,(03)
:63-67.DOI:CNKI:SUN:XCXL.0.2015-03-015.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